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课改,在反思中前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18:4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苏课改,在反思中前行

作者:彭钢

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追求与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已进行了10年。10年中课程改革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江苏对课程改革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有多样化的实践创新,也有丰富的理论创造。今天,以全省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为标志,江苏的课程改革从全面推进转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回顾前10年,江苏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主要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以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作为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江苏的基础教育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普九任务,接着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江苏的目标定位十分明确: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追求这样的目标定位,首先是一种基于“国家意志”和“国家思维”的全局性视野,即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和未来的思维和思考,从而坚信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能够全面提升江苏国民整体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保证国家和民族的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个孩子更好发展”的教育理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选择,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是良好教育的应有之义。
  追求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基于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弊端的深刻认识,基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人。推进课程改革能够有力带动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能够促进学校德育、体育、艺术等相关工作,能够带动和促进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学校文化建设等学校整体发展,能够带动和促进中考、高考改革和升学制度改革。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追求这样的目标定位,是着眼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课程与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直接关系着学生现代人格和现代素养的形成。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会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教育体系核心层面的现代化。
  跳出课程改革看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王湛同志高度评价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江苏把课程改革作为影响基础教育全局的系统工程,以此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正因为有这样的目标定位,才能具有课程改革的自觉意识,真正做到“坚信不疑”和“坚定不移”,也才能10年不间断地积极、稳步、持续地推进课程改革。
  二是以建设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本体追求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顶层设计十分清晰: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课程结构形成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大特点,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普遍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明确了“课程功能(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系统变革目标,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明确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建立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形态的课程体系。
  围绕着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现代化,10年来江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在以下诸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是以国标本教材为主的课程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开发进展明显;二是课程实施水平较高,以“有效教学”推进课堂教学的重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普遍转型;三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课程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高效、便利的“课程高速公路”;四是以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保障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研修,普及程度较高,组织程度较强,实践效果突出;五是全面推进了课程评价制度和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等。
  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现代化,核心依然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在建设现代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江苏始终把全省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建构放在首位,明确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力、批判力和建构力的概念,要求对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理解力,对课程与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具有足够的批判力,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足够的建构力。在全国最早明确提出了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专业服务”在内的区域和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并在全省的范围内有效实践和提升区域和学校的课程能力,尤其是课程领导力、课程规划力和课程实施力等。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是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江苏课程改革从“全面推进”到“全面深化”阶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从这样的高度看,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是建设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成为自觉选择
  课程改革必然地是一种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新旧课程的矛盾和冲突,表面上看是课程与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的不同。因此,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涉及课程与教学文化的重建,而且必然地要引发学校文化、教育文化的转型和重建,需要学校在教育哲学、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组织行为、物质环境等方面走向学校文化的自觉追求。
  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全国较早地形成了这样的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早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江苏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就高度关注新课程“顶层设计”的基本价值追求及所揭示的文化转型,高度关注课程改革所带来的积极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自觉。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进入,2005年全国步入课程改革的高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一省坚定地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面对着众多疑虑和困难,因此研究超越课程本身的深层问题,研究现存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行为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建设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2006年至今,江苏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生成的良好态势,建设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和趋势。
  江苏的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表现出以下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是以关注学生(儿童)需要、关注学生(儿童)发展、研究学生(儿童)文化为崭新视角,以建设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文化为重点,以教师作为实践主体和建设主体,创造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
  二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确立的价值追求,重建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愿景,建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以形成课程特色和学校特色为重点,建构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管理和制度文化;以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为重点,建构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和行为文化;
  三是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多样化的策略和途径,如基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建设策略,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建设策略,基于校本管理的文化建设策略,借鉴企业文化模式的文化建设策略,运用特色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建设的策略,学校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的互动策略等。
  王湛同志高度评价了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追求:“江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种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体现了对课程改革的深刻理解。”这一评价准确而精当,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一种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作者简介: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8:21 , Processed in 0.0637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