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许学生在日记里开自己的花
刘正生
日记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形式。然而,长时间以来在日记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和探讨。
一、原点扣问:我们为什么要教学生写日记
有人总结过写日记的好处:
——写日记能使我们养成多观察、多记录的习惯,能使我们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
——写日记不是写一天就完事儿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这样能锻炼人的毅力。
——写日记需要我们把每天的思想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总结思想。
仅仅如此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我对日记的理解是,日记是一种工具,与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想情绪的一种方式。表达抗战的主旨,作家夏衍用散文《种子的力》表达,画家徐悲鸿用油画《愚公移山》表达,音乐家冼星海用交响乐《黄河大合唱》表达,同样,教学生写日记是教给学生一种表达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我想,有了这样的认识,日记教学才能天宽地阔。
二、日记教学的误区反思:我们是唐僧在念紧箍咒
误区之一:日记当作文写,有字数要求
在一些老师眼里,日记和作文是画等号的。语文老师当然可以布置学生写若干篇日记然后批改,但这样的日记实际上是作文,只不过其体裁是日记罢了。我们现在提倡学生写的是名副其实的日记,这意味着老师和家长都必须尊重学生私密性,如果不是孩子自愿,任何人不得查看。我不止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有的孩子自发地写起私人日记来,家长和老师觉察后,便偷看或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自以为不妥当的内容,就横加指责和羞辱。这种做法是对孩子正在生长的自由心灵和独立人格的摧残,应该把孩子的私人日记看做是属于他们的一块不容侵犯的圣地。
至于字数,一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要勉强拉长,也不要硬性缩短。比如雷锋的日记有的就是一两句话,但是很有分量。如:“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误区之二:日记不能写成流水账
初学写日记的小学生把日记写成流水账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我们苛求他们,就像指责小孩子学走路为什么摇摇晃晃一样可笑。我们应该看到:从一开始对日记发怵,到每天能坚持写下来;从一开始的一两句话,到通篇的流水账;从没的可写,到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都记下来,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正如著名诗人胡世宗在谈少年时代写日记的经验时所说的:“开始可能是流水账,后来慢慢就不是流水账了,这就是过程,是养成习惯、形成爱好的过程,这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另外,一日多记的情况也是有的,如鲁迅在1925年5月29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天气、教学、领薪、会客、写作等几件事,日记写成记事备忘一类也是可以的。
误区之三:日记要写事,写当天的事
魏书生说得更贴切:“如果人们把胡思乱想的时间拿来写日记,没有话写,就把胡思乱想的内容洒在纸上,那么我想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自己心理的保健医生,就会成为一个自信的强者,就会从那流在纸上的横七竖八的思绪中理出一个规律来。逐渐的,乱的越来越少,系统的越来越多,无效的思维也会被束缚住。”这不就是启迪智慧的美感作用吗?
误区之四:日记可以抄录他人的东西
抄录名言、警句、歌词等,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只要认真阅读了、思考了,记下来有什么不好?比如雷锋的日记《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从报纸上摘录的,他是为应付谁的检查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充分表达了雷锋的心声,所以得到了他的喜爱。
三、小学生日记的应有追求: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如果认同了作文是心灵产物的理念,那么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应成为小学生日记的追求,因为那是在儿童心灵原野上绽放的言语鲜花。
1.日记应张扬儿童的想象——形象、奇特,甚至离谱
于丹在《鲁豫有约》节目里说,她一两岁的时候开始认字,自己跟自己说话,从几岁开始就写日记,她一直认为是文字带着自己思考的。她的日记都是一些不太靠谱的日记,基本上不记什么具体的事,都是一些心情啊、感受啊,每天活在自己的想象跟思维里。那时候她喜欢杨子荣,在日记里边,老想着跟杨子荣小分队能够去到比夹皮沟更远的地方;一会儿又想到《红楼梦》里。
试想,如果于丹小时候在日记里不能写“想着跟杨子荣小分队能够去到比夹皮沟更远的地方”或“想到《红楼梦》里”,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只能是应付了事,就没有了想象跟思维,就没有了“我手写我心”,那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我不敢说,于丹写这类日记对他的成长和语言发展作用有多大,但我敢肯定的是,那有一定的作用。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里关于写话的第一条就赫然写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语文课程标准》是2001年才颁布的,而于丹教授的所作所为是在30多年前,当时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日记是为作文服务的,写日记是为练作文,练作文是为考试,十分功利,内容基本是记事式的,要写当天发生的事,而写“一些心情啊、感受啊”,往往被定性为“不靠谱”。即使是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快10岁了,但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那儿还只是一本小册子而已,没有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学生。就说写日记吧,有些老师一味要求写事,写别的则是不靠谱,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指导,才有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才是对学生负责。
为什么30多年过去了,日记教学没有大的改观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终生发展的观念没有真正确立,应试教育的痼疾没有得到根治。学生不是机器,是人,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世界,日记是他们的心灵天地,不要强行让他们做什么,要允许他们种自己的树,开自己的花。
2.儿童日记应尊重儿童的表达——纯真、自然,甚至稚嫩
请看一篇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难忘的一天》:
10月1日 晴
国庆节这天,天气十分晴朗,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开始我以为河马就和马差不多,很会跑,人可以骑在上门(面),在水里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终于看到河马了,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发亮,没有毛,听说是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老师给这篇文章的评语是:
作文内容通顺,条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写国庆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
其实,这篇作文写得挺好的。在这位小学生眼里,动物园里所有的动物最可爱的就是河马,它跟自己想象的不同,长相很特别,大脑袋,宽嘴巴,“笨笨”的样子非常惹人喜爱,而且它还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些都使他感到新鲜有趣,所以留下很深的印象。看到了河马,使这个小朋友国庆节过得很愉快,很难忘。所以当他写《难忘的一天》时,就选择了国庆节游动物园看河马这件有意思的事来写。写得形象、生动、简洁、朴实。写出了自己原先想象中的河马的样子,并且,细致描绘了所看到的河马的脑袋、嘴巴、尾巴、皮毛(无毛)的形状,指出了河马“笨”得可爱的特点。同时,还适时地抒发了看河马之前和之后的心情,情景交融,充满了质朴的童真。
有人说,孩子时期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因为幼小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不受清规戒律的制约,也少有世俗情理的束缚。正是这种可贵的灵性,给了孩子无限的创意。我从自己的孩子身上验证了这一点。我孩子6岁那年,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想教她“光阴似箭”这个词儿,我问她:“想一想,用什么词儿形容时间过得快呀?”孩子稍加思索说:“像飞机飞过去一样。”我先是一怔,细细品味觉得孩子说的也不无道理:因为孩子对古代的箭比较陌生,对现代的飞机却很熟悉。而且,这样更有时代气息和童真童趣。我在她这个年龄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于是我大加赞赏,上学后,写作文也写自己想说的话,精神上处于一种自主、放松的状态。
小学作文的本质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让学生从内心出发,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塑造和感受的过程。“课标”对作文指导也有这样一句话:“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儿童日记应宽容儿童的思想——诗意、天真,甚至离奇
很多家长,教师的思想还没有解放,身上有一股迂腐之气,学生受着专制统治,没有言论自由。这就是腐气——受“左”的思想的禁锢,缺少真情。首先,要学会宽容。供奉大肚弥勒佛的大殿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我们老师要学学弥勒佛,要怀着宽容心去笑纳学生的稚嫩和肤浅,对作文中出现的幼稚的词语和看似超乎常规的认识,不要急于用成人所谓“规范化”的语言强行修正。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她在一年级让学生写话时,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昨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法国阿姨,这位法国阿姨是女的。”“阿姨是女的”是多余的话,应当去掉。然而斯霞老师没有这样做,她认为小孩子唯恐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这么一句。这就叫理解,这就叫宽容。
结束语:我想,在小学阶段,经过我们的努力,只要学生对写日记感兴趣了,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就是我们日记教学最大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