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统计局叶氏提出《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五种假设》-小池经济区、鄂三角、中三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7 22:5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省统计局叶氏提出《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五种假设》-小池经济区、鄂三角、中三角
来源:中部网
中部网讯:10月19日上午,中部网主编周清武同湖北省统计局叶氏深入探讨了中部网如何为湖北省“两圈一带”的纵深推广做一些有益、有用、有效的工作。叶氏对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提出了五个假设,颇有独到的见解,令周清武十分感动。如何在中部中心城市——武汉自身迅猛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8个地级市(副地级市)和三个观察员的发展,进而辐射鄂西北与鄂西南,直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不仅是湖北人关心的迫切问题,也是不少省外专家关心的问题。叶氏结合多年来对湖北经济的研究,提出了做大武汉城市圈的“五大假设”—— “汉口北新区”、“江汉三角洲经济区”、“小池经济区”、“鄂三角”、“中三角”。希望武汉在这5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更有所作为。 假设三:小池经济区
2009年9月23日,中部崛起规划出台,国务院提出了中部“两横两纵”的发展规划——陇海线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京九线经济带、京广线经济带。笔者建议,在长江经济带与京九线经济带的交汇处——黄梅县小池镇打造“小池特别经济区”的建议。理由有二:一方面,小池是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三大国家级经济区的交汇点,有可能成为湖北的昆山。另一方面,湖北省在这里距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也是最近的。如果黄梅、黄冈的能力不足,武汉应该及时介入。这就是目前很实用的“飞地经济”。
——“飞地经济”的历史。“飞地经济”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内容上相互联系的地区。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长三角的“飞地经济”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之前,主要在长三角内部“飞”,2010年之后往安徽“飞”。
2006年下半年,江苏部署苏南五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与苏北五市(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合作共建新型化、现代型的工业园区,两年后,建立12个共建开发区。2009年6月初,上海剑豪液力传动设备制造公司董事长吴剑军反映,企业产能迅速扩大,生产厂房已不够用,而由于上海居高不下的地价和房租,民营中小企业无力在本地扩大生产。他建议区政府寻找地价相对便宜、劳动力和商务成本较低的地区,建“上海杨浦工业园区”。区工商联作了专题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都有同样期望。杨浦区委、区政府组团对江苏省11个市县进行考察,并按照土地资源、劳动力供应、交通情况、基础设施、扶持政策、动力水源等8项指标一一评估。确定在大丰市和海安县建设规划面积各为5平方公里的“杨浦异地工业园区”。其中,车程约3小时的“上海杨浦(大丰)工业园”主要承接中型制造企业;车程为1.5小时的“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则承接小型生产性企业。两地政府合作组建的“杨浦异地工业园”实行利益共享。园区前5年产生的地方税收,全部用于园区建设;以后产生的地方税收按比例分成。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广大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以安徽为例,专家测算,当地生产成本相比东部沿海要低 30%至40%,企业在沿海地区生产亏10%,转移到安徽生产可能赚20%至30%。苏浙沪企业大量涌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皖江城市带”投资创业。目前在皖浙商人数超过50万。上海到芜湖投资的企业有180多家。目前,安徽宣城等地已和沪浙一些区县共同设立了开发区,形成了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合作模式。其中,共建园是目前主流的合作方式,双方利益主要通过总部经济和GDP、税收两块实现。安徽方面提出了建议,如“允许GDP统计数据在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分解”。目前,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已开工建设,有22个项目签订框架协议。上海淀山湖工业城、温州瑞安工业园已签订协议。浙商资本工业园框架协议正在洽谈。
——省内的飞地经济。按照宜昌市委提出的“沿江突破”战略,兴山率先在宜昌开发区建工业园,引进双汇肉食品加工等项目,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紧接着,县委、县政府鼓励县内企业兴发集团在猇亭工业园兴建“精细磷化工基地”,形成投资洼地,聚集项目,精心打造精细化工产业群,为打造兴发百亿园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兴发集团来到猇亭园区兴建磷矿精细化工园,短短几年,精细化工园已有7家企业。县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兴发集团立足鄂西、面向西南、放眼世界,走出去发展,通过走出去占领资源市场。兴发集团经过几年来的跨区域合作,襄樊保康、神农架、重庆、云南等规模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该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
——建议武汉与黄冈、黄梅共建“小池经济区”。仅靠黄梅、仅靠黄冈要建设好“小池经济区”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有武汉这个中部中心城市参与这个“飞地”,底气应该是很足的。最终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与对面的九江实力相当的经济城市。具体设想如下:
一是签订武汉黄冈共建“小池经济区”的合作框架。名称可以灵活一些,比如,“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小池园区”、“武汉异地工业园区”。
二是划出一定面积(20-40平方公里)作为共建开发区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
三是分为几个新兴产业园区,作为武汉地区优势产业的延伸与转移。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强力招商。这些区域引来的项目,不一定都要到武汉落地。可以到小池经济区落地。
四是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初步建议GDP在武汉与黄梅之间五五分解,五年之内的地方税收用于园区建设,五年之后的税收武汉黄梅五五分成。也可以通过组建开发区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构成。
小池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基础的。小池不小,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2万,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因为地相连、音相近、习相随,小池与九江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1992年,小池经济开发区被列入省级开发区。这是全省口子镇中唯一的一家。希望用新的思路振兴小池这个“鄂东门户”!

假设四:鄂三角(湖北金三角)
笔者从2004年开始建议“三圈三带”——武汉、宜昌、襄樊城市圈,长江、汉江、清江经济带。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到:湖北目前的经济发展的金三角是武汉城市圈、宜昌城市圈、襄樊城市圈。三圈共进,湖北才能实现整体发展。2009年,武汉的GDP是4560亿,宜昌是1246亿,襄樊是1201亿元。经济发展理念中,三角的发展模式是最高的,因为两个点只能带动一根线的发展,三个点就能带动一个面的整体发展。
有这种想法不仅是笔者个人。在9月1日的推进湖北城镇化高峰论坛上,多位省外专家提出与笔者相似的观点。
——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提出: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圈一带”是一个宏伟战略。如果变为一圈两群,即武汉城市圈、“宜荆荆”、“襄十”城市群,带动湖北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很重要。但是,湖北的长江岸线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百里荆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所以无法开发,而现代经济带的发展主要依托快速交通、现代交通。因此,笔者建议,把湖北的沿江经济带扩大到中部地区,形成长江中游城镇连绵带。这样湖北城镇空间格局就形成“一圈两群一带”的架构。解决中部崛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江汉平原的发展。3万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不能迅速崛起,湖北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省份就非常困难。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个副中心,宜昌和襄樊,笔者认为要加上两个副中心,将荆州、黄石提升为新的副中心。在提升荆州地位的同时,要加快培育天仙潜城市组团和孝随京城市组团,这样,中部“凹陷”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同济大学教授赵民提出:我们提出了“深化两圈一带,建设三圈两带”的战略深化构想,即将武汉城市圈进一步细化为“武鄂黄黄都市连绵区”、“区域城市群”和外围“山区城镇带”;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一步细化为中部“宜荆荆襄城市圈”和西部“十神恩生态圈”;对长江经济带则应考虑汉江支流的存在,宜进一步细化为“长江(干流)经济带”和“汉江(支流)发展带”。

假设五:中三角
2010年4月3日,笔者在湖南大学两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既然西部人提出“西三角”,中部为什么不能有“中三角”?中部正在形成一种“非向心力”,“去中部化”现象严重(合肥、马鞍山已经进入长三角核心城市)。中三角经济区即武汉、长沙、南昌城市圈的合作。理由有三:首先,我们是同质的,都是国家级两型社会试验区、生态经济区,都涉及到水环境问题,都是在研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水质的问题。其次,合作可以共赢,从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西三角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三,是放大经济总量,避免中部被边缘化和中部各经济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
主张“中三角”的不仅仅是湖北人。参加论坛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湖南籍教授张可云教授认为,“中三角”是可行的。2009年,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之后的第五位,超过“西三角”,更有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这个问题最早提出在2004年。200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认为,第四极在以武汉、长沙、南昌为“金三角”顶点的长江中游大都市带。以京广、京九、浙赣铁路线以及已建和筹建中的高速公路为顶点连线,依托鄱阳湖、洞庭湖、江汉三大平原自然资源优势,在连线之间建南昌—九江、长沙—岳阳等“经济走廊”。
《湖北日报》2004年10月21日刊登了夏振坤、秦尊文研究员的文章:《培育经济增长极:营造“江湖三角洲”》,认为“江湖三角洲”就是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以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为依托的三角经济区。
2006年元月,民盟湖南省湘潭市委员会建议:中央制定湘鄂赣“十一五”跨区域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武汉、长株潭、南昌城市群形成各距3-400公里的我国中部地区鼎足而立的大金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东北、成渝、珠三角,将在中国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经济圈。但这其中尚缺一个核心经济区。


每年年初中部各地GDP数字出来之后,笔者都会把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数字加以比较。中原城市群2002年起GDP总量超过武汉城市圈,2007年超过3082亿,2008年超过3500亿,2009年超过3400亿,相当于一个郑州市。2009年这个数字没有进一步扩大,原因是武汉的GDP超过郑州GDP1260亿,而2008年这个数字是接近1000亿。遗憾的是,武汉城市圈中的“8”太弱了,可以说是“弱不禁风”。
2009年,中原城市群的GDP分布是:郑州3300亿,洛阳2030亿,许昌1150亿,平顶山1140亿,焦作1085亿,新乡1000亿,开封740亿,漯河594亿,济源311亿,总和是11350亿。武汉城市圈的GDP分布是:武汉4560亿,黄冈700亿,孝感681亿,黄石598亿,咸宁405亿,鄂州308亿,仙桃262亿,潜江232亿,天门209亿,总和是7955亿。在武汉城市圈之外的宜昌2009年的GDP有1246亿,襄樊有1201亿元,荆州有708亿。这些数字,一是说明武汉的首位度太高,高的别人难以匹敌;二是湖北缺乏一大批中等城市。有好事者把2009年中国中西部、东北GDP达到或者超过706亿的70个城市挂在网上。湖北只有以上4个,而河南有14个(其中7个在中原城市群),湖南有7个。
省外的学者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2010年9月1日,省政府在汉举行推进湖北城镇化高峰论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认为:如何提升大城市的地位、功能和承载力?关键在于服务业、交通物流和宜居性。这三点往往是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像武汉这样的传统的工业基地城市容易忽略的。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和郑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城市,但是这几年,郑州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区域的影响远远强过武汉。为什么?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同。郑州更加关注的是服务业的发展,而武汉仍以钢铁、汽车为傲。武汉要尽快实现从一个工业基地城市向一个真正综合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化。
因此,以下的结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关键在于武汉在自身继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最终做大武汉城市圈。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经过长期思考,提出五个假设:“汉口北新区”、“江汉三角洲经济区”、“小池经济区”、“鄂三角”、“中三角”。意在从这五个方面来思考武汉如何发展成为全国中心城市。所谓假设(hypothesis),是指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一定的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称为理论。笔者提出这些武汉城市圈的假设,是基于对省外其他地区正在实践的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8:39 , Processed in 0.0971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