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村是我们的老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5 13:4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是我们的老家
刘亮程


                                       乡  村
    乡村和农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乡村是诗意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农村是现实和真实的,在古代,广大的乡村是天然的世外桃源。乡是一个大的自然人文怀抱,乡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生活空间。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只设立到了县一级,所以县官是当时最小的官,县以下的广大地区,也就是乡村。我们可以把古代的乡村理解为国家政权之外的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沿袭了民国政府的做法,把政权下移到了乡。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乡村已经发生了变化,乡一级变成了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只有村一级还保留了村民自治。
    古代中国的乡,是国家统治之外的纯朴民间,是世俗喧嚣之外的清静家园,也是精神的世外桃源。为什么叫乡村,乡土,而不叫县土,就是因为县是国家的,乡是民众的。乡里的事自己做主,县上的事国家做主。古代的乡村是真正的乡村。
    我理解的乡村,是自古老的《诗经》、《庄子》、楚辞、汉赋、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营造出来的一处乡村家园。在那里,有古老的原样的山水自然,有人与万物的和谐交流,有隐士和神仙,有我们共同的祖宗和精神,乡村山水中有我们的性情和自在,有我们知与不知、进与退、荣与辱、生与死,有我们的过去将来、前生后世。
    总之,乡村是世俗社会之外的清静世界,乡村是中国人的伊甸园,中国人自《诗经》、《庄子》、唐诗宋词之后,就已经走出乡村,乡村伊甸园消失了,现实大地上只有农村。

                                       农  村
    农村是现实的,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生活的地方,是生长粮食的地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千年前的诗歌描述的农村景象,跟现在没什么区别,现在的中国农村,随处都可以看见这样的劳动场面。这就是农村,最艰苦、贫穷、偏僻的地方。我们说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之一的农村问题,也是历代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历史上有多少朝代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大家想想,连我们的新中国,也是由农民起义建立的。古人讲“天下大乱”,就是连农村都乱了。统治者都怕农村乱,因为农民是大众。乱起来就是众乱,农民手里还有锄头、铁锹、镰刀、耙子……这些农具,一旦乱起来都是兵器。所以农村乱了,就天下大乱。所谓“天下大治”,无非是“耕者有其田”了,农村的环境好了,农民安居了,国家也就稳定了。
    这就是农村。乡村只是建立在农村之上的一个诗意梦境,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伊甸园。乡村问题是我们的精神问题,农村问题是我们的现实问题。我们一直把农村想象成诗意的乡村。我们在城市待久了,就会想到乡村去,其实我们到达不了乡村,我们一次次离开城市开车出去,到达的仅仅是农村。农村是现实的,农村是寄托乡村梦想的地方,我们给农村寄托了太多的乡村梦想,但是农村一次次让人失望,因为我们在农村会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贫穷,看到那面朝黄土的农民。我们在农村看到了美好的自然山水,也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最残酷的、我们不忍心看到的现实,这就是农村。在现实的农村之上,是祖先为我们建立的梦幻般的乡村世界,它早已经属于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供我们仰望和梦想。

                                        家
    甲骨文的“家”是屋顶下面一头猪。它告诉我们“家”并不仅仅是人的,家里并不仅仅只有人,家也是人和其他动物共同居住的。
    古人通过这个最古老的象形汉字,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多么现代时尚的观念:“家”是万物之家,天下万物是和谐共存的。我们的家园不仅仅有人,还更应该有其他的动物,我们人不仅仅跟人相处,还要跟人身边的其他生命和睦相处。
    事实上,现在许多乡村的村民仍然在过着甲骨文的“家”诠释给我们的生活。在乡村,家里有菜园,院子里有家禽、家畜,还有树。我理想中的家应该是这样: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排房子,当然房子最不秀四五间;家里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三代同堂,最好还有太爷、太奶,四代同堂,这就更幸福了。人住的房子边是牛圈和羊圈,房前屋后还应该有几棵树,树有小树和大树,小树是父亲栽的,长得不高也不粗;大树是爷爷或太爷甚至不知道名字的祖先栽的,这棵树应该有几百年的岁数。我们在这样的树下乘凉,自然会想起栽这棵树的祖先,也曾经这样坐在树荫下听着树叶的“哗哗”声。在夏天午后的凉爽里,他也听着树上的鸟叫,也年复一年看到春天的叶发芽,秋天树叶黄落。我们坐在这样的一棵老树下,自然会把自己跟久远的祖先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血脉是相通的。当我们想到祖先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其实我们就看到了祖先,感觉到祖先的气息,祖先年复一年地看着树在长,就在这样的轮回中,时间到了我们身上,我们长大了,祖先不在了,但祖先栽的树还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祖先留给我们的荫凉还在,这就是家里一棵树的意义。
    这样理想的家现在还有吗?在有些乡村,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院子,院子里的人家,三世或者四世同堂,院子里有鸡鸣狗吠,菜园里每年长了新鲜的蔬菜,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啊!
    上个月我去南山采风,看到那里规划的一片新农村,红色的屋顶,彩色的墙面,每家每户都整整齐齐,院子全是水泥地,房子里全是现代的家具,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但是看完后我还是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少了什么呢?牛羊不见了,狗不见了,鸡不见了。体育场介绍说:“那些动物都被放到外面集体饲养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准就是要让人畜分居。”
    在接下来的座谈中,我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表了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新农村不应该把动物排除在外,新农村不应该只是人的新家园,我们和家畜和谐相处几千年的生活,不能在新农村这里中断。你们这样搞不行。应该赶快把院子里的鸡圈和牛圈建起来,把赶出去的牛羊请回来放进圈里。这样一个农家院子里,能够听到鸡鸣犬吠,能够听到羊的叫声,这才是世代生活的家的景象。假如家里白天只剩下了人声,到晚上只有电视的声音,这是人生活的地方吗?不是。假如人生活在只有人的环境里,这样的生活是绝望的,没有希望的。
    中华文明的“家”,就是从屋顶下面的一头猪开始。我们现在怎么能够把家里的动物清除出去呢?不能因为新农村建设,而让我们的村庄变得面目全非,只适合人的生活,而不适合其他动物生活,不适合一棵草生活。院子全是水泥地,草都长不出来,种子落在上面就干枯了,被风刮走了。这是农村吗?这样的农村即使是非常舒适,适合人居,但是在我心中它不是完美的天地万物和睦共居的村庄,也不符合我们延续几千年的居住文化。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有节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4:38 , Processed in 0.0596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