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次关于艺术创造精神的网上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07:2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沉潜与执着中燃烧激情——一次关于艺术创造精神的网上对话
在沉潜与执着中燃烧激情——一次关于艺术创造精神的网上对话
管季超 刘志 李伯勇
■■对话者:
●管季超(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科所)
●刘 志(江西省寻乌县县委宣传部)
●李伯勇(江西省上犹县文联主席)
管季超:李主席好!刘志兄好!很高兴能邀请到二位作网上对话。
李主席,您是我们很敬重的平民作家!您先后出版的《轮回》、《寂寞欢爱》、《恍惚远行》等七部文学专著,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曾拜读。刘志兄在通电话时向我介绍过,您发表的文学作品已经有3000多万字,其中《轮回》获“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征文”三等奖,《恍惚远行》荣登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真是可喜可贺呀!
刘志兄,请你先说说吧。
刘志:伯勇兄是一直坚守在农村、并以农村为题材的平民作家,您对乡村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请谈谈您的创作历程,好吗?
李伯勇:我从小爱好写作,但初扣文门时,我的许多同龄人已在文坛大显身手了。1979年,我偶然得到一个征稿信息,我就跃跃欲试,点着煤油灯,躲在帐子里(暑天避蚊)写出第一个短篇。我离开农村进了厂矿,我开始关注文坛。我的农村经历决定了我创作的乡土特征。
不过接下来几年我的小说创作起色不大,但我心志弥坚。我的坚韧得自乡村水土的长期涵养。我加强了阅读,订了多种文学杂志,还邮购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后来我对文学评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当代文论,如李泽厚的“三论”,并阅读了像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外国文学评论,及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的哲学美学著作,诸如《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外国人文和文化哲学书籍。许多时候,我只是为满足“求知欲”而阅读。
读书让我开阔视野,也让我沉静。我逐渐发现,一些响亮的农村题材作品与真实的乡村和农民仍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缺乏深度。换言之,我们的乡土创作虽繁荣,但仍有很大潜力,供作家驰骋的空间很大。
90年代,全国文学落潮,急功近利思潮大行其道,我开始写长篇,以三年一部长篇的速度坚定而决绝地写作。我居住在偏僻山区,一介无名小卒,想以长篇问世,前景未卜。在两部长篇均碰壁之后,我又满怀激情写了《轮回》。可是《轮回》在省里又遭否定。
转机终于降临,《轮回》于1996年获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三等奖,并获出版。我憋着劲又写出了《旷野黄花》,但此作出版又受阻。然而我的心没有受阻,凝神聚力,于2003年春又写出了《恍惚远行》,此作出版同样不顺,后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进入全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出于我的意外,这也说明厚重和深刻的创作追求终于得到了社会认可。
创作上的磕磕绊绊是我的宿命,但我瞄准高远的思想艺术目标,坚持下来了。
管季超:我们的这次对话最后将放到几家主要的硬笔书法网站为我开设的专栏中,我们的话题现在往书法创作方面靠一靠怎样?
我觉得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在“艺术创造精神”这个层面应该是有共性的。
最近我与一些青年硬笔书法家朋友有一些交流,印象尤深者有杨宇力、陈舟波、熊志凌、路鸿峰、吴良安、康宝辉等二十余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志向高远,有着旺盛的艺术创作激情,这一点非常可贵!
你们江西的杨剑兄,早年是以硬笔书法知名的,近年潜心于毛笔书法创作,他的篆刻自有面目,篆书有相当高的水准。但在我们往返十余次的手机短信交流和书信切磋中,我仍能感受到这位兄长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刘志:伯勇兄是一个对乡村文化充满危机感的作家,他的这种创作行为正好弥补了目前流行于文坛的观点——当代最大的学术问题之一就是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脱离。
书法在实用的范畴日益分离之后,它便成为人们纯艺术的行为,这种结果直接导致广大基层书法民众在书法退出实用后失业了。硬笔书法在实用性与艺术性并行一段时间后,受电脑的冲击,无纸化办公成为一种时尚,硬笔的实用性地位同样受到挤压。二十多年来,应该看到的是书法艺术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劳动群众即一步步退出毛笔书写,在单位,书写文件、材料几乎不拿笔。
我始终认为,只有普通大众的艺术审美需要和审美眼光的提高,才有艺术的潜在市场和发展空间。在二位看来,应如何解决书法目前面临的这对矛盾?
李伯勇:确实,当下乡村除一些人拿硬笔写字记录外,拿毛笔的已不多。这是乡村文化萎缩的一个侧面。这里有大量青壮年离开山乡外出打工,乡村空壳化的时代背景。文化创造和艺术欣赏需要从容,而为生存奔波、受名利权钱诱惑,只会将艺术审美滑向功利化。一些表面上的纯艺术,往深层看,也含藏着文化精神的萎缩。
从事纯艺术书法,也有个内在的精神支点问题。人们欣赏书法,其实在感受一种文化精神。任何艺术都有文化精神做内在支撑,所谓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水准的提高,都不能离开这种支撑。若一味顺从大众听任市场,文化精神会消失殆尽,到头来,也无艺术可言。然而,文化精神并不是固定的、封闭的和僵化的,它有本土的民族的根,就是说它有着相对稳定的情感和审美特征(地域化、民族化);但它有开放性、荡动性、发展性的一面,即拥抱现实面向未来。
管季超:我很赞同伯勇兄刚才说到的一句话:“从事纯艺术书法,也有个内在的精神支点问题”。
如果纯粹为名为利,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富有智慧的青年朋友(甚至中老年朋友)耐住寂寞,日日挥写了。
一定是“书法创作”这件在“圈外人”看来只是“写写字”这么一件“简单而又玄妙”,“痛并快乐着”的艺术创作活动,承载了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难以言说的快乐。
求得这种“快乐”,是不容易的。唯其艰难玉成才是一种更快乐的快乐。
刘志:从伯勇兄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文学创作并未给您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实惠,更多的是艰难和失意,但您并未因此而放弃,相反,您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心灵去体会,用慧眼去审视,用情感去写作,终于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时代力作。
与文学创作不同,书法创作是一种技艺性的活,它需要向传统取法和借鉴。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书法创作特别是硬笔书法创作直接取法当代书家的现象比较突出,因为这样可以为创作者带来短平快的实惠——入展和入会。因此,当代书坛创作创造性的成分在减弱。要成就一名大家,您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李伯勇:你说书法的短平快现象,其实是当下社会浮躁、人心浮躁的一种表现。
但对硬笔书法而言,由于直接用于硬笔临摹的只有一些古代留下来的小楷作品,我想作为一般爱好者而言,这种直接进入未必是一件坏事,但要登堂入室,就要以传统法帖为范本。我们不能驾驭社会,但能够也应该把握自己。你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形态也不会是你探寻艺术真谛的阻碍。这取决于你要成为怎样的艺术家,你的努力方向。我以为,包括作家,面对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要着意涵养自己的精神气质,它包括文化精神的涵养,包括现代个人化精神品格的涵养,既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界面对生活,又要保持对“知性”的渴求。
知性导致思想。一位评论家说得好:作家须得在拥有思想并忘记这种思想之后,再去写作。知性缺乏等于釜底抽薪,导致瓦解自己的创造力,导致平庸。书法与人格精神息息相关,与人的精气神相关,在看上去仪态纷呈纵横恣肆的书法作品背后,其实都能品味出变与不变的人格气息来的。书法离不开传统,但书法需要用创造性承传光大,人格精神不可或缺。然而,人格精神同样有个从时代汲取营养(如开放性对话性包容性)问题,它应该跟沉静与坚守统一起来。
刘志:二十余年,有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热爱硬笔书法的青年在“硬坛”进进出出,我相信其中必有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产生于其间。季超兄,我们的这一次对话,似乎沉闷了些,硬笔书法圈的青年朋友未必有兴趣看完。
管季超:我们的这个对话,我会电邮给四、五家硬笔书法网站。只要有一位青年朋友耐心看完,似有所悟,我们的对话便有了意义。谢谢二位。谢谢!欢迎介绍其他朋友加入“对话”。
说件让你们好笑的事儿,在一个月之前,我还基本上不上网。最近一段时间,在周继中、陈利军、陆舍无等朋友的鼓励下,我也泡到网上冲了几回“浪”。扑面而来的新信息、新观点,让我应接不暇。
我们不必担心青年硬笔书人缺乏创造激情,但要做到“沉潜”二字,则难一些。
昨天你们江西的欧阳荷庚和刘青春两位朋友和我聊的是“故事”,也许这种轻松的内容更容易留住鼠标左键,几位站长或许更乐意快点上传吧?哈……


在沉潜与执着中燃烧激情——一次关于艺术创造精神的网上对话
在沉潜与执着中燃烧激情——一次关于艺术创造精神的网上对话
管季超 刘志 李伯勇
■■对话者:
●管季超(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科所)
●刘 志(江西省寻乌县县委宣传部)
●李伯勇(江西省上犹县文联主席)
管季超:李主席好!刘志兄好!很高兴能邀请到二位作网上对话。
李主席,您是我们很敬重的平民作家!您先后出版的《轮回》、《寂寞欢爱》、《恍惚远行》等七部文学专著,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曾拜读。刘志兄在通电话时向我介绍过,您发表的文学作品已经有3000多万字,其中《轮回》获“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征文”三等奖,《恍惚远行》荣登200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真是可喜可贺呀!
刘志兄,请你先说说吧。
刘志:伯勇兄是一直坚守在农村、并以农村为题材的平民作家,您对乡村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请谈谈您的创作历程,好吗?
李伯勇:我从小爱好写作,但初扣文门时,我的许多同龄人已在文坛大显身手了。1979年,我偶然得到一个征稿信息,我就跃跃欲试,点着煤油灯,躲在帐子里(暑天避蚊)写出第一个短篇。我离开农村进了厂矿,我开始关注文坛。我的农村经历决定了我创作的乡土特征。
不过接下来几年我的小说创作起色不大,但我心志弥坚。我的坚韧得自乡村水土的长期涵养。我加强了阅读,订了多种文学杂志,还邮购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后来我对文学评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当代文论,如李泽厚的“三论”,并阅读了像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外国文学评论,及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的哲学美学著作,诸如《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外国人文和文化哲学书籍。许多时候,我只是为满足“求知欲”而阅读。
读书让我开阔视野,也让我沉静。我逐渐发现,一些响亮的农村题材作品与真实的乡村和农民仍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缺乏深度。换言之,我们的乡土创作虽繁荣,但仍有很大潜力,供作家驰骋的空间很大。
90年代,全国文学落潮,急功近利思潮大行其道,我开始写长篇,以三年一部长篇的速度坚定而决绝地写作。我居住在偏僻山区,一介无名小卒,想以长篇问世,前景未卜。在两部长篇均碰壁之后,我又满怀激情写了《轮回》。可是《轮回》在省里又遭否定。
转机终于降临,《轮回》于1996年获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三等奖,并获出版。我憋着劲又写出了《旷野黄花》,但此作出版又受阻。然而我的心没有受阻,凝神聚力,于2003年春又写出了《恍惚远行》,此作出版同样不顺,后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进入全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出于我的意外,这也说明厚重和深刻的创作追求终于得到了社会认可。
创作上的磕磕绊绊是我的宿命,但我瞄准高远的思想艺术目标,坚持下来了。
管季超:我们的这次对话最后将放到几家主要的硬笔书法网站为我开设的专栏中,我们的话题现在往书法创作方面靠一靠怎样?
我觉得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在“艺术创造精神”这个层面应该是有共性的。
最近我与一些青年硬笔书法家朋友有一些交流,印象尤深者有杨宇力、陈舟波、熊志凌、路鸿峰、吴良安、康宝辉等二十余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志向高远,有着旺盛的艺术创作激情,这一点非常可贵!
你们江西的杨剑兄,早年是以硬笔书法知名的,近年潜心于毛笔书法创作,他的篆刻自有面目,篆书有相当高的水准。但在我们往返十余次的手机短信交流和书信切磋中,我仍能感受到这位兄长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刘志:伯勇兄是一个对乡村文化充满危机感的作家,他的这种创作行为正好弥补了目前流行于文坛的观点——当代最大的学术问题之一就是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脱离。
书法在实用的范畴日益分离之后,它便成为人们纯艺术的行为,这种结果直接导致广大基层书法民众在书法退出实用后失业了。硬笔书法在实用性与艺术性并行一段时间后,受电脑的冲击,无纸化办公成为一种时尚,硬笔的实用性地位同样受到挤压。二十多年来,应该看到的是书法艺术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劳动群众即一步步退出毛笔书写,在单位,书写文件、材料几乎不拿笔。
我始终认为,只有普通大众的艺术审美需要和审美眼光的提高,才有艺术的潜在市场和发展空间。在二位看来,应如何解决书法目前面临的这对矛盾?
李伯勇:确实,当下乡村除一些人拿硬笔写字记录外,拿毛笔的已不多。这是乡村文化萎缩的一个侧面。这里有大量青壮年离开山乡外出打工,乡村空壳化的时代背景。文化创造和艺术欣赏需要从容,而为生存奔波、受名利权钱诱惑,只会将艺术审美滑向功利化。一些表面上的纯艺术,往深层看,也含藏着文化精神的萎缩。
从事纯艺术书法,也有个内在的精神支点问题。人们欣赏书法,其实在感受一种文化精神。任何艺术都有文化精神做内在支撑,所谓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水准的提高,都不能离开这种支撑。若一味顺从大众听任市场,文化精神会消失殆尽,到头来,也无艺术可言。然而,文化精神并不是固定的、封闭的和僵化的,它有本土的民族的根,就是说它有着相对稳定的情感和审美特征(地域化、民族化);但它有开放性、荡动性、发展性的一面,即拥抱现实面向未来。
管季超:我很赞同伯勇兄刚才说到的一句话:“从事纯艺术书法,也有个内在的精神支点问题”。
如果纯粹为名为利,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富有智慧的青年朋友(甚至中老年朋友)耐住寂寞,日日挥写了。
一定是“书法创作”这件在“圈外人”看来只是“写写字”这么一件“简单而又玄妙”,“痛并快乐着”的艺术创作活动,承载了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难以言说的快乐。
求得这种“快乐”,是不容易的。唯其艰难玉成才是一种更快乐的快乐。
刘志:从伯勇兄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文学创作并未给您带来多少经济上的实惠,更多的是艰难和失意,但您并未因此而放弃,相反,您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心灵去体会,用慧眼去审视,用情感去写作,终于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时代力作。
与文学创作不同,书法创作是一种技艺性的活,它需要向传统取法和借鉴。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书法创作特别是硬笔书法创作直接取法当代书家的现象比较突出,因为这样可以为创作者带来短平快的实惠——入展和入会。因此,当代书坛创作创造性的成分在减弱。要成就一名大家,您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李伯勇:你说书法的短平快现象,其实是当下社会浮躁、人心浮躁的一种表现。
但对硬笔书法而言,由于直接用于硬笔临摹的只有一些古代留下来的小楷作品,我想作为一般爱好者而言,这种直接进入未必是一件坏事,但要登堂入室,就要以传统法帖为范本。我们不能驾驭社会,但能够也应该把握自己。你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形态也不会是你探寻艺术真谛的阻碍。这取决于你要成为怎样的艺术家,你的努力方向。我以为,包括作家,面对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要着意涵养自己的精神气质,它包括文化精神的涵养,包括现代个人化精神品格的涵养,既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界面对生活,又要保持对“知性”的渴求。
知性导致思想。一位评论家说得好:作家须得在拥有思想并忘记这种思想之后,再去写作。知性缺乏等于釜底抽薪,导致瓦解自己的创造力,导致平庸。书法与人格精神息息相关,与人的精气神相关,在看上去仪态纷呈纵横恣肆的书法作品背后,其实都能品味出变与不变的人格气息来的。书法离不开传统,但书法需要用创造性承传光大,人格精神不可或缺。然而,人格精神同样有个从时代汲取营养(如开放性对话性包容性)问题,它应该跟沉静与坚守统一起来。
刘志:二十余年,有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热爱硬笔书法的青年在“硬坛”进进出出,我相信其中必有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产生于其间。季超兄,我们的这一次对话,似乎沉闷了些,硬笔书法圈的青年朋友未必有兴趣看完。
管季超:我们的这个对话,我会电邮给四、五家硬笔书法网站。只要有一位青年朋友耐心看完,似有所悟,我们的对话便有了意义。谢谢二位。谢谢!欢迎介绍其他朋友加入“对话”。
说件让你们好笑的事儿,在一个月之前,我还基本上不上网。最近一段时间,在周继中、陈利军、陆舍无等朋友的鼓励下,我也泡到网上冲了几回“浪”。扑面而来的新信息、新观点,让我应接不暇。
我们不必担心青年硬笔书人缺乏创造激情,但要做到“沉潜”二字,则难一些。
昨天你们江西的欧阳荷庚和刘青春两位朋友和我聊的是“故事”,也许这种轻松的内容更容易留住鼠标左键,几位站长或许更乐意快点上传吧?哈……
2#
发表于 2011-1-7 08:44:22 | 只看该作者
本站互换友链网站

孝感市教育局
孝感教育科研网

小学科学教师网
郭声健艺术教育

江西书法网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中国书道网
中国墨缘网

湖北孝感一中网

现在教育在线

中国书画评论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57 , Processed in 0.0872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