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8 22: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在我国大海般的传统文化中,诗歌就像是海洋里一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从《诗经》到《将进酒》、《长歌行》,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诗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
  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一直是占有绝对地位和优势的文学式样,是其他文学不可比肩的。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规定:“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高中生阅读一些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对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都是获益匪浅的。因此,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我们知道,阅读和鉴赏诗歌,一般可从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是理解,主要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意图、构思以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是诵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比较完善地表达诗的思想感情。诵读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诗歌的艺术美和意境美。第三是默想和回味。诗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这样,不仅可加深对诗作的理解,而且可诗化自己的感情,进入更高的境界。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这个概念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悟,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来解读诗歌。
  比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一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这些词来描写。可以问学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此处还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李白的《蜀道难》里的蜀道环境中也提到了“猿”这个意象,让学生对这个意象有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来分析“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这句中前两个意象品析的是表颜色的词语。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这里的“清”和“白”都属冷色调的词语,可以感受出一种悲凉,而“鸟飞回”我重点是让学生想象这只鸟是一只什么样处境的鸟?学生自然会在注释里找到提示理解到:这是一只无家可归的鸟或者是一只找不到方向的鸟,这只鸟可以理解为是杜甫自己的处境,再联系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由此学生就可以理解了,首联这两句通过这些意象要表达的是一种悲伤、孤独之感。我的这些设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学生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认为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知识的迁移联系非常重要,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不同侧面来理解诗句。还是以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两个意象“落木”和“长江”是重点要赏析的。我在备课的时候想到,曾经教过一篇文章是林庚的《说“木叶”》,提到过杜甫的这两句诗,我就想,我能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不用“落叶”而是用“落木”,你认为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了“落叶”、“落木”这两个词的区别,教师再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可以理解了,选择“落木”是因为杜甫此时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萧瑟悲凉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上教师可以在教材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思考,走进诗歌。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一定要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老师不能全盘包办,替学生把所有问题解决掉。也许学生理解诗的内涵现在还过于简单,有些意象也不能理解,但是高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会领会诗中的妙处。
  因此,诗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诵读和恰当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来品味诗歌的趣味,从而让学生渐渐喜欢上诗歌,也能发展学生鉴赏诗歌的潜能。
  读诗趣味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课堂上的学习和引导也只是蜻蜓点水。作为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外读诗、写诗,此外,教师的个人感受、喜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读诗趣味,教师自己如果对诗歌饱含热情,自然也会感染到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4:20 , Processed in 0.0701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