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5 07:4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大绩

王大绩/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学院特聘顾问,“清华同方”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商务印书馆教育图书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协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同学月刊》、《考试》杂志编委,《中国高校招生》、《中学语文》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高三教学、教研工作,10多年来一直参加北京市高考阅卷,并在阅卷领导小组负责《阅卷纵横》的编纂。悉心研究教学与高考规律,洞察各地高考试题走向,致力于通过全面贯彻语文备考的“自觉”意识,提高考生的备考效率和语文综合素质。在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和作文创造性思维的考试规律和训练手段方面,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独到建树。[1]

个人成就  王大绩,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北京市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科学 王大绩

研究院兼职教研员,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学院特聘顾问,“清华同方”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专家,商务印书馆教育图书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协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同学月刊》、《考试》杂志编委,《中国高校招生》、《中学语文》、搜狐网特聘专家,广州市荔湾区教师培训中心特聘顾问。
  王大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会理事,北京教科院基教处兼职教研员,北京市丰台区政协委员,丰台区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多年在高三教学一线工作,悉心研究高考规律,致力探索、建立考、教之间联系的桥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和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有独到建树。执教近二十年来,发表和获奖专业论文数十篇,发表著述数十种三百多万字,录制音像制品多种。先后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几十个省市讲学,深受各地师生好评。王大绩执教以来,有数十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项,发表著述五百多万字,录制音像制品数十种,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做高考辅导讲座,应邀到中国20多个省区讲学逾百场。
  王大绩是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三教学、教研工作,参加过北京市十多年高考阅卷,并在阅卷领导小组负责《阅卷纵横》的编纂。悉心研究教学与高考规律,洞察各地高考试题走向。王大绩老师认为:构成高考话题作文的突出特征,一是“大话题,小文章”,二是“两分钟,一位读者”。所以,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在于:自觉进行高考作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为阅卷人两分钟触目动心而努力。

指导报考   王大绩精讲作文高分一招鲜

王大绩认为:无论人们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何定位,作为高考语文科考试,考查的核心(或说考查的载体)是汉语--母语,是勿庸置疑的。作为母语,规律性比较含蓄,也较难被认知。因此,在语文备考中,无序低效、无所作为的现象广泛存在。这与高考对考生形成、提升能力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高考,是一种对效率要求极高的考试,考试是这样,备考也是这样----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切实提升学生语文和语文考试的能力,必须立足于实事求是,把握考试规律、试题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树立备考的“自觉”意识,以“自觉”意识取代备考中的“自发”、“随意”“散漫”等非“自觉”状况。各项考查内容又要求我们将“自觉”这一总体意识具体化,明确化,在各特定领域、具体环节中树立自觉意识。
  这里所说的“自觉”,当然不是那种不看电视、不打游戏,勤奋刻苦、废寝忘食的“自觉”,不是那种颇为考生所熟知的,非智力因素的“自觉”。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智力的自觉,是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语文备考中至关重要的“自觉”意识。语文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但形成语文的“自觉”意识,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呢,不妨类比一下:经常听到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讲他们那一学科所必需的数学思维、物理思维,“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就是类似的一种学科专业思维,或称为语文思维吧。作为唯物主义者,常说的“语感”,不应被认为是头脑中自然产生的,它也绝不是来自某些人所吹嘘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感悟,而是语文“学”与“习”的成果。既为学习,“自觉”与“自发”的效率,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是有规律可循的,在阅读和写作领域尤为突出。

语文学习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作文  王大绩:每个同学经过备考的准备,应该对自己的写作速度有一个起码的估计。现在前面题目的数量已经固定到比较少的数量,前面的题目,第一大题的题目和文言文的题目都相应降低了难度,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后面同学们写作文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因为在作文里是最能充分发挥创作思维的领域,为了鼓励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文才能,就留出宽裕的时间。前面的题目应该用一小时十分钟到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完成,实际作文的时间应该是六十分钟到八十分钟的样子。一般同学写完八百字的作文,想好到书写有半小时的时间,应该有一定的构思时间,不要留到写完作文之后的空余的时间,而一定要在作文之前。 看图作文、命题作文  王大绩:图画作文的形式是偏重于材料作文,以前高考中经常采取这种方式,就高考来讲已经很明确,是考话题作文,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情,侧重点还应该在话题作文方面做准备。具体的图画作文,因为能够考的图画都是漫画,漫画都是寓言,应该对这个漫画的寓意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命题作文是考试中必须的,因为考试就要有某种限制的文体,不然就不是作文的考试了。命题作文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材料作文以前是一种限制,现在的话题作文是比较开放的,就现在的话题作文命题来说,同学应该是选定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擅长的材料,着重于写好语言。 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王大绩:学习好文言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词的积累,因为文言文要素里,虚词、实词,包括语法,实词是最常见的,语义现象、古今活用的现象,有比较好的积累和扎实的掌握,对理解文言文就有了基础。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积累,另一方面要有推断能力,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推断,高考好的文言文,也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推断。另外是需要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的阅读,对现代文很容易读懂,是因为熟悉它的语言模式,文言文读不懂,主要是不熟悉语言模式,文言文当中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说,对这个不熟悉。如果这方面能够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读文言文也比较容易。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的三个方面。

应试技巧高考的阅读时间的把握  王大绩:阅读的第三大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考生应该抓住它的要点,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读得特别透彻,关键是抓住人家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的信息。把握住这一信息,考生就可以比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这样的话,这道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具体说到时间,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一般能力的同学来讲,应该是十分钟左右就能够解决的。后面第四大题是散文、文学作品类,这道题目包括新鲜信息的容量是相对比较少的,要考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对这类题考生要有相应的答题技巧,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应该是在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内就能解决。 备考文学鉴赏题  王大绩: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在:①“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初步赏析文章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单独命题,也可能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命题。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个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作文基础分如何全拿  王大绩:作文基础分如何能全拿,这对考生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基础等级分,就是基础,所以和以前的评分标准比是相应地降低了。例如,以前要求审题准确全面,现在符合题意就行了。考生要注意话题的范围是什么,这里可能有若干限制,比如语言要求通顺,比如要求书写工整,还有标点正确,这都是基本的东西,既然是基础等级分,要想全拿,就应该在基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另一方面,考生只有争取一些发展等级分,才能保证基础等级分。因为尽管发展等级和基础等级是分开评判的,但是任何阅卷老师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和认识中截然分开。因此要想保证获得基础等级分的满分,应该在发展等级分上也有所追求。 作文的主题  王大绩:对于考场作文来说,直接写出作文的主题好。考场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从而自己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就是这么一个目的,而且读者就是阅卷老师一个人。与其让他琢磨半天,他也没有时间去琢磨,不如非常明朗地摆在他面前。如果说考生能够很含蓄,同时又能够很清楚地让老师捕捉到,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涩,非常隐蔽、隐晦,老师读半天读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场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个方面,整个文章的文风也应该是明朗一些,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和拖沓。 作文题目应该注意的问题   王大绩讲高考--历年作文同一题

王大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上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总有些同学把题目忘记了。忘掉题目的损失绝不是仅仅没有拟上题目扣掉的一分、两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卷老师看到考生的作文没有题目,没有眼睛,他还有好印象吗,而且,作文的题目是引导老师抓住这篇作文的要旨、线索和核心问题的,没有题目,就失去了线索,很不容易把握,所以损失不是没写题目这一点。第二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话题误认为是题目,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认为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个利用这个文题展示文章线索的机会。好的作文题目,头一个应该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线索的,或者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当然应该是精炼的,应该是带有文学意义的,这样的题目比较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特级教师王大绩点拨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编者按:高考在即,许多学校的高考复习开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编辑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关于高考语文应试技巧的一个访谈录,希望对备战的考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问:高考的阅读应该怎样把握时间?
  王大绩:阅读的第三大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考生应该抓住它的要点,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读得特别透彻,关键是抓住人家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的信息。把握住这一信息,考生就可以比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这样的话,这道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具体说到时间,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一般能力的同学来讲,应该是十分钟左右就能够解决的。后面第四大题是散文、文学作品类,这道题目包括新鲜信息的容量是相对比较少的,要考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对这类题考生要有相应的答题技巧,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应该是在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内就能解决。
  问:做社科文阅读的技巧是什么?
  王大绩:社科文考查的是在一定背景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阅读中做题的时候,如果陷入一种纯技巧的思考,效果是不好的,考生应该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这样通过现场的解读,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问:请问怎样备考文学鉴赏题?
  王大绩: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在:①“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初步赏析文章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单独命题,也可能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命题。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个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问:作文基础分如何能够全拿?
  王大绩:作文基础分如何能全拿,我认为这对考生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基础等级分,就是基础,所以和以前的评分标准比是相应地降低了。例如,以前要求审题准确全面,现在符合题意就行了。考生要注意话题的范围是什么,这里可能有若干限制,比如语言要求通顺,比如要求书写工整,还有标点正确,这都是基本的东西,既然是基础等级分,要想全拿,就应该在基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
  另一方面,考生只有争取一些发展等级分,才能保证基础等级分。因为尽管发展等级和基础等级是分开评判的,但是任何阅卷老师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和认识中截然分开。因此要想保证获得基础等级分的满分,应该在发展等级分上也有所追求。
  问:作文的主题直接写出来好,还是含蓄一点好?
  王大绩:对于考场作文来说,直接写出作文的主题更好。考场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从而自己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就是这么一个目的,而且读者就是阅卷老师一个人。与其让他琢磨半天,他也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什么不非常明朗地摆在他面前呢?如果说考生能够很含蓄,同时又能够很清楚地让老师捕捉到,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涩,非常隐蔽、隐晦,老师读半天读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场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个方面,整个文章的文风也应该是明朗一些,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和拖沓。
  问:作文题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王大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上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总有些同学把题目忘记了。忘掉题目的损失绝不是仅仅没有拟上题目扣掉的一分、两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卷老师看到考生的作文没有题目,没有眼睛,他还有好印象吗?而且,作文的题目是引导老师抓住这篇作文的要旨、线索和核心问题的,没有题目,就失去了线索,很不容易把握,所以损失不是没写题目这一点。
  第二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话题误认为是题目,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认为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个利用这个文题展示文章线索的机会。好的作文题目,头一个应该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线索的,或者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当然应该是精炼的,应该是带有文学意义的,这样的题目比较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49:20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0:32 | 只看该作者
特级教师王大绩点拨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问:高考的阅读应该怎样把握时间?
王大绩:阅读的第三大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考生应该抓住它的要点,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读得特别透彻,关键是抓住人家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的信息。把握住这一信息,考生就可以比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这样的话,这道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具体说到时间,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一般能力的同学来讲,应该是十分钟左右就能够解决的。后面第四大题是散文、文学作品类,这道题目包括新鲜信息的容量是相对比较少的,要考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对这类题考生要有相应的答题技巧,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应该是在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内就能解决。
问:请问怎样备考文学鉴赏题?
王大绩: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在:①“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初步赏析文章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单独命题,也可能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命题。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个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问:作文基础分如何能够全拿?
王大绩:作文基础分如何能全拿,我认为这对考生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基础等级分,就是基础,所以和以前的评分标准比是相应地降低了。例如,以前要求审题准确全面,现在符合题意就行了。考生要注意话题的范围是什么,这里可能有若干限制,比如语言要求通顺,比如要求书写工整,还有标点正确,这都是基本的东西,既然是基础等级分,要想全拿,就应该在基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
另一方面,考生只有争取一些发展等级分,才能保证基础等级分。因为尽管发展等级和基础等级是分开评判的,但是任何阅卷老师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和认识中截然分开。因此要想保证获得基础等级分的满分,应该在发展等级分上也有所追求。  
问:作文的主题直接写出来好,还是含蓄一点好?
王大绩:对于考场作文来说,直接写出作文的主题更好。考场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从而自己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就是这么一个目的,而且读者就是阅卷老师一个人。与其让他琢磨半天,他也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什么不非常明朗地摆在他面前呢?如果说考生能够很含蓄,同时又能够很清楚地让老师捕捉到,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涩,非常隐蔽、隐晦,老师读半天读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场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个方面,整个文章的文风也应该是明朗一些,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和拖沓。  
问:作文题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王大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上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总有些同学把题目忘记了。忘掉题目的损失绝不是仅仅没有拟上题目扣掉的一分、两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卷老师看到考生的作文没有题目,没有眼睛,他还有好印象吗?而且,作文的题目是引导老师抓住这篇作文的要旨、线索和核心问题的,没有题目,就失去了线索,很不容易把握,所以损失不是没写题目这一点。
第二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话题误认为是题目,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认为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个利用这个文题展示文章线索的机会。好的作文题目,头一个应该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线索的,或者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当然应该是精炼的,应该是带有文学意义的,这样的题目比较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1:19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绩:高考作文紧扣生活 评卷会有宽容尺度
  主持人:王老师您看了今年的作文题目,您对今年作文题目的整体出题情况有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认识?mcN先锋教育网
  高考作文体现传统与时尚的交融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其实语文不只是作文,但是因为我们条件有限,我们只看作文题,而且还是刚刚到这儿才看见的,其实不看就知道。其实在考前我在多次讲课里面也反复说过,这个作文题早就出出来了,这个题目就是“生活”,或者说再宽一点就是生活和生命。生活和生命的什么呢,生活和生命的发展变化,运动是永恒的,生活、生命都是这样,历史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走向未来,长江后退推前浪,事物就在这儿发展,任何作文题目不能脱离生活,都是生活当中的一个子题目,一朵浪花而已。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说,比如全国一卷,这个漫画,有只猫面前放着鱼,另外一只猫,旁边一个老鼠窜过来,这个猫就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还捉老鼠”,就是体现了一个变化,什么年代了,就是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得自己去捉老鼠,现在这个面前面前摆着鱼了,干吗还捉老鼠,一种时尚的观念。当然对传统的观念你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时尚的也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这是一个广阔的思辨空间。对于这个猫的食物来说,就是由过去的传统吃老鼠,现在有些猫,甚至多数三比一都在吃鱼,都在满足于面前吃鱼了。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其实去抓老鼠的猫面前也有一只鱼。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对,都在体现这个状态。北京的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星空是遥远的,也可以说这个星空,也可以想象成为是远古,也可以想象成文化,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这个脚踏实地就是我们的现实,也体现了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对未来一种憧憬,当然也可以是回顾过去,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我们也会望着星空有各种遐想,让人体会一种生活的流动、发展和变化。上海卷,钓鱼的时候,不够尺子的又放回河里,这是比较一种新的观念,比我们现在某些鱼民滥捕是先进的,更体现了一种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远古中间也有,孟子曾说过类似的思想,是不是螺旋性的发展,在孟子时代就有这个认识,但是我们没有坚持,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我们又再次重温了这个东方的智慧,实际上也体现一种生活的流动和变化。mcN先锋教育网
  下面这个“我生活在世界”。其实我前不久还去天津讲课,今天上午出去讲课的路上,天津家长给我打来电话,说王老师,您帮我们孩子押住题了,因为我讲的就是生活。实际上我不是押住题,都是更直接一点,其他就是间接一点,我们透彻认识就好了。mcN先锋教育网
  新课改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mcN先锋教育网
  下面这个是倡导绿色生活,也是一样的,这是江苏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实中,我们已经违背了这个原则,就把我们原来过去的绿色生活环境给破坏了,我们倡导,倡导绿色生活不一定只是说我们自然的这种绿色生活,还包括各种和谐、人际关系等等。像广东题“与你为邻”,也是倡导一种绿色生活,互相和睦相处,也是一种和谐关系。所以都是相通的一个题目。过去不与你为邻,现在是与你为邻,世界上有冷战,进入到现在这么一个状况。下面这个是“角色转换”,同样也是,年轻人与老年人传递一种观念的更新等等。所以很多题目实际上都体现这么一点,都是反应生活的发展变化,都是体现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与碰撞。今天在博客里面还有一个同学给我留言,说猫捉老鼠怎么体现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与碰撞,我说这还不容易啊,刚才已经解释了这个事儿。之所以这样,你刚才也提到了,很多卷是新课标,其实新课标明年全国都要推行了,今年有些省市是临界年,北京市今年是第一年新课标高考,其实从2006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渗透这个精神,新课标出来非常明白,里面说在表达和交流中作文是同学重要的表达和交流手段,要鼓励学生,这里面的措辞不是允许不允许同学,是鼓励不鼓励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自由的有创意的有个性的,是要鼓励同学这样,要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是一个底线。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也是一个基调。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新课标到这儿一个底线,新课标是语文教学,语文宪法、大法,这个底线是不允许逾越的,也是不能讨论的,如果哪天研究新课标废弃了,这个另当别论,现在正在推行,每个语文老师,包括阅卷人,这是必须遵循的规定,这是不容讨论的,所以任何一个高考题目都不能逾越这个底线,都要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所以都是相通的,都在生活这个海洋当中交汇。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这是分析的作文题目或者整体命题的原则,确立了以生活为方向…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不一定是这样确定,就是不可能离开,因为作文、语文就是反映生活,生活里面的学科,作文就是对于生活的认识,当然这个生活可以是直接的生活,就是周边的生活,也可以是间接的,书本上,阅读中获得对生活的认识等等,但是不能脱离这个。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或者说近些年作文题目的命题越来越…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不可能脱离。任何一个题目不可能是空中楼阁,悬在脱离整个人生、社会去出这个题,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客观环境决定我们的主观认识,我们都在这个社会中生活。mcN先锋教育网
mcN先锋教育网
  高考作文题目无所谓好坏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您刚才也给大家分析了一些题目,您觉得这里面哪些题目是出的相对来说更好一些的?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我觉得这个真的无所谓好不好,有时候我们看高考之后很多人都站出来评说作文题,有人说“倡导绿色生活”这个题是最乏味的,我觉得可能是他没有看到题目中的趣味,这些评题的人,我想很多都是专家、学者,在他们专业中很有造诣,我们很尊敬人家,但是他们没有研究过高考作文题。我要说个不客气的比方,他们也无非是盲人摸象,他们只是看到题目一个侧面,一个角度,高考作文题非常开阔,它多开阔,我达不到题目的边界,比如说猫捉老鼠这个就有多少角度,多少含义,我达不到边境,让人不能穷尽的一个作文题目,作文题是没有边界的,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特定的位置上用自己有限视野和思维能力看这个作文题,我们只能看作文题目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作文题非常开阔。所以我觉得无所谓好不好,好比说奥林匹克运动会,你说哪个项目好?是一百米好,还是一万米好?都能展示你的才能,所以作文题也是一样,只要一个同学对生活有认识了,对任何一个作文题只是一个从他这个角度认识这个作文题目的问题。只能说哪个题好像表面上难一点,哪个题好像表面上容易一点,你说这个标尺定多高才算好呢,这个门槛是五十厘米好,还是三十厘米好,这个很难说。我觉得这个题目只要是能够没有一种违背新课标的精神,它没有这样,另外一个就是它不是做那种特别刻意的,让多数同学不能明白,或者说违背了高考的原则,就是说不能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这样的题目我们才说是不好的题目。高考目的是什么,就是利益,第一个是高校选拔合格人才,第二个是实现素质教育。如果哪位是哪个题目不好,需要从这么一个角度去认定,你才能说它不好。所以这个真的很难说,可能这个叫有些媒体比较失望,因为大家都比较关注,要评说一些。有一年一个网站评说哪个题目最有新意,哪个最囧的,我也跟主持人聊这个事,他也是挺失望的,想提一个最囧的题,最后让我说的没有哪个最囧。 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只要符合命题思路的。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符合新课标精神,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素质教育。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这些题目都跟生活有密切的结合,也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依然有一些考生看着这个题目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你说这个问题特别好,我觉得你今天提出的问题都特别有见地,特别有这个情况,我觉得这个情况不是题目的问题,是同学自我准备的问题。有的说作文题目跑题,一说作文题目跑题,往往就是说审题,这个题目多么不容易,什么要跑题?好比说这是作文题,这是作文用的素材,我的素材不能够解释支撑演绎这个题目,中间断了这叫跑题。问题没有出现在题目上,是出现在我的选材上了。我写的不是我熟悉的生活,它既没有细节,我对它也没有认识,作文就是背来的,一个故事愣往里面套,这有点像交朋友,老审人家,把人家审一个底吊,不能审审自己吗。其实现在已经给语文老师提出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最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2008年,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大概全国没有一个地方的语文老师不让同学背抗震救灾的材料,全国有18个作文题,如果都不考汶川地震说不过去,太冷漠,如果都考这个题目也让人可笑。那年大概是经过教育部统筹,只有全国一卷考了,还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这几个省二百多万的考生,撞上了,老师都告诉考这个了,按理上这几个省考的都很棒,结果有的比往年还差。这个雄辩说明了死背素材,猜背题目是毫无疑义的事,要让同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熟悉生活中做到一有细节,二有感悟。其实所有作家在写他的文章的时候都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比如说和谐,这是党中央为全国人民出的一个题目,各行各业都要努力实现它,但是谈这个和谐,比如说让你来谈网站建设怎么和谐,我要谈学校教育或者语文教学怎么做到和谐,一个工厂的厂长谈就会谈这个工厂怎么制造和谐,一个外企公司就会谈外企公司怎么制造和谐,都是一个作文题,可是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他们才能写的很好。如果换过来,我要谈网站,我可能谈不好,为什么你把我找来谈这个作文题,因为我可能稍微好。所以希望媒体更好的从根本上帮助我们推荐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重点是他自己没有认识,对生活没有认识,如果对自己的生活有认识,这个题目在他熟悉的生活中,这个角度和侧面一定在他生活当中反应,因为作文题这么开阔,一定可以容纳他熟悉生活的那个角度,那方园地的,如果他自己没有准备,没有认识,可能看这个作文会觉得很茫然,因为找不到他的角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他的立脚点。mcN先锋教育网
  阅卷中会有宽容的尺度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跟我们介绍了作文写作方面要注意的一些事项。现在今年这些考生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考场,已经把这份卷子交到了评卷老师那里,他们现在非常关心的是,因为其他题目都可以通过答案来判断我的对错,如果我现在想要对我的作文进行一个评估的话,自己有一个估量的话,有什么方法教给他们。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我觉得在考场下应该比考场上会更冷静了,可能当时很紧张,调整、环境等等局限,有些是能够判断的,好比说“与你为邻”,首先一个“邻”,可能邻居、邻国,相邻这种关系,“你”,这篇作文最好得用第二人称,是面对面的这么谈。另外这里面的“与你为邻”是一种主动行为,不是说一种客观现象,咱俩是邻居,我要做到和你为邻,这点是有限制的,如果没有这样写,写成一种现象,咱俩是邻居,可能就不太好了。但与你为邻又是非常宽阔的,比如说咱们老说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等等,也是以史为邻,你和历史成为邻居也行。而且这里面做了提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但可以选择,都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提示。但提示中这几点希望你注意,严格来说,“邻”,应该写出只有在邻居间才能发生的事,不能说他和他的邻居,假设咱们是最简单的一种生活的邻居,发生了一件事,你就以他为素材,我觉得也不太好,尽管是邻居间的事,但是未必只有在邻居间才能发生这个事,在别人中也能发生这个事,可能这个选材就不是很好,必须是特定邻居间的这种关系才好。我觉得阅卷中像这种会宽容的,会是宽容的态度,不会要求那么严格的。如果写出一篇作文来,先没有题目,先了一篇文章,要给它出一个题,大体需要根据内容,内容是邻居间的事才能是“以你为邻”,现在是反过来,先给你题目,再写作文。这里面“你”、“邻”都是很重要的,一共就是四个字,审题需要审清楚。重庆这个“以难题为题目”,其实就可以现场取材,这个题目就是难题,为什么难,和我以前准备的不一样,和我准备没有正面相撞而已,一想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难题,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猫都去吃现成的鱼了,老鼠没人捉了也是一个难题,角色转换的时候不能进行反哺,不能进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难题。实际上叫同学考虑的,鱼不到尺寸就被捉了也是一个难题,实际上出这些题目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难题叫同学去思考。这个题把所有别的题都包容了,这个题包容别的题,别的题也包容这个题。同学们回去之后可以冷静的想想,这个题目中有一些限制因素,但限制因素之中又是无限宽广的。看看是违背了哪点,当然希望同学们没有违背,这样才更好。我想阅卷中还会给某种宽容的尺度。mcN先锋教育网
mcN先锋教育网
  高考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也跟大家介绍了我们考生回去,回过头来看自己这篇作文到底怎么样,主要还是从自己立意…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对,立意、选材。实际上这个道理很多语文老师到处都在讲,去年我也在讲,作文早出好了,就是生活,就是你熟悉的事,同学也听,觉得也对,但就是不努力做准备。去年的题目“我有双隐形的翅膀”,你熟悉什么就写什么,不就完了吗,我熟悉昆曲,我是昆曲,我就是写了,我是一个中学生也行,多希望有双隐形的翅膀看看昆曲的过来和看看它的未来,他没有形成一个特别丰富的积淀,丰富的细节,细节特别重要,法国著名文学家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上帝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神,对于写作来说,细节就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实际上同学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大概我觉得今天能够在网上,或者以后能够关注的,更多大概不是今天的考生,而是明年的考生。所以我们把这个道理也向明年考生同学更好的说一下。你得做自我的准备,而不是去审人家。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多关注自己的生活,高考作文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的。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熟悉的生活不一定是身边的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熟悉别的也行,我熟悉延安那段生活,我熟悉淮海战役的生活,都给我们很多启发,可以是眼前的,也可以是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是的昆曲,可能安在去年北京题目里,以昆曲为题写可以,如果放在今年“与你为邻”,也可以说与昆曲为邻。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是。101网校这个小老师那天说了“说安”,那个同学写的就是京剧为安,可是他没有做更充分的准备,是平时生活中关注他,如果他做更好的准备,起码看一下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妇女问题白皮书,更熟悉、了解一下,作文写的更好。mcN先锋教育网
  写自己擅长的文体可拿高分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在高考考场上,因为毕竟是一个考试,考场上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分数得的更高?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这就是事先有效的准备,这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同学。好比同学6月7号参加高考,如果是6月7号参加奥运会呢,得知道自己参加什么项目,比如说游泳、田径或者是一百米、一万米,需要在某一方面形成特长。其实现在作文题不限制题材,这也是为同学个性才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有的同学擅长议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同学行为能力强,善于编故事,每个同学都有他的天地,这应该老师鼓励同学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发扬个性。比如题材这个问题,现在绝大多数作文题除了诗歌之外,其实这个诗歌我也看网上有些,像一位写梨化体的一个人也经常说。其实不许写诗歌是对同学的爱好,在不限制写诗歌的时候,有些同学写诗歌,但很少有同学写的好的。在北京阅卷,允许写诗歌的时候,我只见过一篇是得五十分,其他都是分数很低的,同学们不能因为说偶尔一篇什么诗歌得了满分,认识写诗歌就很占便宜,其实写诗歌是很危险的事情,在考场那个时候很难把诗歌也的好。再说我特别不理解,不许目前写诗歌就不能展示诗才吗,我写一篇散文照样里面可以写诗歌,里面写多少诗歌都行。我记得我参加高考那时候,我那篇作文就有两首诗歌,开头一首,结尾一首,老师就很喜欢。如果真有诗才的话可以艺展你的诗才。不许写诗歌的这位诗人她的诗歌怎么也不用诗体来写呢,就是这位梨花体的,有没有研究过。也允许写诗歌,这篇作文里面800多字,600多字诗歌也行啊,只要整体样式不是诗歌不就完了吗,把整个都串起来,举行赛诗会也行啊。这些同学应该实事求是的,根据自己的特长,老师指导下从作文的内容,从作文题材、结构等方面做专门的准备,我们同学经过十二年刻骨的语文学习,应该以专业的水平来进考场,业余和专业的没法比,业余的不用练,打乒乓球谁练发球,就是玩儿呗,而高考需要练,一招鲜吃遍天,这方面需要比较固定,但不是死板,不是套用的方式。另外在练习中,也使他的语言能力、结构文章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第一篇作文,模拟考试,这篇作文写的了太好,一壶水没烧开,凉了吧叽,写第二篇作文换一壶水,换一个题材,又换一个结构,还是烧完了凉的吧叽,第三篇作文又换一壶水,能不能把一壶水烧下去,烧热,就是深入去思考更重要。题海战术就不是这样,就是泛泛的,泛滥,写的时候也不经心,老师处理也不够精心,同学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我觉得明年全国各地参加高考的同学,应该从历年中得到一个切实的教训和经验,别把自己的努力挥霍、浪费掉。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关注我们这次节目的很可能有很多是明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或者家长,肯定还有很多今年的考生也在关注着我们的节目。他们还是非常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就比如说某一个具体的题目来深入跟他们分析一下,我想我们利用最后的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您是不是能选一个比如说范围比较大的题目,“猫捉老鼠”,全国卷,跟大家深入分析一下,怎么选题,怎么立意,怎么写,哪些角度是比较好的。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这个题目说要求选准角度,没有说某个角度,如果说只有一种角度是可以的,例如说这三个只吃鱼不去捉老鼠的是不好的,是懒惰的行为,是坐享其成的行为,那就不必这样了。也不用选准角度,给一个题目不就完了。所以这个角度是非常多的,就像一个生活情节,或者像一张地图,我们去一个地方,看地图,选准一条路就行。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第一是想到了做人是不是守本分这么一个角度。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吃鱼是守本分,还是捉老师守本分。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当然是捉老鼠的,猫就是要捉老鼠。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但现在这个肯定并不多,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快高考了,还有什么心思参加志愿者活动,都快高考了你还上网,但是这只特殊的猫可以说是另类,也展示它的一种个性,可以赞扬它,但是你可以批评它,比如大家都在抓住吃鱼,而且三个猫都是不一样的,两个议论的猫,这个鱼并没有吃完,而旁边那个猫吃的是肚子饱饱的,四个猫都是不一样的,第三只猫是批评最多的,多管闲事,都什么年代了,你不吃你的鱼,管人家捉老鼠不捉老鼠干吗,第二只猫也可以批评它,这个角度是非常多的,不尽其数。比如家里养猫是为了捉老鼠的,现在没有多少老鼠啊,就是一个宠物嘛,捉老鼠可能就是一个调皮的。这个立意是非常开阔的,漫画也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场景,用它来说学校事物、社会事物、国家事物都可以,但需要一个分寸,就是你要有节制,别说过头。我们同学终归年龄比较小,思想往往容易片面,说的过于片面不太好。有人批评有的题目过于片面,说北京题过于折中,我看有些教授评,北京题怎么不折中呢,其实这个东西怎么叫折中啊,都应该辩证的看问题才好。像这个题,只要你看的仔细,实际上提供了非常多的角度。等于包括四只猫,一只老鼠,四条鱼,九个对象,九个对象都可以说。坐享其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不好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收获,这也是一种角度。说专注于干什么事情,现在不是捉老鼠,运动的时候,你是在午餐,在晚餐这个时候,本来就应该专心的完成面前这条鱼是你的任务,你的职责,这都是角度。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或者说在现在情况下猫吃鱼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个事,既然有人提供给你鱼,提供给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让你能更专心的做其他的事情。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是啊。我觉得在现在阅卷里面,大概不应该再规定必须哪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哪个是第二立意,哪个是第三立意,这种规定第一是违背课标精神,第二个是违背题目规定的,如果有最佳立意的话,干吗给同学打哑谜,直接给他一个立意不就完了。如果特别难理解,就需要读懂了,这是考写的题目,以写为主的题目,所以我们觉得不宜这样来规定,但也并不是说同学这个角度,一定选择一个特别偏的角度,不说这个猫,说这个老鼠,你干吗来了,人家吃饭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厉害,不知道深浅,四只猫聚在一起的时候,你要从这儿走来,是要偷吃鱼还是怎么着,这种角度不是说不行,要写好挺难的,甚至从鱼的角度,鱼怎么上桌子,写好是挺难的事,也是给自己树立一个难题。同学们不宜这样。好比说走路一样,找准一个角度,找一个边界的,熟悉的,你还必须得拐弯,毕竟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毕竟是在高考考场上。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所以从阅卷者角度来说应该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同学这儿因而采取一个老实的态度,不要投机取巧。因为创新不是说你和别人不一样,需要有想法,还需要把你这种想法实现,能够实现它;我认为创新的本质就是荒谬合理化,常规是荒谬的,我实现了就是创新,没实现就是梦想。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不能只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这个在课堂上让同学说,可以议论出很多事,包括说这个话“都什么年代了,还捉老鼠”,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确实有鱼吃了,比如说咱们上班来能打车,为什么不打车,要跑着去,到底是打车的钱重要,还是时间重要,这都是相关的问题。但能不能和漫画联系起来说,这就看同学的实力了。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立意角度可以是多样的。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是。但其实大家能够想到最好的角度也不太多,就是比较边界的角度。咱们如果追究起来这个题角度是无限的,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写到边角上去,走到天涯去写,我们还是在熟悉的生活当中去写才好。 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些分析,我们作文题目现在是越来越多,没有办法满足所有网友的要求,我们只能捡其中一些跟大家分享。在节目的最后王老师对我们正在参加高考的这些考生们,对您这些学生们有什么要说的,因为他们今天刚刚结束第一天的考试,明天还有一天。mcN先锋教育网
  高考很重要但不决定人生mcN先锋教育网
  王大绩:高考很重要,但又不是说人生的一个决定性的一件事,它就是那么一件事,是你经历的,需要重视的,你人生的一次竞赛,一考验,一次萃练,一次磨炼,一次提升,但并不能决定一个同学的一生。当然我们这里所有的同学,所有的家长,包括咱们腾讯网的工作人员和老师们,都祝愿同学们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但是如果你真的今天没有正常发挥水平,没有考好,也并不是到了世界末日,来日方长。我记得去年北京考题中诗歌鉴赏,考了张孝祥一首词,就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谁都有顺风顺水,但是保不齐谁会遇到风浪。“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船被风浪所阻隔,船不能走了,我们同学是不是也想想,如果今天考的不理想,不也是留你看斜阳吗。“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说明日更好,我们也可以想,明天风回更好,今年重读又何妨。人生还是很开阔的。明天还有考试,今天就把语文这篇翻过去,休息好,精神抖擞的,来日方长,只要你有这种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的。mcN先锋教育网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大绩老师今天能作客我们腾讯嘉宾聊天室,跟大家分享自己这么多宝贵的经验,也感谢您对我们腾讯网的支持,以及对我们广大考生的祝福。同时我们腾讯也祝愿广大考生能够在高考中发挥自己良好的水平,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先锋教育网报道。谢谢大家。 mcN先锋教育网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2:32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绩:追求语文教学的自由境界


追求语文教学的自由境界


[按]这是一篇十年前发在校刊上的旧稿。今日重读,可以见出当时的心愿,也可以见出当时的懵懂。十年后再看今日,希望也还是同样风景,同样感受——如此,幸甚!


我是带着一个幻想,一个语文教师的幻想,开始教书生涯的。我幻想一个秋日的清晨,濛濛细雨中,着一件灰布长衫,夹一册薄薄课本,拈一段寸半粉笔,踏一地飘零秋叶,就这样,走向我的讲台。

二十年,弹断一柱烟灰。至今,我仍然幻想那一册课本、一段粉笔的境界。我相信那是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两件事的象征,转换成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就是:一备好教材,二备好学生。

说归说,但从实践看,人们对这两句老生常谈的认识,却有深浅、广狭的分野。近年,伴着改革大潮涌现出的时尚名词纷至沓来,这几代教育工作者切身经验凝聚成的、堪称经典的两句话,大有被冲淡、淹没之势,亟有旧话重提的必要;而这重提,当然已经是在站在教育改革风云涌动的平台上的新思考。

所谓“备好教材”,就是钻研教材: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科学方法钻研教材,“衣带渐宽终不悔”,日积月累,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同时练就分外敏锐的发现能力、深刻的辨析能力,别具慧眼,独有匠心,因之具备在教学中持续研究的原动力。所谓“备好学生”,就是体察学生:用符合语文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具有循循善诱的胸怀,尤其具有循循善诱的能力;使学生在形成学科能力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理性的、现代的思维方式,因之具备持续学习的原动力。

两件事,简单得很,也基础得很。一个钻研教材,一个体察学生。有了这两个基础,就有了教学的主动权,就可能有了适合学生的生动、高效的课堂,也就可能有了我们期待的素质教育的活泼局面;反之,若离开这两个基础,什么快乐教学,研究课型,创新课题,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全都一如抽掉了筋骨,剜去了内核,只剩下一张苍白的外衣;全都形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若非半途而废,亦必将流于应景形式。

两件事又很不容易,需要终生对事业的孜孜以求。一名语文教师叩响“备好”的两扇大门,也就站在了地狱的门口。什么事要做到“好”本就不易,更何况语文?要“备好教材”吗?语文学科并没有现成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要“备好学生”吗?语文是母语,学生对母语的吸纳与释放呈现着异常复杂的状况。语文教学,似乎谁都懂得,谁都可以说上两句;可谁又真正说得清?要做好语文教学中这两件根本性的大事,真是谈何容易?

两件事又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语文教师终生追求。真正做好语文教学的这两件大事,就可以说是进入了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那些我们向往的快乐教学,研究课型,创新课题,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等等尽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乐趣,成功的幸福尽在其中。

至此,我们便接触到了思考的关键:如何获得语文教学中那种得心应手的“自由”?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的两件大事中获得“自由”,必须先在语文教学的两件大事中致力于“自觉”----以自觉的努力,促成自觉的意识,达到语文教学中的自觉境界。

什么叫“自觉”?我曾在自己的另一篇稿子《用“自觉”取代“自发”》里,就学生的学习与备考,谈到对“自觉”意识的理解:“这里说的当然不是那种不看电视、不打游戏,勤奋刻苦、废寝忘食的‘自觉’,不是那种颇为学生所熟知的,非智力因素的‘自觉’。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智力的自觉,是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语文备考中至关重要的‘自觉’意识。语文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但形成语文的‘自觉’意识,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呢?我们不妨类比一下:经常听到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讲他们那一学科所必需的数学思维、物理思维,我想,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就是类似的一种学科专业思维,或称为语文思维吧。”推而广之,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也与之类似。简而言之,就是按规律办事,按符合语文规律的方式做语文教师的事: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科学方法钻研教材,用符合语文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可是,正如前面所说,语文学科并没有现成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学生对母语的吸纳与释放又呈现着异常复杂的状况,那么,我们钻研与指导的依据何在?是的,虽然叶圣陶先生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建立语文学科科学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想,还远远没有实现;但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说明》这两份文件,是经过二十年时间检验的,在不断修订中逐渐完善的纲领性文件,应被视为教学的法规。同时,还有在《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指导下编制的,也是在不断修订中逐渐完善的课本、读本和高考试卷----这《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形象的示例材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有责任对语文学科科学体系和课程标准倾毕生精力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有义务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办事。做好语文教师的两件大事,就从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办事开始,就在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办事之中。

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挂在嘴边,固然表现它有受到重视的一面,但同时也反映着它更有很难在实践中真正被重视的另一面。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随意忽视、践踏教育法规的大环境中。在补课泛滥的环境中,依据《大纲》对学科课时做的明文限定被视为一纸空文,于是,课堂的高效无须也无法建设,学生智力与非智力两个层面的学习“自觉”性被压抑,教师钻研的时间与精力被吞噬,步入教学“自觉”境界的道路被阻塞。须知,随意增加的每一节课,所侵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一份才智、个性与健康,更有教师的一份灵性、良知与追求。在层层迭迭地下达升学指标、有恃无恐地大搞名次排队和明目张胆地依高考分数奖惩教师,这种种违法行为的阴影笼罩下,高考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教师乃至校长的唯一硬性标准,关系着教师的荣辱和校长的升迁。于是,在难以平和的心态下和浮躁的氛围里,急功近利的题海战术,因其直接性而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材被视为准试卷,教学被简单化地与考试直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当充分地顾及考试实际,尽管《考试说明》和试卷尽量关注素质教育,但它们的精神实质却少有人有兴趣、有动力、有精力去领会、去实践、去贯彻。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懵懵懂懂、辛辛苦苦地在以践踏教育法规为标志的应试教育的泥淖中挣扎。

例如,不止一位语文老师,对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感到困惑、为难。他们纷纷不无苦恼地询问“第三册那么多篇诗歌,怎么才能叫学生明明白白,这课怎么讲?”“《诗经》和《离骚》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叫学生弄明白,太难,哪来那么多课时?”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和教研部门盲目冒进,把一篇篇可供欣赏的课文、一首首用于诵读的诗篇,编成了以高考试题为模型的试题;而也就有更多数量的教师亦步亦趋地用这些客观性试题取代了主观欣赏、忘情诵读,当然也就失去了利用背诵、朗读对诗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语言风格进行启发、指导的灵动机会----这实在可惜。

其实,《教学大纲》已对第三册课本有关部分的教学作了明确的指导性规定: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这中间,对感受品位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表明了诵读背诵的重要地位。这些明确要求和重要地位,体现着第三册教材在高中学段所分担的任务,这任务主要应在课堂上落实。课时不够,怎么办?是滥加课时,还是精打细算?实质是语文教学自发自觉的分水岭。实施精打细算的自觉教学,不唯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教学大纲》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范围作了严格的限定,这一限定是与浅易文言文相适应的,而课本和《考试说明》则对浅易文言文做了明确界定: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文章体裁是叙事形式;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较少;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作品。十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所用的文本更是浅易文言文的具体实例。

综合这些理解,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老师存有上述困惑为难和盲目冒进,根源是认识上有如下一些误解:

一、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精神认识模糊,更缺乏在教学中落实的自觉约束。

二、对全套课本的序列缺乏整体把握,更缺乏探索在教学中逐次推进的方法的自觉意识。

三、对高考和高考试卷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能力型考试实质和规律的自觉研究。

四、混淆能力与知识,把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灌输,缺乏研究备考能力型考试的自觉性。

排除了上述误解,以语文教学的自觉思维重新思考上述问题,我们会认识到,对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以相当精力指导学生诵读、背诵,应以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学会一般性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品位为主要任务。若混淆文学作品与科学文章的界限,以处理科学文章的方式对待文学作品,甚至把编制测试题目、讲解测试题目当作教学重点,就违背了规律:既违背创作规律,也违背阅读规律,当然也就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很难理想。王富仁先生说过,文学的本质是颠覆。若此言不谬,那么,固执地用理性化的逻辑缰绳去套颠覆性的文学骏马,自然完全失去了文学的新鲜活力,教学中被动吃力、索然寡味也就不足为怪了。固然,从表面形式上看,以应试为核心的作法似乎更直接贴近高考,在高考实践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常常与对科学文章阅读的考查也的确有相似点更有相通之处;但二者立意取向绝不混同,前者是以考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后者是以考查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在这里尤应注意的是,语文学习是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而文学作品正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写照。就是高考语文试题,也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就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阅历积累和鉴赏品味。第三册中的文学作品承担的使命应该主要在这一方面。

至于《诗经》、《离骚》,本不是浅易文言文,当然主要不是用来解决文言词句的例文。选入课本的《诗经》、《离骚》,乃至唐诗、宋词,主要是用来诵读、背诵、鉴赏教学的,是用来让学生质感地了解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学、古典诗歌、文学史和诗歌史的。对《诗经》、《楚辞》的词句逐次正确地、深入地理解,自然很好;但那当然不是中学课堂的任务。哪位学生对此有兴趣,尽可以在课外钻研,也可以在课外受到教师的有关训诂、释义的专业指导。问题是,我们在课堂上,在法定的课时内,不应当承当这些自发的任务,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放在课外,是兴趣,是个性,是自觉;放在课内,就是过重的负担,是对个性的侵夺,是自发的盲目。如果语文教师把他的中学语文课堂当成大学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专业课堂,如果各科教师都在自发地敷衍扩展《教学大纲》界定的教学广度与深度,如果我们再简单化地为高考重复这些劳动,那么,这课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是不够的,当然学生也就没有了可在课外去翻翻《诗经》、《楚辞》的兴趣与可能。同时,因为这种种做法背离高考命题的本质精神,也就难以在考试实践中“更上一层楼”达到一种全新的高度。我们提倡追求语文教学的自觉境界,意义也就在此。

这是教学自觉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宏观的方面。也就是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教学范围、深度、侧重有深刻的、辩证的理解,有在教学中既严格执行的自觉意识和富有创造性的高效、生动落实的自觉能力。这种“自觉”当然渴求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直接的是学校环境。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这外部环境很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是很恶劣的,那么,以“自觉”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当然必须有抵制、抗争的勇气----这应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民教师的良知底线,生命基点吧?

在这种宏观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建设各自微观的自觉意识,探讨如何备好教材,如何使课堂生动、高效。这种微观意识的核心当然还是实事求是,亦即从课文实际出发,从课文的特点出发,发现、把握课文的关键、关联或差异。例如,同为先秦历史散文的《左传》和《战国策》,但风格不同,备课时抓住这差异,就可能有所发现:《左传》重在实录,以微言大义著称;《战国策》时有虚构,具小说描摹雏形,这特点,归根结底是由两部著作的词句体现的。且以课文中两个相近的句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句子:“夜缒而出”。为什么烛之武要在夜里,采用“缒”的方式出城?这是一个思辨点,具有确认整合、疏通文意的价值。它一方面说明郑国危急的形势,有上文“晋侯、秦伯围郑(“郑”是郑都,不是郑国)”为佐证,另一方面预示烛之武将行“离间计”游说秦伯,有上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地毗邻,皆为郑地)”为佐证。简洁的四个字确凿地表明了烛之武的机警、负责和功勋卓著,体现着《左传》微言大义的特点。《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个近似的句子:“入而徐趋”。这“徐趋”一词,描摹的意趣颇耐人寻味。“徐”,慢;“趋”,快步走。“徐趋”,一种违背常规的很不合理的奇特步态,这其中或有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的原因,但似乎更带有表演成分。对文学作品而言,凡违背常规(即“颠覆”)之处,必有寓意在其中。往前看,触龙正处在这样一种处境中:“新用事”的赵太后事先已发出“必唾其面”的咒语,此时又“盛气而揖之”。赵太后之所以“盛气”,除“秦急攻之”和“大臣强谏”之外,主要还由于她深深了解触龙,知道这位忠忱老臣定为长安君质齐而来。于是,她摆出了“揖之”的姿态。老谋深算的触龙,当然是有备而来。“入而徐趋”就是出现在这里的一句描写,进了门之后才拿出“徐趋”的步态,这明明是在表演!这一表演,麻痹了赵太后,引出了拉家常,触龙专业策士的本色尽在其中;太后“揖之”,触龙“徐趋”,两个人物一来一往,相映成趣,神色毕肖,这不正是小说以虚构对比刻画人物的雏形吗?备课中抓住课文的特点,既使学生质感地了解到两部著名史书各自的风格,又明确地培养了学生确认整合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高效的课堂不就在其中吗?

如何备好学生,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心态下有切实收获呢?当然要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切实遵循学生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固有规律处理教学问题。让我们以《阿Q正传》的教学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课文节选的《阿Q正传》开头是这样一段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支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经备课的细察深思,我们认识到,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完整地介绍了时代背景:未庄,封建意识浓厚,下层群众赤贫,阶级压迫严重存在,辛亥革命风潮延及这里,引起封建头面人物的恐慌。这是由文学语言向科学语言的转化,要让学生接受并从中提高这种转化认识的能力,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认识储备。

宣统三年可用《记念刘和珍君》中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和《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两句作为比照。第一句出自《阿Q正传》作者的另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特意在文章开头强调中华民国,意在揭露1926318日是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可见鲁迅先生对纪年的表述是常寓有深意的。深意何在呢?第二句中,林觉民烈士在给妻子的遗书里错将辛亥写作辛未,说明他对干支纪年并不熟悉,也表明当时社会上实行的是宣统年号纪年;但作为民主主义先驱的林觉民却特意选用干支纪年,以表示对封建王朝的诀绝。以此反证,可见宣统三年表明未庄的封建意识浓厚。

九月十四日,计时如此精确,用意何在?可用以下记时作为比照:“1883314日下午五时三刻“1949420日夜到42222时之间“1949101日下午三时“1986128日上午1128。这些日子分别是这样出现在课文里的:1883年)314日下午五时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1949420日夜到42222时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1949101日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1986年)128日上午112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112秒后发生爆炸。当然也可举新闻计时为例,诸如“2001911“2001107等等,使学生明了作者使用精确计时往往表明有重大事件发生。那么,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有什么重大事件呢?这就是研究性课程的课题。在课本里,对这个日子做了注释:辛亥革命之后25天,民军进了杭州,绍兴宣布光复。可见,辛亥革命风潮延及未庄。

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这一诠释性表述很特别,它又有何用意?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确认、整合的阅读加工。首先对褡裢的含意要确认,课本有注释,褡裢是用来装钱和物的,阿Q把褡裢都卖了,可见一贫如洗。之后再进行大范围整合推断。小说下文有这样一段描写,赵白眼在赵府门前受到阿Q的冷落,回到家里,就将褡裢摘下交老婆藏到箱底里,可见赵白眼心虚,在褡裢上心里有鬼,它应是赵白眼从阿Q那里巧取豪夺来的。可见,下层群众赤贫,阶级压迫严重存在。

至于“一支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则表明着封建头面人物的恐慌。

至此,学生自能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完整的时代背景,而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阅读能力也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上述例子在教材中数不胜数。例如《阿Q正传》中这一段:“造反?有趣,……来了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过了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里对各种武器的排列,若用《别了,司徒雷登》中“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这一段作对照,再用《拿来主义》中“先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一段作参照,可以想见会有一种既具有思辨强度,又包括研究方法的实用高效、生动活泼的课堂风景的。

一备好教材,二备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越是对教材钻得深,越是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教会学生的途径;教会了学生,也意味着逼迫自己做适应学生的进一步钻研。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自觉境界,为了创造美好的课堂风景,我将一如既往地自觉地追求这语文教学的自觉境界。我会继续自己的梦境:一袭长衫,一支粉笔,细雨濛濛的清晨,踏一地秋叶,踱向我的讲台----或许,在现代化的校园里,这仍然不失为与校园网、多媒体共享新世纪的一道风景。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3:56 | 只看该作者
特级教师王大绩谈高考作文的三点认识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娄雷,2009年全国高考的语文学科已经落下帷幕,不知道大家在上午的考试中是不是顺手?希望大家在上午的语文成绩考出好成绩,现在是北京时间11:31分,全国语文题目正式向各地公布了,今年的作文题到底是否难写呢?今年的作文题是不是有话可说呢?今天为大家邀请到了北京睿升学校授课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来到聊天室,与大家交流。   王大绩(blog):谢谢同学们,经过今天的语文考试,我想同学们都能展示自己的实际水平,我们下面的谈话也会使很多同学放松紧绷的心情。
  主持人:有人说作文是高考当中最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也给同学发挥的空间,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只要行文流畅,立意积极就可以拿到分。
  王大绩:我觉得你说的挺内行,不止语文,在高考各个科目中,作文几乎是唯一没有答案的题目,它只有评分标准,所以主观性最强。这个主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考生没有一种答案来限制它,这个答案在他的心理,在他的笔下。另外就是阅卷老师那里,也没有答案限制他,这种答案也在心理。当然有评分标准,依照评分标准,对作文的审度,有阅读的经验,阅读的水平和阅读的良知。打一个比方,其他题目,阅卷人和考生都没有自主性,其他有命题的答案。只有作文题没有,学生只能展示自己写作的美好来打动老师。我们做作文题不要猜测老师出题的目的,只要写真情实感就可以,不要堆砌材料,我们不需要同学虚假的话,什么是熟悉的?有两个标准:有细节,有感悟,自然能和作文中间搭建一个桥梁,高考作文就是完成这样一件事。
  主持人:您说得很对,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通过自己细腻的感情打动老师,让老师认可你,老师给你高分的过程,就是对你文章支持的表现。
  王大绩:触动我们并给予肯定的是文章一些东西给老师一些思考,一些启发,一些知识,一些愉悦,这能打动他,也能符合阅读标准,符合人们对文章基本判断的标准来拟定的。
  主持人:每年北京的作文都给人挺清新的感觉,今年的题目也挺清新的,给我一双隐形的翅膀,那么这个题目好不好写呢?
  王大绩:这看平时老师的指导,同学平时的准备对不对,他一定要专攻自己生活内容。一双翅膀,其实一个就是联想,一个就是想像。99年作文题是“我的记忆可以移植”,移植的是人们对它的记忆,“如果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可以通过这双翅膀观察历史,观察未来,马上写到我熟悉的生活中去。
  主持人:写作业不应该完全是写实的,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王大绩:源于生活肯定,源于生活我们才有对过去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遐想,它的基础必须是现实生活。
  主持人:其实每个人的素材,包括论据、论点都来自于自己的感触以及学习别人的一些文章,自己的一点儿心得。
  王大绩:是。
  主持人:我们看全国二卷,过节前夕,道尔顿给他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作为圣诞节的礼物,主要是说的是有色盲问题的人,您看了这个文章有什么感触,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王大绩:有这样的作文,其实就是生活中一些小的事物,只要我们专注它,认识它,研究它都会有重大发现,推动社会的发展。从别的角度也可以,不一定从别的角度,比如道尔顿本来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但却做到了生物学家、医学家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原本做的并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在另外的路径中。这其实扯到第一个题目路径了。道尔顿从小的事情发现,这里可以包含很多,一是对细微事物的观察,二是他对妈妈的一种特殊感情,可能在圣诞节节日中送给妈妈一个礼物。对亲人或者对于这么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可以激发我们一种兴趣,感情是相通的。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角度,可惜的是这个题目没有什么要求。
  主持人:应该是有一定要求的。
  王大绩:对,陕西这个作文题要求选准角度,以前没有这样的提法,什么叫选准角度这很难说。以前同学们可以自选角度立意,现在要求你选准,我觉得它的意思还是从材料本身有很多角度,但你应该不能脱离材料本身想角度。这个材料,因为陕西以前也是考全国一卷的,所以也很有意思。这里写人们应该擅长什么,我觉得这和道尔顿(的故事)很有意思,道尔顿本来擅长的不是医学,但却在医学确实有了成就。兔子擅长奔跑,让它学游泳。道尔顿也是在新的事物中学习游泳。比如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如果它会游泳就不会这么狼狈,但它毕竟差点被抓住,没有被抓住。只要学生对材料看得很仔细,就像道尔顿对人的视力观察,就能找出这个角度,只要你言之成理就能选准角度。
  主持人:我想请教您一下,刚才我们谈到很多省的作文题目是自选角度。陕西这个作文题是明确立意,选准角度。
  王大绩:明确立意就是你要说清这个道理,不能把材料复述半天,你要赞同什么,议论什么,可以用记叙文,也可以用议论文的方式,赞同什么,兔子是发挥特长还是弥补特短好,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辩证地看也可以,辩证地看也是你一个明确的态度。大概陕西的老师或者根据陕西阅卷的情况发现有些作文对一个事物没有一个清晰的态度,总有一个态度吧。
  主持人:自选角度是不是意味着未来高考……因为前一阶段我们把大家的话语权放开,自选角度,自选体裁。
  王大绩:我觉得你特内行。
  主持人:未来我们是不是能够在某一方面应该去怎么做。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4:33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绩:我觉得收紧和今年高考要求不合,今年一半的省市是新型材料的考题,明年要全国铺开,新型材料是一个指导精神,不能逾越这个精神,我认为是更开放,健康的发展,这是1999年的那个话题作文就已经未雨绸缪了,后来觉得话题语文还没有开放,就采用新型材料作用。这可能给他很多作文题,毛病会多一点,给他每个导弹头要每个导弹头打到点上。我觉得这个立意是经过审慎考虑的措词,阅卷中要落实它。
  主持人:未来陕西作文题的评分标准当中可以看立意是不是明确。
  王大绩:我觉得不是阅卷组定出哪些角度,这要看学生作文,不能先入为主,学生的作文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最好的作文。说的都是别人知道的话,文章就没有价值。尽管考场作文不是一篇文章,是一道考题,但也不能违背写作的基本原则。
  主持人:而且作文最忌讳的是千篇一律,全省所有考生都写某一个话题……
  王大绩:06年开始写的新兴材料作文要求全面理解题目,你全面理解但可以选择某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但有些地方阅卷掌握得不是太好。比如乌鸦模仿老鹰,有人非得说对乌鸦持否定态度才可以,这不一定的。最后去掉全面理解,可以选择某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后来又调整了,我觉得这个调整不是方向性的调整,是继续在开放态势中要求同学注意准心。
  主持人:还是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王大绩:对。
  主持人:上海这个题目也很有意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书法家郑板桥,他的书法是以隶书……
  王大绩:我们怎么不一样啊,上海这个题怎么有金融风暴中的我?
  主持人:我们这里拿的是郑板桥的题。
  王大绩:会不会是两题选一个。
  主持人:我们一会儿查一下,我们先说江苏,江苏这个都比较统一的,品味时尚,人们追求时尚及不是适合自己的气质,而是大家都是如此,请以品位时尚写一篇作文。你觉得学生拿到这个题目会不会有话题可说。
  王大绩:任何作文题总题目都是生活,或者子题目都是品位生活。生活是什么呀?生活就是一条长河,大江东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事物要不断发展,生活中必然遇到这个问题,生活中必然遇到时尚,现在的时尚就是我们认识到的文艺、文化、商品中和消费中出现的新东西是时尚,其实时尚是一种传统看法,时尚可以覆盖所有领域中,但又萌生了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叫时尚。这个题目式说,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是大家都是如此。这里有多种认识的可能,一种说,人们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气质,如果是单一的,而只是因为那样,这是盲从,是不好的。但也可以说我的气质就一定好呢?我自己的气质不能和大家的相合拍呢?这样追逐世上有自己的看法,给同学多种立意的可能,这里允许同学自行立意,只要是健康,积极的我们都应该接受,而不是必须以这个,就是如果你认为人们追逐时尚不是适合自己的气质,而是大家都是如此,比较传统的看法一定认为这是不好的,是盲从的,如果这样认为,就等于要求自行立意形同虚设了。既然允许这样,就可以允许改变我的气质。本来我这个人到城市里来,非常适合城市,最近热播的《潜伏》,姚晨演的翠平必须符合当时的时尚,如果不符合当时的时尚就没法完成任务。大家都是如此,也得这样。我们的看法应该是允许多角度的,辩证地来看也可以。实际上,在这么一种认识上,才能激励同学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生活。如果一下限制了,必须这样,凡是这样的时尚都是盲从,那我觉得那只能限制同学表面考试行为,说虚假的话,在生活中不能造成他真正的改变认识。
  主持人:其实标题的第一句话并不是打上烙印,大家必须批判这种行为。
  王大绩:有一个提示语,我不知道这个提示语是不是全的。
  主持人:现在不知道是全的,如果知道全的能作出更加公正的评判。我们写文章有时候会陷入到这种误区当中,认为我应该拿出大众都认为它正确或者错误的评判标准,害怕自己标新立异去说话,说了怕被别人驳斥。
  王大绩:我觉得写得好,没有行不行。大家都说它的好,我能从大众的声音里用精彩打动老师也行,标新立异也不见得就好,如果你写得不好,倒是吸引老师注意了,老师说这写得什么东西,还受到老师的贬斥,等于滥竽充数了。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真正好就是写现实的生活。我觉得这个作文题统观都是这样。上海这个作文题如果真是“金融风暴中的我”,我觉得这个题出的就非常好。现在金融风暴就是热点话题,你说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也可以,因为我在学校中准备高考,不知道金融风暴,总比瞎编一个,什么爸爸炒股票,金融风暴一来受冲击的我,我就不了解这个,也是“金融风暴中的我”,漩涡的中心是安静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题。
  主持人:现在媒体发这样的版本,郑板桥的作品看似歪歪斜斜,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王大绩:以前有人模仿板桥体,它精神实质实际上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一种反叛,作品中只可有一,不可有二,就是如果你求其神可以,但你从外形来只是简单的模仿那可能正好适得其反。
  主持人:这和江苏那个题正好有点像,你可以去模仿人家,但要走出去必须有自己的风格。
  王大绩:真正想写板桥体需要你真正了解郑板桥,这个精神气质,字还是一种外在的表现。
  主持人:09年的安徽卷也很有意思,是“生活给我智慧”,这是彻底生活的题。
  王大绩:安徽提炼出一个题就是读书,这个题目还宽,生活是一个渠道,生活也是一本大书。安徽的出题人明确提出让我们关注生活,其实品位时尚也是关注生活,山东的“见证”也是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四川卷出的也是类似,要求我们“熟悉”,非常明确要求写“熟悉的生活”。
  主持人:我认为未来不管什么素材还是角度,都要有生活的体会,不会感觉许多什么话说,说没有什么心得,没有经历过,有的同学认为经历过感触才深。
  王大绩:2009年、2010年的同学作文有更多的思考。今年会考什么题,然后根据猜测背作文素材,爱国主义的,科学精神,民族传统的背一大堆,事实上这个办法并不无小。08年全国同学没有准备抗震救灾的题目,一卷五个省的同学考的是抗震救灾的题目,按说这个题目非常棒,但为什么大多数作文30、40分,就是作文材料既无细节也无感悟,作文就是要求两个标准,一是细节,一是感悟,这是作文题的坚定的准备方向。对作文题的认识也是这样。比如这是一瓶水,这是老师一种认识,这是常识,这不是作文。一杯水里放一团纸,好比人进入生活。我们可以看作这是新浪给我送来的一份体贴和关怀,这都是它附着的含义,这才走入作文的渠道,很多老师对这个作文题就是认为是一瓶水。其实要说这个题,它很简单,今年的作文题是看图识字,你可以通过这个题目讨论生活。今年有一个题目是冰化了以后是什么?冰化了以后是水这是常识,作文不排斥它,你能把它写好也很好,但不能写别的。但冰化了以后是春天,等于给这个作文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可以更多写出这个问题。
  主持人:很多同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作文没有很重要的成长,因为老师总愿意往标准化方向去靠,比如数学和其它作文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写作文的时候尽可能写标准式的作文而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就变得越来越像了。
  王大绩:很多作文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是任何路都可以,只要把它写好就可以。
  主持人:所以作文题想拿高分不容易,想拿零分也不容易。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5:03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绩:同学在正确的路上都有其他得满分,作文满分不是十全十美,没有说一个评分标准,必须十全十美没有缺陷就是标准,一类线的上限就是满分,其实同学不是没有写作能力,可以写日记、随笔都可以写得非常精彩,几个人在宿舍里妙语连珠,如果全部记录下来都是好文章,那时候大家谈的都是熟悉的生活,都是真情实感,一到考场被题目牵着鼻子走,只能写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06年《北京的符号》这个题,这非常典型,有很多同学写故宫、老舍,上千人之多,北京故宫几个门都不知道,也不熟悉老舍,但这个题目起得非常棒,一个孩子熟悉北京传统的事务不过分,但不是义务,不是我必须熟悉老舍、故宫,必须有感悟,不熟悉怎么办?可以创造新的符号,这几年我殷切地期待同学创作新符号的作文,但是没有。当年我在一个高二班,我只给他们讲了45分钟,你们怎么样对待,就写出非常好的文章,把熟悉的生活事物创出新的符号,就是一个典故。我相信北京出题领导小组也替代这样的作文出现。
  主持人:老师也希望好的作文出现。
  王大绩:我们希望看到同学写作文的思想,是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大量的文字堆砌,空洞的排比句出新,有肉无骨,更要有精神。我们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文章。
  主持人:今年福建、辽宁、江西的同学应该是现在觉得新材料都与自己相关,今年福建省的题目是与抗震救灾相关的题目。辽宁省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江西省是兽首拍卖的相关话题。这几个题目,一是兽首拍卖很热的,一是去年的热点抗震救灾,还有一个真正在老百姓身边的全民读书月。今年福建的同学不能像四川的同学感同身受,您觉得今年同学写抗震救灾题目要注意什么?
  王大绩:它具体的材料要求是什么?
  主持人:现在没有具体的材料,就只是拿到了这么一个题目。
  王大绩:我这里两份都说的是“这也是一种什么”,半命题作文。
  主持人:那我们就按“这也是一种什么”来跟大家说。
  王大绩:主要是在“这”,这也是一种时尚,这也是一种生活,这也是一种发现,那这就变成全国二卷了,这也是一种专家,这也是一种色盲,也可以啊。如果再这么看就是一种色盲。它可以评价任何作文题和事物,这是不确定的。“这”是一种搭桥。
  主持人:以前都是命题作文。
  王大绩:命题就是出题。你所说的命题是标题?
  主持人:对。
  王大绩:北京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标题。
  主持人:必须以标题作为作文题目吗?
  王大绩:对,等于给一个话题。今年是以“路径”为题,“路径”像很早的作文,像“习惯”。
  主持人:“我的一天”。
  王大绩:对,我觉得“我的一天”起得特别好。其实所有题目总题目都是生活,像安徽的“生活给我智慧”,湖南的踮起脚尖,踮起脚尖就是观察生活,可以深化,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未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能踮起脚尖看得更远。
  主持人:湖北的题目很有意思站在,然后横杠,什么什么的门口。
  王大绩:这是相当于熟悉的事物,比如站在郑板桥的门口不也是可以吗?今年的题目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写熟悉的事情,当然熟悉的东西不是今天吃喝拉撒的事儿,我今天看一本书,观察一个什么,都是,标准就是有没有细节和感悟。比如道尔顿这个事儿就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一条路径就是细节,它就关注袜子颜色的细节,母亲、我和弟弟,他可能会认识到,我和弟弟因为有一种亲缘关系,所以,我们才都是色盲,才都把鲜艳颜色的袜子看成棕色的袜子,而别人不是这样,别人发现了规律。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把细节这样认识它。实际上,任何一个题目中,比如沈阳“全民读书月”,它没有要求,但我相信一定是,这是大的活动,我也参与其中,我不写别的,就写今天晚上我读了一本书都行,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都可以,这有边吗?没有边,非常开阔。但因为我不能详细说几因为题目没有相关要求,但我相信相关要求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很多的高三同学都觉得高三这一年学习很枯燥,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品味生活,只能写作中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模拟练习中表达了,其实我们生活中不乏新鲜感的,只是需要你去发现。
  王大绩:语文是一种生活认识的调剂和润滑,可以写出很多的文章,物理也讲很多的细节,都可以使我们展开隐形的翅膀来飞翔。政治、历史题目有多少对生活认识的窗口,当然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主持人:今天我们看题目,有很多是2010年的考生甚至2011年的考生,您有没有要对大家说的话对大家说一下。
  王大绩:我认为同学们要认识三点:第一,任何高考作文题都是非常开放的,都是立足于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基础上,不能脱离开生活,或者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运动。我们这个作文题有这么一个认识,我们就可以做自己充分有效的准备,这个充分有效的题目不是猜题目,死背素材,而是准备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高三应该到了专攻的状况,充实细节,提升感悟,以熟悉的事物为窗口认识生活,而不是死背这个细节,什么都可以和它建立联系来认识。我们的认识不是准备素材,而是增加对生活的审视水平。同学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问题是认识水平比较差,不是没有素材,我们都是17、18岁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生活中,谁都是24小时,谁都不比别人时间少,只是这种生活那种生活的差异,只要我们对生活认识水平高了,什么作文都能写。我们很多文学作品创作都是进行移花接木。我们刚才谈到《潜伏》,余则成的原型是谁,作品中不是没有原型,这就是移花接木。
  有一次我在外地讲课,李老师说,王老师我们现在不希望……你说一个熟悉的素材什么都能写,苏东坡什么素材都能写吗?我说能写,我们不希望关注历史,要关注现实。浙江出题有这个趋势,我觉得很对。比如有一个老师问我引用农民工怎么写苏东坡,我听了很好像,农民工的手拉着苏东坡不就完了吗?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和苏东坡被流放有什么区别吗?我把苏东坡大度的气质移植到农民工不就完了吗?我们要思维严密,搭上一个桥,要在作文题上联系上。比如读书月当然要写我熟悉的东西,但我读一本书怎么和读书月联系上。比如生活给我智慧,那就是我要写我熟的生活,它怎么给我智慧,是什么智慧要明确出来。广东这个也是,谈谈你对常识的认识,这个常识就是我们说的,这是一瓶水或者不是一瓶水,都是一种认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才是一种认识。站在什么的门口,其实总的题目就是站在生活的门口。让你去选桥,要把门口说清楚,不能完全不顾这这个题。有的同学经常这样,也发作文到博客里。我跟他们说,你不是在写这个素材本身,你不是在写郑板桥、苏东坡他们,是写把它作为种子,通过这个种子放在盆里的土壤来开花结果,但同学往往不适应这样的材料。有人说王老师你让他准备一百个材料好不好,我说这样没用,沙漠固然广大,但寸草不生。韩愈也说过,树有专攻,只有专攻弟子也可以超越老师。
  主持人:作文题中不是说所有的题目都要广播,写作文需要从生活细节出发,由小见大,找到突破口。
  王大绩:广博没有害处,但没有对广博认识也没有意义。我们需要明确,也需要明达,要认识这个东西,只要能认识这些都有价值。同学这么忙,能达到深入的认识只能专攻。以后我们新课标就是要选秀课,其实每个人都专攻一个方面,我在有的地方讲课,有的老师说你这样教育同学,会让同学变得狭窄,这种方法也太什么了吧。我说你是语文老师,你想跳槽吗?你这一辈子都干语文啊?我们这里只能谈作文,如果今天让我谈物理,我就会被人轰走了。我只能专攻这一方面,但我通过这个认识可以认识广阔的生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7:56:51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绩:考场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
  创造究竟容不容许模式?模式是不是一定就是对创造的桎梏?这是在一段时间内认识相对模糊的一个领域。一种看法认为“模式有罪”,作文“模式”是专为应试而人为设置的,应当完全、彻底的摒除。于是,作文模式,只出现在某些门窗紧闭的高三教室的黑板上,只出现在某些教师略带诡秘的临考叮嘱中。而这种那种大讲“义理、考据和辞章”的作文著述,则很少对作文“模式”,尤其是应试作文“模式”,作深入的研究和简明的表述。这种“模式有罪”的认识有两个误点。一是将“应试”等同于应试教育而彻底否定;而没有认识到“应试”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应试能力是考生语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体现。二是将“模式”与能力完全对立起来,既无视合理的模式是某种规律的结晶,是能力施展的天地,也不承认合理地、灵活地运用模式,本身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是较高的创造能力的反映。于是,在竞赛作文的辅导和实践中,刻意摒除、排斥模式,而对模式是否合理不闻不问。
  我认为,现行高考对应试作文唯一一项保持不变的要求是“不少于800字”,竞赛作文受时间所限,大体也局限在千字上下。而千字左右短文是存在着合理模式的。这个模式可简略归总为八个字:“两个主体,互不雷同”。
  所谓“两个主体”,就是指一篇千字内短文的主体部分应由两个部分构成。所谓“互不雷同” 就是指这构成作文主体的两部分,在构想和行文上要有变化,不要做简单重复。
  当我说出这样一个模式时,是几乎一定要招来“八股”的讥讽的。是的,这“两个主体”倒真有些像“八股”中的一股。而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陈词滥调’或说‘死套子’、‘滥调子’的代称”,“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我想,八股文的出现,以及八股文曾在几百年间成为中国中央政府选拔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官方文体,是必有其符合汉语言文字、文章规律乃至人们思维规律的原因的;只是,又如启功先生所说,当“八股”“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束缚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个繁琐而苛刻的要求”,“八股”才成为代人受过的“死套子”、“滥调子”的。
  用“八股”限制文章思路,似乎可以比喻为人们常说的“穿小鞋”。给别人“穿小鞋”,固然心地阴暗,但这明显是指给大脚的人穿小鞋;设若穿鞋人原本就是一个孩子,一双小脚,那么穿小鞋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无论是给孩子做小鞋的工厂,还是给孩子穿小鞋的妈妈,都没有任何过错。倒是若硬让孩子穿一双大鞋,踢里特勒,显得不很明智,;或根本无所谓鞋,完全自发地随意裹上些布条麻絮,使孩子摔个鼻青脸肿,那简直就是不道德了。千字作文本就是一双小脚,他最适于穿“两个主体,互不雷同”这双小鞋。
  广义来讲,任何创造都是在一定限制下实现的;任何创造也都是在一定模式下完成的。没有地球引力的限制,飞机这项伟大的创造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任何飞机的创意又都是在“机身 + 机翼”的模式下实现的。在世界航空博览会上,我们无不为飞机设计师们富有创造性的构想喝彩,又有谁会去指责所有的飞机无非是“死套子”、“滥调子”呢?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汽车、家具、器皿以至我们人类。徜徉在繁华的街道,我们只会感到人们秉性悬殊,风采各异,谁会为自己周遭摩肩接踵的同类都是躯干四肢一只头颅,而兴“八股”之叹呢?
  从文章本身讲,我们所见过的千字文章,绝大多数也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样式,只是未被人们察觉罢了。远的不说,仅指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本为例:1996年《贝多芬之谜》,主体部分是第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贝多芬的音乐追求和音乐特点;第三段谈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及当时的反响。1997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共五段:第一、第二段谈过去编散文集如何分类;第四到第五段转为谈“我”如何编这本散文集。1998年《报秋》,全文共九段:第一到第六段写看见玉簪花“报秋”;第七到第九段写领略《西江月》词而“知秋”。1999年《创造宣言》,共十二段:第一到第四段从正面阐述教育者的职责与成功;第五到第十一段从反面批驳“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2000年《长城》,共十一段:第一到第七段谈旧长城的凄婉、封闭、愚钝;第八到第十一段谈新长城的开放、自信。2001年《门》,主体部分二至八段,分两个层次,前一层次紧承“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后一层次重在阐释“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所有文本无一不是“写两例,不雷同”的范例,这不是偶然,当然更不是刻意,而是一种固有规律的体现。事物本身的多面性,文章思路要展开的需求性,都不允许单打一;千字文的限制,时间、精力的约束,也不允许写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不允许写魏、蜀、吴三国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实《西游记》也以孙悟空皈依前后划分为两大部分。《三国演义》也可按鼎足分立和三分归晋分为两大部分;而且在三国中,魏、蜀为主,吴国为辅。这倒颇像“两个主体”并不一定拘泥于“两个主体”,但若出现第三主体,那这第三主体,倒还是以略写为好。
  “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样式的反映。我们还可以拿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唐诗做比照。律诗自不必多说,那颔联、颈联,是为形式规定的“两个主体”;绝句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个“主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又一“主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个“主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又一“主体”……几十万首唐诗,可有例外?
  为免除读者、议者的误解,只好先作这一番务虚,但也就此暂且打住。让我们来看一篇1999年的考场作文。
[例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江苏考生  吉拥泽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参加记忆移植公司开业典礼!我们的宗旨是:生活多样化,感悟人间万种风情!”
  第一位顾客:某资产过亿的企业家。编码--转移--进入……
  “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我要老师!”
  苦娃伏在母亲的肩上,不断啜泣着。他闻到母亲身上那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也闻到了那夹着汗酸的柴火味道。苦娃知道母亲的心里也在流泪,可是……
  回头看看家中,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卖了,从小与苦娃一起长大的大黄上午也被人牵走了。苦娃无可奈何地背起箩筐,晶莹的泪珠掉在沾满泥巴的双手上,掉在手中那微微发黄的书页里。
  站在山岗上,苦娃一边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一边看着那贫瘠的土地,想着。
  突然,苦娃立起身来,他看到了什么?哦,那是自己昨天还上的那所小学校,还有那面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他听到了什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哦,这些,苦娃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梦醒来,企业家眼里不知噙着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在支票上写下:希望、学校!
  第二位顾客:某下岗已两年多的职工,编码--转移--进入……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要挑战人生!”
  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工地上,想着自己每天机械地爬上爬下,机械地垒堆着砖瓦--他不甘心永久地“机械”。
  白天,他不再双手麻木地握着工具,而是手拿工具,眼盯图纸,渐渐地大厦的结构也熟透于胸。
  午间,他不再手不离杯,酒不离口,而是一手抓着馒头,一手按着一本《建筑理论学》。
  夜晚,大都市总是很繁华,外面的世界无法不精彩,但无论刮风下雨,夜校的第一排坐着的总是他。
  几年后,人们说不清他是建筑大师,还是企业家,还是……因为他都是!
  ……睁开眼,待业已两年多的这位职工,抓起自己的木匠行当,若有所思地走出门外。没有人知道他去干什么,但他自己当然知道未来是什么!
  第三位顾客是……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选择两个事例构成作文主体:一个是企业家移植失学儿童的记忆;一个是下岗工人移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记忆。两个事例都是社会热点,又都是中学生所熟悉,能够驾驭的。前一个事例,更贴近学生自身;后一个事例,更面向广阔的社会。前一个事例是“苦娃伏在母亲的肩上”,“回头看看家中”,“站在山岗上”,以空间转移结构故事;后一个事例是“白天”,“午间”,“夜晚”,以时间转移推进情节。作为高考的满分标杆作文,当之无愧。这篇作文同时又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典范。
  这篇作文的语言表达也很有借鉴意义。它一方面表明,合理的整体模式可以为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绝不仅仅是一篇作文整体模式的框架,它也能渗透到一篇作文的局部,它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
  且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他闻到母亲身上那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也闻到了那夹着汗酸的柴火味道。”写苦娃家境的艰难,分两方面--前一分句,写出苦娃家境的艰难,后一分句,写出劳动的艰辛。“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表明生活已常年困顿;“柴火味道”,写妈妈家中劳动的繁杂,“夹着汗酸”,写妈妈田间劳动的艰辛:两句描写,颇得《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韵味。
  “晶莹的泪珠掉在沾满泥巴的双手上,掉在手中那微微发黄的书页里。”写苦娃面临的境况,见出苦娃的性格。两句也是分两方面--“沾满泥巴的双手”,侧重写苦娃为家庭分忧的一面;“微微发黄的书页”侧重写苦娃向往读书的一面。
  “苦娃一边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一边看着那贫瘠的土地”,苦娃的中景镜头,又是分两个侧面写--“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写苦娃现状的艰难;“看着那贫瘠的土地”写苦娃未来的忧思。
  “突然,苦娃立起身来,他看到了什么?哦,那是自己昨天还上的那所小学校,还有那面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他听到了什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到”、“听到”,仍然以两个侧面展开思路。“小学校”和“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是巧妙地用典,读到这里,很多读者眼前都会出现著名影片《凤凰琴》中那所山村小学校中的鲜艳国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诵读,在诱发读者的想象,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只有这两句诗,才恰如其分地传达着苦娃对“春风吹又生”的渴盼之情。
  其他诸如“机械地爬上爬下,机械地垒堆着砖瓦”,“他不再双手麻木地握着工具,而是手拿工具,眼盯图纸”,“他不再手不离杯,酒不离口,而是一手抓着馒头,一手按着一本《建筑理论学》”……“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思维-语言”模式可以说贯穿全篇--它是文章端严,思路开张。
  请查阅一下历年、各地出版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我不敢冒言篇篇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范例,但绝对敢说大多数是如此。这些作文当然不是自觉地,刻意地套用、活用模式,只能说它们顺应了思维与写作的规律。
  “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可以有助于克服中学生写作常见的毛病,有助于中学生突破自发的不合理的写作模式。
  中学生写作的一大毛病是虎头蛇尾,这已经构成一种习惯模式。例如写自己第一次演讲的体验,他往往要从一星期前老师不知这次活动谈起,历数自己的兴奋、困难、向往,写自己咚咚的心跳,写这位那位同学的神态各异的表演,待到终于写到自己登台,三言两语匆匆收场。例如写“雨后”,往往要从久旱无雨起笔,写“春游”,大约总要从班里酝酿、购买食品开始。例如1994年高考写“尝试”,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选材骑自行车到太行山旅行。他往往要从学校发布通知写起,接着是家长不同意自己参加,动员了爸爸,又动员妈妈,好容易过了家长关,却过了学校的报名期限,再找这个找那个……还没骑上自行车尝试呢,已经写了500多字了。中学生这种思维模式是他们生活处境、社会地位的反映:作为未成年人,受着呵护和监管,从小至今,要干什么事不说清原因是不行的;至于过程则很少有家长、老师过问。先想好不雷同的主体两例:或沿途见到的自然风光的美,社会和谐的情;或崎岖山路骑行的艰难,同学互相帮助的温暖等等。主体既具,串接、镶嵌的“装修”工作也就容易了。
  中学生写作的另一毛病是趋同从众,于是很轻易地构成了一种跑题模式。例如有这样一则话题作文命题:
  [文题]有人说,未来是一朵玫瑰花,要想摘到它,就必须发现它的美,并有不怕它的刺扎手的勇气;还有人说,未来是一片瓦蓝的天空,要想到空中遨游,就要有飞翔的翅膀和胆量。你的未来是什么?你想怎样实现她?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
  命题引言和要求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两个主体”的提示:玫瑰花和蓝色天空的两个比喻;“你的未来是什么?你想怎样实现她?”的两个问题;“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的两个要求。但相当多的学生要从“我的未来不是梦”写起。命题明明白白要求谈“是什么”,他非要先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来可笑,其实无非是一句中学生熟悉的歌词,就形成了相当普遍的跑题模式。又例如要求写“我向往这样的环境”。作文在开始进入所向往的“空气清新、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前,往往要先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在1998年,作文里便会“洪水泛滥”,如果在2000年,“风沙暴”就会席卷而来;开始进入所向往的“人情温暖、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前,往往要写冷漠的社会环境:或歹徒行凶上百人漠然围观,或垃圾沿路“三包单位”熟视无睹。命题明明白白要求谈“向往”,他非要先谈“厌恶”。为什么这样?除了主观上有必须交代“向往”原因的心态,还有客观上社会热点的左右。先想好向往的两个主体题,就有了定心丸:“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教室环境”、“寝室环境”,“食堂环境”、“车站环境”,“一人环境”、“两人环境”……许许多多素材奔拥而来,可供选择的余地顿时极大的开阔。如果要创新,就避开“空气清新、整洁优美”,避开“人情温暖、人际和谐”,不妨写写“我向往当年延安的环境--延河之滨、宝塔山下,那里曾集合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不妨写写“我向往淮海战场隆隆的炮声--枪林弹雨、红旗呐喊,那里是热血男儿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大好环境”;也不妨写写“我向往‘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岳阳楼的环境--那是范仲淹吐诉仁人情坏的环境”,不妨写写“我向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黄鹤楼的环境--那是岳武穆抒发未酬壮志的环境”……开阔创新的思路,往往凭借合理的模式展开;有了合理的模式框架,就有了创造性思维展开的平台。
  当然,中学生写作还有一个毛病是干瘪无味。只忙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无暇顾及作文是否血肉丰满、花叶茂美。把“两个主体”中的每一例,当成一个作文片段去写,写足300-400字,从一方面减轻了写作,这项创造性思维劳动,给同学带来的心理压力;从另一方面,当然更容易写得具体些、生动些,或说。可以调动、鞭策、逼使同学写得更具体和细致些。
  无论虎头蛇尾、趋同从众,还是干瘪无味,都是思维的自发行为,是思维懒惰的表现,是创造性是为发扬的障碍;“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就是以“自觉”取代“自发”的合理模式。
  让我们共同品评一篇以“未来”为话题的“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优秀例文,以结束这一节对“模式”这一敏感话题的讨论吧。
  [例文]                   我幻想中的未来
  对我们这些正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来说,未来是充满神秘和幻想的。在我的想象中,未来是一朵玫瑰花,娇艳欲滴,使我忍不住想要摘到它;未来是一片瓦蓝的天空,晴空万里,使我不禁要展开翅膀自由飞翔;未来又是窗帷掩映下的一弯新月,充满神秘,使我总想一探她真实的面目。
  我曾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的未来……
  庄严肃穆的法庭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我缓缓地起身,为我的当事人作最后的辩护。沉稳睿智的声音在偌大的法庭上响起,我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虽然我知道作为一名律师不应该被感情所左右,而应冷静地剖析一切,但我的声音却出现了颤动。因为我同情我的当事人--一位被拒绝赡养的老人。我坚信我能打赢这场官司,并不是因为我争强好胜,而是想给这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份迟来的温暖,想给那狠心的儿女一点训戒,也给世人敲响警钟--多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我慷慨激昂的陈辞感染了法庭上的每一个人,在座的许多长者流下了泪水,就连对面被告席上的那双儿女也低下了狂傲的头。当我结束辩护的时候,法庭中静得没有任何声响,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无论最后的判决如何,我知道我已经获得成功。
  我曾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的未来……
  沿着乡间泥泞的小路,我来到一排残破的村舍前,这就是我将要工作的地方--一所乡村学校。下课的铃声被敲响了,一群孩子冲出教室,当他们看到我这个陌生人时,都停下了匆匆的脚步,默默地打量着我,那清澈的目光中包含着的满是讶异和友善。虽然还没有与他们真正接触,我已开始喜欢这些质朴的孩子。我想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迫切地想融入到这些孩子之中,得到他们纯洁的友谊。当铃声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我已站到了讲台上,在这些孩子面前,我丝毫没有紧张和不安,我所想到的只是要竭尽我的才能去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于是,我从容地执起了教鞭。拿起粉笔,我回身在粗糙的黑板上写下:“我--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再转过身,讲台下一片灿烂的笑容。
  我曾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的未来……
  “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既为合理模式,并且是一种思维模式,当然就不会是刻板僵化的教条,而应当是灵动多变的。再此仅举几种样式。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这些样式只可以体会参考,而不可简单模仿。因为任何合理的模式都为激励创造而存在,它们不应当是窒息创造的桎梏。
  ㈠横向展开式
  [文题]诗人说:语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庆祝丰收是欢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
  请以“    丰收”或“丰收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                  感悟丰收
  夜雨潇潇,掩卷沉思--丰收,多么美妙,仿佛眼前展开金黄的麦海;多么精彩,仿佛耳畔燃响欢庆的鞭炮;多么辽远,完全可以纵思绪浮想联翩;又多么真切,分明可以用指尖触摸得到。于是,旋弱橘黄色的台灯,我轻阖双目,静静地想……
  一重心幕拉开来,五年前的一个清晨浮现在眼前--东方喷薄,旭日如火。舅舅回村了!只见他披红挂彩,被四个健壮的小伙抗架在滑竿上,一步三摇,如浪推船。舅舅笑逐颜开,双颊红润:那是年轻的血液在涌动,那是丰收的幸福在燃烧。全村后生孩子欢天喜地前簇后拥,锣鼓忘情,唢呐连天,村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欢庆舅舅凯旋。在全县西瓜节上,舅舅那十二只丰收三号大西瓜轰动全县,最大的那只53斤重的大瓜,更是一举夺魁。舅舅荣获“大兴瓜王”的美誉,整个村子也风光无限。舅舅双眼噙满泪水,那热泪中包容着什么?他知道,我知道,全村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知道。村小李老师送上的一副大红对联写得好--
  大兴瓜王五十三斤,红瓤黑籽,斤斤汗水浇灌;
  丰收果实一十二只,翠衣绿袍,只只科学结晶。
  我微笑了,头枕在手臂上,依旧静静地想。
  又一重心幕拉开来,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浮现在眼前--暮色阑珊,华灯初上。我手捧一束粉红色的康乃馨,轻轻叩响单老师的家门。单老师,今天是您五十岁的生日啊!在老师那间累累书籍、本册的小小书房里,满满一面墙挂满了生日贺卡,满满的一面墙呀!贺卡各色各样,都很别致、都很精美,看得出,都是精心挑选的。那不同色彩、不同个性的贺卡,拼铺成一幅绚烂和谐的图画:像缤纷桃李,似节日礼花。我小心地掀看一张张贺卡,句句回忆的细节挑动着我的心弦,行行真挚的话语催卷着我的心潮。那一张张贺卡,分明是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的心--感念师恩,是学生共同的心声啊!还是那熟悉的温温软软的语音,单老师说:“我真幸福,做了三十年教师,这,就是我的丰收吧?”……
  丰收啊丰收!诗人说:“预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庆祝丰收是欢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诗人说得多么好啊--这是诗的感悟,丰收的感悟;也是我夜雨静思的感悟。我盼望,盼望属于我的丰收……
  ㈡纵向展开式
  [文题]有人说,未来是一朵玫瑰花,要想摘到它,就必须发现它的美,并有不怕它的刺扎手的勇气;还有人说,未来是一片瓦蓝的天空,要想到空中遨游,就要有飞翔的翅膀和胆量。你的未来是什么?你想怎样实现她?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
  [例文]                 我多彩的未来
  我的未来啊。定然是铺展在我面前的素白画卷,等待我用饱含激情,富于智慧的笔,描绘上绚烂的色彩。我的未来啊,我该用怎样的色彩去描绘你呢?
  我要用明亮得如天如海一样的蓝,描绘我未来的大学。我跻身大学校园,吸吮着被智慧润泽过的空气;伏在阅览室桌上,游弋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静坐在参天古树下,轻吟着易安居士的佳句,咏读着冰心先生的华章。多么幸福和甜蜜!一张质朴的书桌,一盏长明的台灯,一本书,一支笔--早已在我对未来的幻想中定格成为永远的风景。我未来的大学啊,是广博智慧、无际无涯的大海,是扶摇举翼振翅腾翔的天宇,它一定是蓝色的,孕育希望的蔚蓝。我要把我的未来描绘成和海天一样明澈的蔚蓝。
  我要用夺目得如火一样的红,描绘我的事业。我将身着整洁朴素的套装登上我钟爱的讲台,告诉面前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将用雪白无尘的粉笔,写下一行行秀美的汉字、英文,告诉台下一颗颗渴望的童心,我所知道的祖国、我所知道的世界、我所知道的宇宙。我要和我的孩子们并肩学习,一同成长。我要用我火一样的激情,点亮他们的眼睛;我要在我热爱的岗位上,用辛勤和奉献,收获我的桃李。我值得永远自豪的辉煌,我未来的事业啊,是热情的火!献出光与热,它,定是红色的,饱含着无穷无尽的热能。我要把我未来的事业,描绘成火一样的红!
  我要用盈盈绿色描绘我的晚年。在黄土高坡上,你看到了吗?昔日的荒丘已变成今日的树林。你看到了吗?有个老翁,一手提着铲,一手拎着桶,肩上扛着树苗,正缓缓向黄色贫瘠的沙漠中走去。在他坚实的脚印中,生长着绿色的梦想--那就是我。我未来的晚年啊,是一片防沙的树林,让松鼠在枝头跳跃,容小兔在林间奔跑。那它一定是动人的绿色,我要把我未来的晚年,描绘成和大自然一色的绿意盈盈……
  我的未来啊,我多彩的未来!我要用生命去描绘你平凡又伟大的美;还要在蓝色、红色与绿色间,点染出绚烂的粉和黄,白和紫……点染出希望与梦想。我多彩的未来啊,我要这样描绘你--创造你!
  ㈢前后转折式
  [文题]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春天,与美好在一起。
  捱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春雨,使图画洋溢生机。
  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出青春的记忆……
  即将告别高中学习生活的你们,处在世纪之交的青年人,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请你写一篇作文倾诉自己的心声或讲述“春天”的故事。
  [例文]                          友谊如春
  当春天悄悄来到人间,城市也换上了新装。嫩绿的柳芽、娇黄的迎春,释放出她们积蓄一冬的力量;吐诉着她们对春光的渴盼。你看她们伸展开腰身,招展起手臂,似乎笑着、喊着,向人们报告春的来临。
  轻踏和风,浓吸绿意,我步入校园,一股盎然春意扑面而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充溢全身。没有了凛冽的寒风,消失了堆积的残雪,更没有阴沉的天气;连一贯板着面孔的教学楼,也透着温存和气--这种感觉好生叫我奇怪,她来自何方?我不由得四处端详。喔,楼左手这两溜新柳,已化作万千条垂地碧绦;楼右面那一排骄杨,正高擎一树树火红花穗。再看,大楼正中一条水绿色的横幅分外醒目:“用微笑和友谊创造新千年第一个美好的春天”--哦,莫非这些就是焕然一新、温存和气的源泉?再细看,楼前草坪旁,校园橱窗周围,环簇着身着春装的同学:前面的指指点点,后面的踮起脚跟。他们在看什么?他们忘情的谈笑,他们青春的朝气,像强力的磁石吸引着我,我向他们跑去。排开人墙,我挤到橱窗前,六个浓绿的大字一下子跳入我的眼帘:“新春主题--友谊”。洁净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窗内,陈列着五彩斑斓的“友谊”图片。嘿,这是王冬给同伟讲化学难题,那是陈娟和王蕾一同做舰船模型;这是校运会上高三3班的爱华扶起2班跌倒的小辉,那个呢?竟然是我,是我在文艺节上指挥全班合唱《友谊之歌》……忽然,我发现了一幅更生动鲜活的画面:那面被绿树映成一片春意盈盈的玻璃窗内,分明映着同学们张张笑脸,闪亮的眸子、洁白的牙齿相互掩映,哦,多美的春光!我蓦地转回头,迎接那一张张纯真的面庞,一声声友情的呼唤,这是一片友谊的春潮啊!
  但是,你想不到,我也没想到,在这美好春光中,我竟失声大哭起来--当然是在我的两个好朋友王蕾和陈娟面前。这不是平时的我,平时的我总是笑口常开的,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委屈,也奈何不得我。但这是高三啊,不断的考试,无穷的作业,无法喘息,心情烦躁。没经过高三的人,不真正懂得黑色;高三,与春天绝缘,高三,不应当有绿色。试想一下,如果这时,你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你的成绩徘徊不前,你凭什么抑制眼泪与呜咽?在那个柳絮濛濛的暮春的傍晚,一向温婉的王蕾陪着我掉泪,她没有说话,只是让我无力的头轻轻倚靠在她的肩上。性格坚毅的陈娟,用她泪光闪闪的乌黑眸子直视着我,她说:“只要世界上还有一双眼睛肯为你哭泣,你就应该微笑。在友谊的词典里,从没有最后的失败,只有最后的胜利。失败属于孤单,而你拥有友谊!”当那方清香柔软的白手帕为我拭去眼泪时,我破涕为笑了。我重新感受到春光美好,重新回到“友谊”主题的怀抱。
  是啊,友谊如春!友谊在春风中酝酿,友谊使春光更美好!
  ㈣正反对照式
  [文题]风,有自然界的,有人类社会的;有的可爱可亲,有的可怕可鄙……
  请以“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风,有自然的,有社会的;有的可亲可爱,有的可怕可鄙……
  有狂风--呼啸着,怒吼着。卷来滚滚乌云,拽动粗枝大干,扬起茫茫沙粒,踢踹大小石块,抽打红花绿草。有微风--傍晚,池塘边,鱼鳞形的风贴着水面掠过。我每每陶醉于这迷人的美景。微风带着我飞越嘈杂的闹市、混浊的空气、摩肩接踵的人群。
  最惬意的要算玩车时耳边听到的风了--上车-启动-加速-再加速,两眼盯紧前方,双腿机械蹬踏。像比赛,又像拼斗,一条腿飘弹起来,另一条重踏下去。感受着加速度,感受巨大的力度。不见树梢有丝毫晃动,耳边却是呼呼的风声。听吧,车轮卷起的旋风;听吧,橡胶轮胎与柏油路面的摩擦风;听吧,追我而来和逆我而去的剪刀风。如果幸运,便会邂逅素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的玩车人。两个前轮齐头并进,耳边便又多了一股并驾的风声。他的风、我的风、我们的风,为并驾的车加油举鞭,耳边的风于是几如浩荡洪流了。这时,如若仰望云天,你定会发现白云翻涌,一句古老的诗句,定会随着满腔豪气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
  是啊,如果风只供人欣赏,任人陶醉,纵人吞吐,那有多好。可有时,我们却被“风”左右,成为风的仆役--这就是所谓的流行风、时髦风。
  “大风起兮云飞扬,同学腰间呼机响。”校园内曾吹过“呼机风”。今天他买个“数字”,明天我就购个“汉显”;今天你别个全国联网,明天我就弄个环球漫游……你呼我,我呼你,助长了中学生的消费欲,呼没了中学生的学习心。既影响了中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圣洁的学校平添一层阴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呼机确实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为人们的联络架起穿越万水千山的桥梁。然而,能说中学校园里刮起的“呼机风”是件好事吗?我说不能,您呢?
  攀比风、早恋风,端地奇形异色;追星风、仿韩风,来自四面八方……朋友,在风中,心要淡然,不要被沙子迷住眼睛;在风中,脚要站稳,不要被吹得左摇右摆。“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起云扬,那是云啊;而我们,应该是有个性、有人格的人!尊重自己的个性,铸造自己的人格!“大风起兮云飞扬”,那样,我们才与这豪放的诗句相称,我们才真正是驾驭风的主人。
  ㈤先面后点式
  [例文]                            冬情
  我是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对北京的四季再熟悉不过了。春天,无数风筝飞翔在天安门广场;夏天,知了声声拥抱着四合院;秋天,遍山红叶点燃了香山小径;冬天,冰雪世界烘托出颐和园。无论哪一季,无论哪一处,都有独特的味道。也正是这四季的交替,使古都北京散发着多姿多彩的魅力。
  一季季,城市在变化;一季季,我在感受。虽然每一季都让我兴奋,都给我感动,可我对冬却情有独钟。
  晨曦下,天空略显灰白,料峭的北风掠过地面。街道两旁杨树的梢头,垂挂着晶莹的冰条;松树的针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冰花。就在这样一个冬日的清晨,我平生第一次踏上了冰面,在爸爸的扶携下学起了滑冰。蹩脚的滑行使我一次又一次摔倒,身上到处都摔得生疼;但站起来重又驰骋在冰面的感觉又令我神往。于是,摔倒爬起来,爬起又摔倒。随着冰面上冰刀滑出冰纹的增多,我也逐渐在冰上自如起来----冬天留在我记忆中的画面,就像那流利的冰纹,多么美好神奇、令人鼓舞呀!
  但我知道,我喜欢冬的缘由,还在于我的野鸭情结。
  野鸭你知道吧?那是一种可爱的纯自然的野生鸟类,光洁平滑的头颈,金黄扁平的嘴巴,墨绿、灰黑与深红相间的羽色,在河水中穿梭巡航,真是美极了。人们大多都见过野鸭,但往往是在动物园。由于北京城市水面和空气污染的严重,像野鸭这种可爱的鸟类,我们日常是很难见到的。可就在前两年,我居然在城区看到了它们,看到了那可爱的野鸭,从此我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一九九八年冬天,我和家人到什刹海玩。我们沿着湖边漫步,走到后海附近,看到一些人倚着护栏向水中眺望。出于好奇,我硬拉爸妈过去看,谁知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一群野鸭,不知是从哪飞来的。只见它们有的径自啄着冰面,有的已啄开冰面,在水面上游动了。它们自由自在、旁若无人,突然一只将头颈探入水中,尾巴高高翘起,一下子便叼上一条小鱼一下子吞掉了。我想,在这样冷的冬季,是不会有太多鱼儿的,便将自己带的面包撕成小块,抛入水中,野鸭们纷纷游过来,热热闹闹分享,看来真是饿了。
  从这以后,我总想去什刹海,去看可爱的野鸭,我也更加重视环保、宣传环保。几年来,我虽然只是冬天去看看它们,但还是很高兴的。我看到大家都在保护它们,水很干净,还不知是谁为它们做了一只小竹排。看着它们蹦上蹦下、游来游去的快活样子,我真为它们高兴。我知道,这段冬情是不会完结的;我相信,有这么多人关心它们,它们一定会在北京生活得很好。
  野鸭是美的,后海是美的,北京是美的,冬天是美的,冬情更是最美最美的!
  ㈥先点后面式
  [例文]                     答案需要创造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万事万物的进程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万事万物的疑问也都需要我们去解答。如是,有谁敢说自己的答案就一定正确呢?我看,恐怕连爱因斯坦也不敢这样说罢!因为,随着新事物不断涌现,新思维、新方式也紧随其后,客观世界就像万花筒纷繁多变,致使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断变化,答案也就丰富多彩起来。
  几何图形的答案学者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你不懂吗?那么我再举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吧!小学数学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算术式:“1+1=?”如果拿这个问题问你,你一定会笑掉大牙:“这小破题儿,别问我!哄幼儿园的小孩儿去吧!”先别太得意,报上你的答案再说!哈哈,我一猜就是这个老掉牙、土得掉渣的答案:2。其实,这道题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比如“王”啦,“田”啦,还有“0”等等。你知道这丰富多彩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吗?不知道的话,就去向幼儿园的小孩儿请教吧!聪明的孩子们会向你详解每一个答案的创造思路。
  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引发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呢?我想,这就是创造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创造细胞,每个人都会去创造。现代绚丽多彩的世界,就是靠我们人类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墨守成规、坐享其成只会使社会的脚步停滞不前。如若我们的祖先不去创造,那么我们今天一定还要相约去打凿石器--哦,石器也是伟大的创造呵;只是,如果它停止了继续创造的脚步,它就变成为落后与乏味。可以说,正是创造造就了丰富多彩。
  居里夫人曾说:“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你是强者吧,难道不去创造一番,不去显示一下你的力量吗?商鞅推陈出新,商君之法,推动了历史的变革;哥白尼否定“地心说”,“日心之说”,使整个世界耳目一新;达尔文偏偏不信“万物神创”,“生物进化论”使我们明察过去与未来……凡是有创造之举的人,都是史册人物、历史英杰,你难道不想戴上这绚丽的花冠自豪一番吗?若想,就去创造吧!
  焦裕禄说得好: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那么,就请你品尝一下那鲜嫩嫩、热腾腾的刚出锅的馍吧!不过,这样的馍要你亲手制作哦!啊,那会是什么味道呢?一定是满口飘香,令人回味无穷!就像是酷暑里喝一口冰水那么爽,就象是吃过榴莲又尝蜂蜜那么甜,更像是被秋风吻了一下那么香!
  创造,出新意;创造,能发展;创造,能使一切焕然一新!请动动自己聪明的脑瓜,大显身手,创造一番吧!
  请记住,探求真理的路上需要创造,答案不是背来的,更不是抄来的,丰富多彩的答案是创造出来的。
  现在谈谈合理模式的片段基础。
  既然“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是千字作文的合理模式,那么,这篇作文的主体就是由两则300-400字的作文片段构成的。因此,写出精彩的片段,一篇作文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而在作文片断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贯彻“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思维方式,化整为零去构思,以零合整来成文。
  [例文]                           夏夜
  晚风吹拂六月的槐花,阵阵清香化作琉璃的波,随着婆娑的风散漫。每个傍晚嬉戏在槐花的清香中--我便这样度过了童年。荷花睡了,在微风的哼唱轻抚下,睡在翠叶的梦里。她淡香的呼吸,招引来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别担心,它们不会搅扰荷花蝉翼般的梦--它们只是轻轻地环飞在湖边,萦浮于草际。这些小精灵彳亍地飘着,有些微熏的样子,怕是消受不了这无边的槐香荷香吧?藤萝架下更是惬意,老人舒臂展腿地躺在藤椅里,打开半导体,“咿咿呀呀”地哼着戏文;奶奶们摇着蒲扇,东家长、西家短的总有谈不完的话题;刚播完的电视连续剧又成了叔叔、阿姨们聊天的兴奋点,你褒他贬像是评说自己的亲知故交;而那蜿蜒曲折的藤萝架,自然成了小孩子们捉迷藏最好不过的去处。小湖边、藤架下,有多少义气、机智、欣喜、心跳;荷槐香、萤火飘,有我终生记怀与友谊的珍宝--哦,我童年的夏夜呀……
  [简评]描写夏夜景象,可从两个方面构思:自然与人。自然,又可从植物、动物两方面来写;人,则可以分别写成年人与孩子们。这样就将一个“夏夜”分成四个分支。这篇短文的作者在这四个分支中精心选择了典型事物或活动。植物,选择了荷花;动物,选择了萤火虫;成年人,描写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孩子们,描写了“我”的童年以及伙伴。选材精当、修辞精彩、句式灵活、描写生动又清晰有序。
  [例文]                           灯下
  灯下,一片寂静。黄晕的灯光涂撒在书桌上,照亮了一摞摞参考资料,一张张模拟试卷。桌右角,是翻扣着的英语阅读;左面,半卷着未作完的数学卷子;正中,摊开着物理练习册。书页松弛地展开,有点像阳光下的白沙滩;它被侧翼的阴影烘托着,被下面堆积的本册托举着,又像在尽情承受光的沐浴。红笔、蓝笔、直尺、橡皮,散乱地点缀其间:一个物件,一种色泽;一个物件,一只身影。台灯的光泽本是微弱的,但在这静寂的夜,却有些夺目;由橙黄色的灯罩出发,半撑开一柄光晕的伞--三尺书桌分明是一座具体而微的舞台。妈妈无声地递过一杯热茶,洁净的玻璃杯轻巧地立在白沙滩旁,像一柱亭亭玉立的琥珀。琥珀的光泽晶莹,却又很难看透。从它宁静的液面,飘起一缕淡淡的热气。热气在光伞笼罩下盘旋着,袅袅升起,最终越过光的界限,躲进无边的静夜。我吸吮这馥郁的茶香,吸进满胸的光明……
  [简评]描写台灯下的景象,也可从两个方面构思:整体概写书桌上繁重的课业,以表现高三学习的劳累;突出特写妈妈递上的一杯热茶,以表现长辈的关爱----正是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化解了深夜的劳累。观察细致,感情细腻,平实的语言中渗透出殷殷情怀。“一摞摞参考资料,一张张模拟试卷”、“桌右角,是翻扣着的英语阅读;左面,半卷着未作完的数学卷子;正中,摊开着物理练习册”、“它被侧翼的阴影烘托着,被下面堆积的本册托举着,又像在尽情承受光的沐浴”、“一个物件,一种色泽;一个物件,一只身影”、“我吸吮这馥郁的茶香,吸进满胸的光明”,短文中多处体现着“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思维方式。
  [例文]                         冬夜
  一个冬日的夜晚,没有点灯,独自静坐在窗前,无聊地望着院内景色。这是一个寂寥的小院,光明仿佛离它所在的世界很远,院内一片漆黑。衬着方形天井上幽暗的微光,几条嶙峋的树干不成样子地摆出狰狞的样子。夜凝固着,单调地凝固着,不知希望在哪里。周遭的灯次第熄了,深夜的院落更黑了,也更寂了。渺渺中,不知从哪里飘来零星的雪花,神秘得像是无限幽远的沉木香,又像是岑寥多时的古刹钟。我燃起一支蜡烛,借着窗子撒出的光,我看见雪花不停地飘转在这个孤寂的小院。雪花变大了,大片大片地降落在窗台上,有绒绒的一层了。烛光均匀地铺在上面,雪绒花絮就的雪绒被毯,红妆素裹、晶莹剔透,冷艳又温暖。又一会儿,枝头、院落都絮满了。树干变得鲜明,似乎还添了些温软;院落也呈现出天井固有的方形,那躲隐在冬云中的、或许本没有的天光,竟神奇地勾勒出这样一片端端正正……
  [简评]这一作文片段,以特别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冬雪夜晚的景象。“第一主体”写冬夜小院固有的“寂寥”、“漆黑”、“凝固”、“单调”;“第二主体”写雪花烛光特有的“冷艳”、“鲜明”、“温软”、“神奇”。“两例”在强烈的反差中取得了高度和谐。
  [例文]                          灯下
  朋友,你留意过吗,那灯下的奇观。夏夜,无论在乡下,还是在城镇,只要露天有灯的地方,你总会看到许多绕灯而飞的花虫。如果你略微留意,你定会发现,那些花虫总是闷着头、一个劲儿不停地飞。只要天还没有放亮,只要灯还没有熄灭,花虫就总聚在灯下。他门先绕灯盘旋,像在积聚勇气和力量。然后划出银白色的轨迹,义无返顾地向灯具撞去,像一道掠空而过的流星--有生命、有灵魂的流星--陨落在夏夜的灯下!在灯具罩子里,也常留下这些殉光者的遗骸。朋友,你没见过吧,另一种灯下的奇观。夏夜,在偏僻的山村、河曲,只要露天有灯的地方,你总会看到许多向灯而跃的长蛇。不知他们各自从哪一处阴黑的石缝、土穴中爬来,一齐聚拢到灯下。他们不会飞,却向着灯飞跃。他们又并非轻盈,重重地摔落,便再扶摇腾起。在灯下,他们斑驳、光滑的身躯扭动着,分明能听见他们沉重的喘息……
  [简评]这一作文片段,描绘了两幅灯下“奇观”:“花虫殉灯”和“长蛇跃灯”。写花虫,先写“聚灯盘旋”,再写“撞灯殉光”;写长蛇,先写“聚拢灯下”,再写“飞跃摔落”。选景神奇,内容诡异,笔触所指,别具情味。整体思路清晰,脉络井然。
  [例文]                        长城脚下
  长城脚下,烈日当头。我饥渴难耐,买了根冰激凌,随手将包装袋扔在地上。想找块岩石坐下歇歇脚,远远近近,满目狼藉,竟没有个落坐的干净地方。摇头嗟叹之际,忽听背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我回头一看,竟是一位西装笔挺的黑人小伙!他肤色异常的黑,像是一块优质的煤在闪亮;那黑色中又隐含着一种健康的血红色。他径直走向我刚刚扔掉的包装袋,神情庄重专注--那是黑种人特有的一种庄重。他俯身屈膝,在攥满塑料袋的右手中吃力地腾出两个手指,拈起我的那个刺眼的包装袋。他脸颊上、脖颈上分明淌着晶莹的汗珠--那是黑种人特有的一种透着勤劳、朴实的汗珠。他慢慢直起身来,用他那多白而深沉的目光凝视我,只一眼!那一刹那,我无地自容,我低下头。当我再次抬起眼时,他正转身走去,那轻飘的左袖在阳光下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像被雷击了一下,我没法说出那一刻的感觉……
  [简评]这一作文片段写的是在“长城脚下”见到的一幕。前面用较多篇幅,细致地描绘了一位黑人小伙检拾垃圾的情景----这是画龙;结尾用一句话,含蓄地揭示出这位黑人小伙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这是点睛。先画龙,再点睛,于是,与“我”的随手乱扔、摇头嗟叹形成鲜明的对照,令人震撼,给人感召。
  [例文]                       陡峭的长城
  长城真陡,可再陡也挡不住游人的兴致。你看,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一大早就涌上来了;长城成了一条蜿蜒起伏、花花绿绿的七彩长河。人流中,一位外国姑娘引起我的注意。她双肩吃力地背着一个特大号的旅行袋,腾出双手,把身子俯向陡峭的台级,执着地拣拾着沿路的垃圾。她举步维艰,大汗淋漓。和我一样,很多人向她投去惊异的目光。只见她停了下来,背靠着墙堞喘息擦汗。金发、碧眼、汗浸的粉红色的脸!转眼,她又向不远处一个可乐罐走去。她弯腰去拾,却不小心把它碰了一下。罐子沿着斜坡滚了下去,她赶忙趔趄着追下斜坡,没想到一下失衡,跌坐在斜坡上。她不好意思地吐了一下舌头,随即站起,正正肩上的旅行袋,来不及掸掉身上的土,便急忙弯腰拣起那调皮的罐子,向后投入自己背上的旅行袋。罐子发出轻轻、清脆的声响,她长舒一口气,这才笑了。长城很陡,她笑得很灿烂……
  [简评]这一作文片段写的也是与“长城”有关的一幕。但推衍文思的方式与上篇大不相同。短文前半概括描写俯拾垃圾的外国女孩,写人见事,“我”的观察是随意的、相对散漫的;后半着意描摹女孩追拾一个可乐罐的特写,写事见人,“我”的目光是专注追踪的。摇曳多姿的文笔,来源于“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精心构思:“两个主体”,廓开大略;“互不雷同”,琢出精巧。
  [文题]月亮的光芒普照大地,可是有人认为,月亮自己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而不值得赞美。萤火虫自己能发光,可是也有人认为,萤火虫的光太微太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也不值得赞美。
  你的看法如何?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例文片段]                  我赞美月亮
  唐诗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古人心目中,月往往是情感的化身,月与心是相伴相随的。我很同意:皎洁美丽的月亮不止在天上,她也在我们人间。1998年那场全民抗洪壮举中,电视荧屏上曾见过的一个小花絮我记忆犹新。一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的小姑娘,双手抱着一只好大好大的储蓄罐,脚步蹒跚地走到捐款处。小姑娘用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吃力地将储蓄罐推上桌面,腼腆而甜蜜地一笑。多么可爱的小姑娘,一双大眼睛笑成了两弯新月!正当我被这灿烂甜美的笑容深深打动的时候,电视画面一闪,小姑娘乍着小手,跑向身后不远处的妈妈。年轻的妈妈伸出双臂,敞开怀抱迎接小姑娘。妈妈笑得也很美,有如春天的阳光般灿烂,那笑容里有赞赏,有鼓励,有期许,有幸福!这位可敬的母亲,和她可爱的女儿,那惟妙惟肖、同样灿烂的笑,真令我永难忘怀。今天写这篇文章谈到月光,我不由得想起这难忘的一幕:小姑娘捐出的钱是妈妈给的,小姑娘甜美的神情、灿烂的笑容,不也是来自妈妈吗?这不正像月光对日光的反射吗?再抽象一下,小姑娘那颗如月亮般皎洁美丽的心,她对祖国、对人民冰清玉洁的爱,不也来源于妈妈的熏陶影响,言传身教吗?你能只说妈妈美,女儿就不美吗?我想,太阳也不会答应。妈妈笑容里包含的赞赏、鼓励、期许、幸福,已表明了对女儿百分百的褒奖。
  [简评]这篇片段作文,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记叙、描写为议论、抒情做好有力的铺垫,议论、抒情以记叙、描写为基础发散开来----这也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一种结构方式。记叙、描写部分,先写女儿,再写母亲;议论、抒情部分,先就事论事,再抽象提升----鲜明地体现出“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
  [例文片段]                  爱心如萤火
  26床的沉闷寡言与我们这个开朗欢快的病房很不和谐。他,一个吉林的打工仔,因为意外的车祸,如今终日愁眉苦脸地躺在病床上。肇事者逃之夭夭,他自己再也无力支付医疗费,因而被医院中止了治疗。病友们得知后,热情地向他伸出了友情的手。打那以后,26床的早、中、晚三顿饭,不再是干巴的火烧和寡淡的咸菜。各家送来的可口饭菜,第一口总是26床的。排骨、鸡汤、各色各样色香味俱全的家常饭菜,一口一口喂到他嘴里。每次他总不好意思地推拒,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说:“别为我这样费心,我年轻,身子壮,用不着吃这么好……”“客气啥?你失血不少,不补怎么行?我们能力也有限,帮不上什么大忙。”打那以后,26床床头的椅子就没空过。似乎病友们排好了班,大家轮番凑到26床聊天,说笑话,读书报,嘘寒问暖。一度愁云笼罩的26床,倒成了病房的俱乐部、欢乐角。一次,小伙子感动得哭起来,大伙纷纷解劝:“别这样,应该的,我们能力也有限,帮不上什么大忙。”又不知谁提出秘密倡议,病友们联络其他病房,成立了一个“26床医疗基金会”,医院也破例实行减半收费。25床的老哥出院时,把一个信封递到26床手上,信封里是5000元。小伙子执意不收,老哥握住他的手说:“我的能力也有限,帮不上什么大忙。千万别见外。”话多么朴素,又多么动人--能力有限!是啊,只要有爱心,何须火海烈焰?只要有爱心,哪怕微如萤火!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哪怕微如萤火,只要是爱心,便是照亮人间的艳阳。
  [简评]这篇短文,用的也是画龙点睛的结构方式。先用较多篇幅描摹病友对26床小伙子,从生活到精神无微不至的关护,描摹中突出每个人力量都有限,但真心诚意的共同特点,为结尾的“点睛”之笔作足文章。结尾由“是啊”开始的抒情语句,水到渠成,自然妥帖。“只要有爱心,何须火海烈焰?只要有爱心,哪怕微如萤火!”“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 两组精彩的比喻对偶句,更是从语言上为“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提供着范例与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15 , Processed in 0.2848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