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中西视觉文化研究的新理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11:1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索中西视觉文化研究的新理路

    ■金元浦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视觉文化研究”丛书中,可以看到我国年轻一代学人的理论的实绩和超越的景观。   
    “视觉文化研究”丛书由3位中国青年学者独立完成的著作和2部西方视觉文化著作的翻译构成。其中,曾军的《观看的文化分析》从论的角度,探讨视觉文化中的核心——“观看”,而刘悦迪的《视觉美学史》和于德山的《中国图像叙述传播》则从史的角度沿波讨源,追溯中西视觉文化发展的源流。不同的是,前者探讨西方视觉文化的历史,后者探寻中国古代视觉文化的生成、发展与衰落。两部翻译作品,一部是我的老朋友加拿大艾米莉·卡艺术学院院长朗·伯内特的散文式专著《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另一部是章戈浩编辑并组织翻译的《可见的思想:最新西方视觉文化研究文选》。5部著作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组合,使读者可以一窥当代中西视觉文化研究的大略。
    在曾军的《观看的文化分析》中,作者对“观看”这一人们熟视无睹的视觉生活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曾军首先从方法论角度梳理了20世纪以来观看研究的路径与困境。对以观看现象学和知觉心理学为代表的“意向主义”思路,以符号学、话语理论及精神分析为代表的“构成主义”思路和以媒介文化与受众研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思路的研究路径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曾军认为,意向主义思路致力于悬置观看主体的先入之见、摆脱观看对象的物性束缚甚至力图克服肉眼视域的局限而实现知觉的完形,但是这种描述性分析的有效性却值得怀疑。构成主义思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有意忽略,虽然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理论中有着将主体问题重新引入的倾向,但由于其构成主义思路的影响,使得这种主体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至多只能说在这些理论中为主体预留了一个位置;现实主义思路中媒介文化与观众研究其实是受众研究,它建立在将观者位置定位为被动性的理论前提之上,但是,作为观看主体的观者不仅仅是狭义的观众、一种观看行为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种主动参与者。
    基于此,曾军提出了观看的情境主义研究思路。视觉文化的观看研究是在当代文化研究特别是“文化的转向”的背景下展开的。正是“文化的转向”确定了当前视觉文化研究的思维逻辑,也确定了观看研究的基本路径。作为观看的情境主义立场和方法,它是跨学科的、越界的和融汇的。它吸收和借鉴了哲学上的语用学研究、社会学思路,以及人类学方法的有益成分。而“意义即用法”的原则、间性的视觉场域原则以及观看研究对全球化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积极面对,构成了观看的情境主义的基本精神与原则。
    刘悦笛的《视觉美学史》采取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历史构架来厘清视觉美学的历史脉络。
    真正意义上的“视觉美学”是现代性的产物,在现代的文化内部,视觉美学得以真正地建构起来。因而,在现代的疆界之内,视觉美学的内涵得以延展。“现代”视觉美学的内涵,主要由“视觉形式学”、“视觉心理学”和“视觉符号学”建构而成,这是视觉美学最重要的方面。从结构上来看,视觉美学内涵的一翼是“视觉形式学”,另一翼则是“视觉心理学”,“视觉符号学”则是建立在情感与形式之间的。
    与视觉美学的内涵方面相比,它的外延方面包括“视觉解释学”、“视觉分析美学”、“视觉社会学”、“视觉解构学”等。这个视觉美学的外延向各个方向、各个领域发展的时期,都有一个构图的特点,就是逐步跨入了后现代的时期。
    拿“视觉解释学”来说,它最初来自欧洲的图像学研究,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近年来从原属于艺术史领域的单纯的“图像学”到进入当代文化研究视野内的“图像转向”理论,“视觉解释学”的主题的确得到了深度的转换。
    视觉文化的蓬勃兴起,吸引了我国文艺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和美术学等领域诸多优秀学者的倾心研究。然而,需要认真反思的是,来源于西方的视觉文化的理论资源在经过“旅行”之后,能否适应于中国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能否充分地阐释国内当代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同时,中国本土视觉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下实践也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索与总结。
    于德山的《中国图像叙述传播》围绕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中的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影响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的诸多问题,总结出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与众不同的方法、风格与规律,这一研究更多表现为溯源性质和地域性质。作者分析了中国图像叙述的独立性及其与语言叙述传播不同的特征,梳理了图像叙述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展开了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的广阔画卷。中国古代图像叙述传播研究是中国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当前全球化“图像转型”的一次中国理论的回溯。
    两部翻译著作也从不同角度探索当代视觉文化。伯内特的《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是以一位艺术批评家独特而个人的视角,以焦点透视的方式,观看和批评当代世界五彩斑斓的图像景观和视觉媒介;而章戈浩的《可见的思想》则将W.J.T.米切尔和马克奎德·史密斯等10多位理论家的论文精心选编为一部前后连贯,主旨清晰的“专著”。   
    来源: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18 , Processed in 0.07531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