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学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7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学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刍议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管季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到重要位置,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单一、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和忽视课程差异的倾向,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切性。在农村美术教育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彰显。
从内涵上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及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凡是有助于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相关因素都是美术课程资源。
从外延上来说,美术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直接制约着其开发、利用的程度和质量。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拓展广度,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没有宽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

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周遭,蕴藏着丰沛的课程资源,从关心“如何教(教材)”到关心“教什么?”进而思考“还可以创造性地教些什么”?更新观念,拓宽视域,改变课程资源长期被忽视、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1989年,国际艺术教育学会在开罗召开非洲年会,提出了“艺术教育与民族传统”这样一个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大会主题。我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在艺术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针对目前农村美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和民间美术教育资源闲置的状况,本文将侧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就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条文。日本筑波大学宫协理教授、英国的梅森教授到中国大陆进行学术交流时都介绍过各自国家在美术教育中开发课程资源的成功经验。台湾资深小学美术教师陈处世先生数次自费到大陆考察河北、陕西等地的皮影戏团,收集传统皮影戏偶。台湾许多小学都开展过开发与利用本地课程资源的研究,例如屏东凤西国小的《国民小学美劳科利用社区古建筑及地方文物指导欣赏及创作之研究》,南华国小的《利用社区废物材料指导国小学生立体造型欣赏与创作》。2001年5月《全国第三届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笔者与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郭祯祥教授的研究生钟政岳就这个话题交谈了几个小时,获得许多启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对学校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开始关注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尹少淳、钱初熹、张小鹭、侯令等美术教育专家多有论述。杭间、吕胜中、潘鲁生、乔晓光等民间美术研究专家也有整理阐发民间艺术审美问题的专著可供参考。广西艺术学院刘南一教授对于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贵州省教科所兰岗先生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中利用当地课程资源的研究,广东省教育厅周凤甫先生进行的岭南民间艺术对广东省艺术教育改革影响的调查与分析,北京青年学者胡晓佩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各地大量的相关实践研究,也足资借鉴。例如原北京市教委在1998年10月举办过《北京市中小学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编印了《北京市地方美术教材》;浙江金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尝试了美术地方教材的开发;广州少年宫组织智障儿童进行《广州一日游》写生创作活动;重庆市江北区李永永老师带领学生到古镇采风写生;上海市马陆育才联中开展的《嘉定竹刻的创意教学之探究》课题研究;我们孝南区教研室正在尝试进行《孝感剪纸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尹少淳、侯令、刁山清先生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全国推广,影响越来越大。我省恩施、宜昌、孝感等地一些学校在省教研室的指导下,承担了《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子课题,网罗起一群研究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制定了研究计划和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开展了一些有实效的研究活动。该课题计划调查研究我省传统美术文化门类、流传地域和当前遗存状况,探其盛衰根由,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美术教育价值,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一般认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是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的课程资源匮乏,其实只是与美术学习有关的工业产品相对匮乏而已,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的贫困,如果将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就会感到课程资源取之不竭。该课题省课题组负责人认为,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对于沟通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降低学习成本,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培植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都有极大的助益。

湖南谢丽芳女士主持的“蒲公英行动”课题研究,将湘西民间美术引入农村偏远学校课堂。在争取农村儿童教育公平权利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艺术的情感。她们希望探索到一种将现代美术教育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的、可供在边远贫困地区推广的教育模式,这项课题研究在学术界影响很大。首都师大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尹少淳教授、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乔晓光教授对该课题给予很高评价。

美术课程资源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载体形态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人为载体的资源,以物为载体的资源,以活动为载体的资源三类。

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如果运用得当,常有奇效。譬如说香港地区中小学有一种“艺术家驻校”的做法,有些课改实验区尝试过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给学生传授传统工艺,都属于这一类。

以物为载体的资源相对容易“锁定”。例如台湾学者陈朝平在谈到实施乡土美劳(即美术)欣赏教学时说“不论是自然景物、民俗文物或生活器物,均当作艺术品,探求其构成要素、形式与结构,了解其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其感觉性质,以发展知觉的识别能力,奠定艺术欣赏的基础”。
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资源不应忽视。在城市,传统民俗活动日渐衰微;在农村,民俗文化活动依然相当活跃,大都在传统节庆集中展现,这是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一个“黄金时段”,一座“富矿”。

课程资源既不同于一般社会资源,也不是现实的课程成分或运作条件,而仅仅是一种潜在形态。只有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认定、开发、利用和管理,才能具备课程潜能,进而转化为课程或课程实施的组成部分。具体到美术课来说,要实现这种“转化”,分析课程资源“素材”的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分析其教育功能和价值,使其适应和服从于教学要求的需要,是题中应有之议。

教师应是有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是所任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具有清醒的专业自主权意识。

目前使用的各种版别的新课标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都在体现新《课标》理念上下了工夫。但仍然存在一些缺憾,难以适应各地各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千差万别的教学实际。教材中渗透的都市人的审美情趣,显而易见的城市化色彩和西方美术文化语境让学生对教材缺乏亲近感。

在新课程体系中,国家虽然实行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给予地方、学校30%的自主课程,但因为教科书内容的容量多,难度大,教师疲于应付,自主课程形同虚设。要扭转这种局面,期待广大农村美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上勇于尝试,逐步积累课程开发经验。

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丰富多样的美术教育资源,必须按照系统性原则(将各种资源按照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有计划地配置到美术教育各个环节)、合理性原则(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经过挑选和甄别后选择最优质的部分再行配置)、可行性原则(对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效率性原则(尽可能选择经济投入要求低、教学效果好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课程资源与现行课标教材精心整合(而不是简单的组合,更不是随意凑合),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师同伴的理解与认同,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慎重去取,透过形式之表,把握精神之真,打通课堂内外,激活美术教学。

我省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广济传统竹器、天门蓝印花布、土家西兰卡普织锦、洪湖贝雕、应城膏雕、长阳木雕、通山木雕、保康墓碑雕刻、云梦远安等地皮影、大悟织锦带、黄梅挑花、汉川马口陶器、孝感剪纸、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通城民居、三峡奇石、黄冈农民画、安陆水墨漫画等等,都是可资开掘的课程资源。农村地区俯拾即是的泥、木、竹、石、草等等也是美术创作可资利用的资源。

在美术教学中,现行课标教材无疑仍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因为教材呈现了一定的系统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所依凭。广大一线教师要珍视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参与教材建设提供的创造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美术教育资源,进而编写地方美术教材,值得尝试。台湾美术教育家黄壬来先生在论及美术课地方教材开发问题时的一段话颇有参鉴意义:“乡土教材在表现方面可增广媒体种类,拓宽题材范围,并结合生活情境,使创作活动多样化,生动有趣,而且结合儿童经验。在审美活动方面可提供自然物、人造物及社区所有的各种艺术品,作为视觉欣赏对象,以培养知觉能力与美感能力,增进对艺术与文化,尤其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在生活实践方面则可提供生活情境,使儿童从实践中发展应用能力,培养追求精神生活境界的情操,体认环境与人类幸福的关系,养成爱护与保护环境的观念与适当开发土地的概念。”

在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美术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活跃美术教学的需要,也是教育部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是让民间美术得以以“活态文化”传承的一种必然选择。目前,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化,有效地传承民间美术,实质是对文化差异性的维护,对民族文化特质的维护,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意义十分重大。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怀抱理想,克难奋进。即以笔者所在的孝南区来说,老一辈剪纸艺人故去之后,资料搜集很困难,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各地的情况大略也是如此。我们除了借力于文化、文物部门的研究成果外,还应该有搜集、整理、活化、利用本地美术教育资源的明确意识,睁大眼睛,亲历“田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做一些工作,不能让传统民间美术淹没在“城市化”的洪流中,不能让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的艺术珍宝或只成为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展品供人观赏赞叹,或独守尘灰蛛网,一任雨打风吹。

我们所做的工作,其意义将远远超出课程资源开发本身,会带来认识境界的进一步提升、艺术鉴赏经验的极大丰富和美术教育资源的应用裕如。

█作者附言:本文系由笔者为2006年“湖北省初中美术教师培训班”学员授课讲纲整理而成,发表于《教师继续教育》杂志2006年7、8期合刊和《孝感教育》2006年第4期。

2#
发表于 2008-9-1 16:23:20 | 只看该作者

相关文章链接[转]

我国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钟传志    文章来源:艺术课程网
【摘要】我国贫困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弱后,其中小学中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艺术课程资源相对贫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农村中小学就缺乏艺术课程资源,缺乏的是我们认识艺术课程资源的慧眼。只要我们拓开思维,注意挖掘,教师、环境、活动等艺术课程资源,在我国贫困农村中小学比比皆是。
【关键词】农村
贫困
艺术
资源
课程

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期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中学艺术)国家级研修班。在研修班上,我们欣赏到了许多从广东、湖南、上海、福建等省市实验区教师带来的优质课例。这些案例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受益非浅。但同时我们也有些困惑:这些优质的课例大部分都来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像教师、多媒体教室、乐器、音响、画室、舞蹈房、排练厅、展览厅等艺术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属于“有米之炊”。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我国中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贫困农村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艺术课程资源相对缺乏,要上好一堂像许多实验区那样优质的艺术课,确实不太现实。所以,如何面对现实,开发和利用我国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在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和薄弱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这些资源识别、开发及运用的意识和能力――由于艺术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艺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艺术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加工、转化和进入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艺术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竟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艺术课程资源。那么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有哪些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一阐述。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是最重要的艺术课程资源。从表面上看,专业、专门的艺术课程教师是贫困农村中小学最为紧缺的资源。但只要我们拓开思维,注意挖掘,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师资还是非常丰富的。艺术课程教师不一定非要用音乐、美术老师担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其它学科老师也完全能胜任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在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他们大部分都有一定的音乐、美术、舞蹈、手工、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特长。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教师的潜能,充分挖掘校内有一定才艺的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把他们充实到艺术课程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去。我们要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加强音乐、美术、舞蹈、语文、英语等各学科的协作,发挥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丰富艺术教学手段和形式,促进艺术课程的发展。另外农村有些乡镇,也有一些退休的诸如师范院校的艺术类教师,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的教师,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他们当中有从事音乐教育及表演的,有从事美术的,有从事戏剧表演的,有从事书法的,有从事舞蹈的,真可谓人才济济,卧虎藏龙;还有一些民间的如吹唢呐、拉二胡、吹笛子以及从事农村剪纸、摄影、书法、民间歌舞、民俗活动的艺人。我们可采用讲座、公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使之参与到农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教育。另外有些学生自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教育资源,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差异的表现,在审美艺术上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美。我们应发现和珍视他们,并在艺术课程中巧妙地利用,会使艺术学习充满了愉悦,带来学生的创造性。另外,学生来处不同的生活环境,受到的艺术影响就会各不相同。特别是有机会接受早期艺术学习的学生,他们具有某种艺术学习经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这些艺术能力,也许正是教师所不具备的。我们也可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他们开展互助互帮的艺术活动,如请学生介绍艺术家的故事,介绍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等,可以使艺术课程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也促进学生艺术交流能力的提高。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农村,虽然没有城市中的雕塑、现代建筑、广场、公园、绿化地等环境资源,可天然的艺术品却比比皆是。比如说山,有的山像骆驼、公鸡、乌龟、猫、龙、大象、狮子等动物,而且形态各一,栩栩如生,简直就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有的农村古民居,如江西婺源的徽派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等,千百年来保存完好,其中就蕴藏着雕刻、建筑、绘画、书法、戏曲等丰富的艺术资源;布依族的麻栏,侗族的风雨桥,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无不闪烁着少数民族兄弟们智慧的光芒;我国民间的木版画与农民画,剪纸与皮影,织绣与印染,编织与编结,陶瓷与雕塑,装潢与纸扎,舞具与玩具等民间工艺,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和享受的文化,是华夏民众智慧的结晶;我国许多农村中的民俗风情,民间戏曲,民间园林,民间家具,民间服饰等,无不呈现出絢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与地方特色。我们可以把这些民间艺术融进我们的艺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艺术课程资源,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如果树立起课程资源的意识,用艺术课程要素的眼光去观察,那广大农村中的山山水水、蔬菜水果、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古树怪石、残垣断桥,乃至日出东方、夕阳西下、小村月夜、牧童晚归,哪怕是荒山、黄士地、草棚、土砖屋、古亭、庙宇等,都可变成我们艺术课程所需要的资源。
三、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生活是学生和教师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种种活动中,蕴藏着多种艺术教育资源。师生们朝夕相处、不断增进了解,感情日益深厚,使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艺术能力的机会。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学校各种活动相结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学校的各种活动,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成长特点与教育成长需要设置的。学校活动体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集体活动方式。学校为学生选择能够和形成学生兴趣、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活动方式,如出黑板报、春游、秋游等。学生的学校活动,也就为艺术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内容与展示舞台。挖掘学校活动中的艺术要素及艺术表现空间,使艺术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艺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秋游的活动中,艺术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教学生唱有关的歌曲、带他们欣赏不同景色的音乐描写、介绍所去场所的设施、场景中的文化内涵或民俗民风等,使学生游玩更有兴趣;学校活动与艺术课程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校活动产生更多的愉悦性,同时使学校活动一举两得――锻炼和发挥学生的艺术才能,深化学校活动的目的意义。可以说,在农村中小学组织学生室外活动,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探访民风、民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如,学校的学生运动会、全校的升旗仪式等活动,更可以与艺术课程紧密联系着。学生在音乐伴奏下的入场式、学生竟技时生龙活虎的面貌、师生共同演唱的《国歌》与《校歌》等,艺术教师都可以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独特的视角,组织学生用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艺术氛围。
总之,在我国广大贫困农村中小学中,虽然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艺术课程资源如多媒体音乐教室、钢琴、舞蹈房、排练厅、画室、展览厅等方面没有优势,但我们可以挖掘和开发一些农村中富有特色且得天独厚的艺术课程资源。因此,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总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艺术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艺术课程资源。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尤其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舒承志.艺术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发表于 2010-3-28 09:53:36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1-1 08:38:03 | 只看该作者
“美术课程与土家服饰文化相结合”研究方案
时间:2007-09-23 作者:长阳实验小学 美术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统编美术教材的长期使用,使本民族的文化被忽视,教材在情感上难以引发师生共鸣,客观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
    2、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土家民族文化的严重缺失——目前我县的寄宿保育制的存在,使那些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土家文化脱离了生存土壤,使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城镇化趋势和外出打工经济,现代化信息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逐渐现代化,使我们的土家民族美术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青少年受成人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现代化才是文明的标志,有意回避了民族身份。
    3、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的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加强美术学习的综合性、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尽可能运用本地的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以学生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4、长阳地处湖北的西南边陲,是巴土文化的发祥地,所形成的土家文化独具特色,具有丰富的底蕴,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长阳也是国家公布的十个民间文化保护基地之一。古老的传说、纯朴的跳丧、古朴清新的土家印染、精美巧妙的手工编织、发人深思的图腾、木雕、花窗、绚丽的剪纸、巧夺天工的清江奇石、根雕、盆景,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服饰(土家族妇女用的首饰、头帕、服装、鞋袜、手巾、被面及至定情的荷包、花带等),讲究色彩、构图的美观。每一件服饰就是一件艺术品,处处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勤劳、智慧,无不体现土家人对美的向往、追求和创造,无疑是我们探究的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教学资源。
    结合本地独具特色的土家服饰文化资源,从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出发来建设学校美术课程,是把民间乡土艺术文化素材性课程资源转化为美术文化教学课程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进行更多的美术文化创新,作为一种校本资源的开发,在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这是我们美术老师努力的方向,所以,研究美术课程与本土美术文化的结合,让土家文化星火相传,是一个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有着广泛的研究范围和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假设
    1、指导思想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指针,以《湖北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实施意见》为指导,通过挖掘整理优秀土家民族美术文化资源,研究土家民族文化资源与本县学生素质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探究新课程与地方传统美术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因地制宜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民族民间服饰文化艺术,开发具有特色的服饰艺术文化课程,传承优秀的土家文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
    2、课题假设
    如果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开展将土家民族传统美术文化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探究实践,对土家民族美术资源进行发掘、利用、整合、创造,便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实现教育的文化传承、选择和创新功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学生。
    3、课题界定
    “美术课程与土家服饰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是指:教师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美术文化资源,特别是绚丽多姿的土家民族服饰,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艺术学习的多样性,课程知识的构建与运用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与成熟等多重研究目的。
    三、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探究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研究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
    2、批判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鉴别与扬弃能力。
    3、实践性原则
    注重富有创新内涵的探究过程,注重“探究——发现——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尽量让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探究经验,发展探究能力。
    4、务实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要努力挖掘传统美术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在课题研究中力求不花、不虚、不浮、不伪,力求真实、扎实、朴实,让学生学有所获。
    5、参与性原则
    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活动,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
    6、愉悦性原则
    让学生在欣赏土家服饰、绘画设计土家服饰以及缝制土家服饰中,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愉悦。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对土家民族服饰特点的调查与研究
    2、对土家民族服饰演变的调查与研究
    3、对土家民族服饰特作的调查与研究
    4、对土家民族服饰实用性的调查与研究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6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及职责;
    2、开展理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立项;
    4、调查、收集、整理资料,以笔记、照片、录像等形式留存,形成一个可视的资料库。
    (二)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7年6月)
    1、筛选所收集资料,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
    2、制定每学期研究计划;
    3、完成学生的学习心得资料库;
    4、对土家民族服饰的二度创作展;
    5、完成每学期研究总结、论文、案例和课例;
    6、外出学习观摩、培训;
    7、编写一本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美术教材(初稿)。
    (三)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
    1、对各阶段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2、完成美术校本课程的修订、完善;
    3、研究人员人人准备一节好课;
    4、课题结题验收。
    六、课题组成人员:
    1、领导小组
    组长:曾祥友
    成员:郑玉芳 赵爱华 彭兴建 漆昌琼 
    2、课题顾问:
    向 莉(湖北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钟维斌(宜昌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田玉红(长阳研训中心音美研训员)
    3、研究小组:
    组长:翟 可 
    成员:张 亚 刘海燕 钟 岚 
5#
发表于 2010-11-1 08:42:52 | 只看该作者
浅议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作者: 来源:美术报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01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挑战。美术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画家,还要培养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含着创新的潜能。
  但要上好农村的中学美术课,只教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农村的办学条件也跟不上教材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去挖掘现有的乡土文化、人文资源来完成美术教学。
  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积淀,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使身处农村的孩子感受到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农家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适应本土民间习惯的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美术教育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
  一、探本溯源,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中,由于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在教学方法上多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听了反应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在欣赏课中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而把乡土文化与美术欣赏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并创设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江南各式民居也散落在各地,在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因此在欣赏课中,一边用投影、宣传片给学生介绍南浔地域特色明显的人文、建筑及自然风光,一边播放音乐,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通过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开阔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密切联系。
  二、感知生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重要手段。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对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切合农村孩子认知实际的一种好的做法。对农村学生来说,如果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识,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也就变成了品评一幅家乡画卷,对他来说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乡土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时,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但切忌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应该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首先在课前要求学生自编成小组,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的美术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收集的诸如农村灶台上的绘画、年画、典型建筑物、桥等作为素材,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了这些图画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出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乘机简单地介绍了相关的人文历史与传统,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往往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形式,将美学艺术中不同观念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他们的审美思路。
  三、动手实践,多措并举呵护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
  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农村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创造美的活动。在乡土文化中,在劳动过程中,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源泉,都是美术课很好的写生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自由大胆地去描绘,去赞美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绘画的过程中创造美。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要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实地考察采集资料,然后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学习美术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美,从而创造美,服务于生活。人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特别是初中生想象力很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乡村的孩子没有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条件优越,但对于手工制作,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就地取材的机会会更多,如开展剪纸、树叶粘贴画、花草粘贴画、泥人捏制等教学。这类教学既经济实惠,又能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跳出纯美术专业体系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美术报》2009年7月18日第9版

6#
发表于 2010-11-1 08:45:09 | 只看该作者
地方民间美术文化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的研究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本课题于2005年开始,便通过由学生提供线索、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上网查询信息、咨询有关文化部门以及发动周边兄弟学校老师参与等方式,对航埠古镇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展开了调查研究。本研究以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背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有趣的多员课堂为目标,对航埠地区内的传统艺术文化以及将其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经过研究,我们选取了桔子文化、西安高腔、古镇建筑、农民画等方面的素材进行教案编写,并实践于美术课堂。结果表明,开发地方乡土文化对现有的教材而言是一种新鲜血液,是有力的补充。而且,在课堂实践中,地方乡土文化以他带给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最终使美术教学质量提高。研究还激励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的提高,逐渐转型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一、课题提出[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
1、大环境下的文化背景
从原始艺术到古典艺术至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艺术,我国传统美术文化在经历了“分化”、“裂变”和“横扫”之后,已是满目苍夷。如何拯救和发掘失落的艺术文化,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美术文化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振兴民族文化就得靠教育。因此,挖掘、收集和整理地方传统美术,并有选择性的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是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素质修养的最佳途径。
2、现实教学背景及学生、学校背景
我们总是抱怨农村美术教学条件差,课程资源匮乏等等……其实,如果我们将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我们会发现,相对“落后”的农村以它独特的方式保留着的原本的那份清纯古朴,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是一笔财富,更是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农村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和品类以及自然资源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
我校所属的航埠镇在被称为“四省通衢”的衢州市郊。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衢州的重镇,历代以来就是衢江航运的重要商镇,是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会聚点,曾几度繁荣鼎盛,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反映艺术文化的文物遗产。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和利用航埠美术文化素材充实农村美术课程,拓展农村美术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从而使得地方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就成为必要和必然的举措。
3、新课改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施对恪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冲击,无论从教学理念或是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解读都给广大美术教师焕然一新的感觉,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教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是深得美术教师们的认可和赞赏的,然而由于地域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不能尽善其用,尤其是对一些条件不太理想的农村学校来说,新教材的实施利用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出现的陌生资源对许多农村学生来说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致使教学中依然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借助航埠古镇特有的人文风貌以及艺术文化遗产,让学生接触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也就是打动他们情感的最佳方法,是引导他们进入美术艺术殿堂的最佳捷径。
    4、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使现有新教材得到有力的补充;
  (2)通过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使美术知识构建与校本、乡土文化有机的结合;
  (3)通过吸收地方传统艺术文化为补充教材,使学生把美术的知识、技能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具有一定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人,为培养社会人服务;
  (4)通过教育这一渠道,传承与延续乡土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追赶潮流的现象,古老的建筑特色逐渐消失,西方节日的盛行,而本土的传统节日逐渐淡薄,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形成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逐渐失落。因此在少年儿童艺术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航埠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道德美育的需要
航埠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等因素而形成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现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少年、儿童)长期的耳闻目染,对这些文化现象及风俗习惯最为熟悉,较大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和行为。充分整理和运用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美术教育中,通过研究和实施有效而多样的美术教育方式,不但能传播、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其文化内化,达到感悟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爱乡的情感,使学生更加珍视民族美术文化瑰宝,使衢州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及良好的民风民俗得以延传和发扬光大的最终目的。
   3、新课改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学习经验。《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通过整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并通过教育的方式“解释”其审美和道德意义,能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地方优秀的民族和民间美术,将美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
衢州属浙西盆地,因其处于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的交汇处,被称为“四省通衢”,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航埠是衢州的重镇,是古代衢江航运的重要商镇,是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会聚点,曾几度繁荣鼎盛,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反映艺术文化的文物遗产。那些古老而美丽的传说、雅致的陶瓷艺术品、精致细巧的剪纸工艺、历经百年却依然威武庄严的祠堂、见证着一代代贞洁烈女清苦一生的牌坊、古朴考究的民居、还有那铿锵的道琴和淳朴的西安高腔传唱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这些历经航埠百年风雨的见证,如今完全可以进入我们的美术课堂,以它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的学生讲述航埠古镇曾经在艺术上的辉煌,让后人在它神圣而古老的艺术殿堂中得以升华、精进。因此,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和利用航埠美术文化素材充实农村美术课程,拓展农村美术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从而使得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地方民间艺术的以传承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顺理成章了。
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研究的概述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已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是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一点已成为各国教育者的共识。中外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中都包含有关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条文,例如:1992年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 - 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又如:1994年,美国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队和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音乐会和其他各种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艺术学习的宽广的资源。”再如:198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编》“第3指导计划的作成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由此可见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在新一轮的美术课改浪潮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开始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艺术文化资源以补充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问题,已经开展了对地方艺术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并通过教学实验做了教学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也有一些关于开发利用地方艺术文化资源进行美术课程资源拓展工作方面的文章发表,例如浙江省文成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陈茹发表的《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基于文成县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就对地方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作了阐述。又如陆苏华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浅谈地方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的李永永的《承传与发展——谈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意义》、湖北省教研室的向莉发表的《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等文章也都阐述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及其可以充实美术教育资源的可行性。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地方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汇到美术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层次上,对具体应如何将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很好的融汇到美术课程教学中去的方法和途径还研究甚少,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融汇了地方美术资源的美术教材体系。因此,我们将对如何把地方美术文化融汇到美术课程资源中,形成较完整的教材体系,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真正发挥起效用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我们主要采用的是:
走访法——走入乡村寻访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收集第一手资料;
考证法——到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查询资料,以对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做进一步考证,核实其真实性和确切性;
资料分析法——分析被考证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以确定其对美术教学的可用性;
思辩法——提出将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料编入美术教材的方式;
实践法——将收集的民间艺术文化编成美术教案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经过
新课改的实施无论是对美术教师或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自我挑战,是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一种冲击。可以说,新课改为美术这一学科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新课改以来,各地区的各种版本的美术教材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教学方式上都给人以一种新鲜感。但这种让人兴奋的新鲜感也给农村师生带来了一定的烦恼。各版本的教材基本将知识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层面,在知识结构上是更为合理化了,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所需要的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的各类信息量、图片量就大大的增大了,教具和学具所需要的材料和形式也多样化了,这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较窄的农村学生来说,在理解和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对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家庭经济有限的农村学校来说,要完全的按照课本内容实施教学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因此,近几年来,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致力于针对本校美术教学的条件和情况,对美术课本教材进行了补充,以更好的适应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和农村学生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
(一)调查与分析
为组建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能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同时又能符合教学知识结构的素材,本课题组成员自2005年起就开始了对我校所在的航埠古镇区域内的现存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展开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通过学生提供本村的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到相关文化部门(市级、区级文化馆、博物馆等)查询资料、发动周遍的兄弟学校老师一起参与等方式,收集、选择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及编写教案。
1、淳朴的民间戏曲——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是衢州土生土长的戏曲声腔,目前已被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嘉靖时江西弋阳腔流入衢州,融合了昆腔,形成昆弋高腔,因衢州旧称西安县,故名“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又叫“衢州高腔”,是衢州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我国最早出现而又成熟、完整的戏曲形式——南戏的遗存,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已有400余年历史。
戏曲在编剧、舞美、器乐、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戏曲本身的故事原形也来自与社会生活的本身,因此通过对戏曲的剧本、舞美、器乐、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没有一种艺术形态是孤立的存在的,适当的选取西安高腔中的某些戏曲片段,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戏曲中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服装、言语、唱腔等)的塑造,了解某个时代社会形态的一个侧面,了解这个社会形态下的艺术审美形式以及艺术创作特点,有机的把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有声有色。
2、古老的乡土建筑
航埠古镇历经几百年,如今的古镇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由于明清时期徽商来到航埠古镇贸易、定居,因此许多民宅、古祠堂、牌坊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在航埠镇中心就发现一幢清代徽州会馆及若干套徽商祖居。徽州会馆部分已毁,但大部分尚存;徽商祖居仍保持历史原貌。这些建筑呈典型徽派风格,部分构件在浙西并不多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将这些古建筑材料收集整理后形成美术教材,使之进入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了解古代建筑特色以及相关的古代工艺美术知识。
3、朴实、大方的民间刺绣图案
航埠古镇上还有许多老一辈的人仍然在使用传统手工刺绣的鞋袜、鞋垫、围肚、枕顶、烟袋、钱包、针扎、荷包等服饰和生活用品。这些手工刺绣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用它来装饰和美化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图案内容丰富,有八宝太极图、吉祥如意、光圈、云气、植物花卉、鱼虫鸟兽等;构图形式多样,有云雷纹、水纹、卷草纹、绳纹、米字格,直到九宫格中的窗景式等,应有尽有。这些民族风格的图案是为我们的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只要稍做引导和整理,是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工艺设计时随手可得的好元素。
4、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凝聚着勤劳质朴的人民的智慧、情感与对生活的希望,也是反映航埠古镇文化的一个侧面。了解古老的传说,可以让学生从传说中感受自己先辈们的生活与情感,以更好的理解古镇的文化与艺术,从中寻找到创作的灵感。
5、赋有浓厚乡土味的农民画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大多是农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和印画。其范围包括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近年来,现代农民在原来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油画、水墨、剪纸、版画、线描、丙烯画等多种形式,使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航埠古镇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桔乡航埠美丽的桔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大部分没有什么绘画技法训练的孩子,用农民画这种最直接、最简单的绘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教案的编写
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选取了桔子文化、西安高腔、古镇建筑等方面的素材编写了教案,并尝试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课题的结果与分析
(一)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是现有新教材的有力补充
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接触到了自己身边的艺术,将学生带入生活艺术中,感受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美,在真正用心感悟之下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是现有新教材的有力补充。
(二)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带来了美术学习的转变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学习
由于对流失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本位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主体作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和较多机会,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宰掌控,自己主导着自己的学习内容。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建构学习,学会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走出了以往以灌输式、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能在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互动、交流,学生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真正做到学习各取所需,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在收集资料和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时间是让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走进生活,走进他们熟悉的乡村进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小组活动就需要事先制订一个详细的任务计划,因此就需要每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擅长特点进行安排,因此每个学生的分工不同,任务不同,这给了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特长、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学习中兼顾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习平等,因材施教。
3、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在乡土资源补充了课本教材之后,基于所学的素材都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各种美术知识。而经过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面对背景性的材料处理应用,对信息材料的把握和应用,都体现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因此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美术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与其它学生不太接触到的现代作品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富有地方特色的、与学生生活贴切的艺术形式。在创作设计方面,学生更自然的、更能得心应手的应用具有乡土特点的创作元素,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作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通过研究课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并成功转形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在教学和专业上都得到的锻炼和发展。论文《以航埠民间美术文化充实农村美术教学资源》获柯城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挖掘航埠民间文化补充美术教学资源》获衢州市教育局艺术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优质课《寻找失落的西安高腔脸谱》获柯城区中小学美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衢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三名;案例《完美的遗憾》获柯城区2006年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二等奖,获浙江省2006年美术学科教学案例三等奖;《桔子红了》被选为省长工程美术研讨会中仅有的两节公开展示课中的一节,这节公开展示课受到专家和各地区教师的好评,并受到邀请再次在省级美术新课程研讨会上开课。
(四)地方乡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了地方传统艺术文化
地方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代各类信息带给孩子们的无穷新奇和诱惑让孩子们无视于这些凝聚几代人的艺术结晶。抢救古老的艺术文化是为了从个体角度扫描民族文化兴衰的轨迹,人类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好好的延续这些艺术文化的精髓。而要振兴民族文化就得靠教育,因此,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们,很有必要让学生接触这些传统的古老的艺术,让他们能正确的、思辩的理解和欣赏这些凝聚了几代人对生活的感悟的艺术。并让学生能结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和设计理念,在传统艺术美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新。
(五)存在的问题
1、在编写教材时容易走极端,容易过于强调体现民族艺术,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是不相同的,或许有一些学生更追求时尚的、现代的风格。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接受事物的心理特征,更好的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时尚艺术融会结合。
2、学生有很多的好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表现出来。原因一,过于忽略在技法、技巧上的要求,因此容易造成学生有创作的冲动,却没有表现的能力;原因二,受材料限制;原因三,少数学生可能还是受到自身心理上的影响,认为自己不会画,做什么都不行,因此不愿动手或是不敢动手。
六、主要参考文献
[1]、作者:陆苏华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浅谈地方艺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作者:向莉  《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 湖北省教研室
[3]、作者:陈茹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基于文成县丰富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5期
[4]、作者:李永永  《承传与发展——谈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意义》,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5]、主编: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11 , Processed in 0.0866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