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析詹伯安先生《草吟辑录•渔歌子卷》的创作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16:3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析詹伯安先生《草吟辑录•渔歌子卷》的创作特色
作者:但尔恕
        渔歌子又名渔父词,是一个词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抒情诗体,兴起于唐,到两宋臻于极盛。最初词是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 称为曲子词,词就是曲子词的简称。明代徐师在《文体明辩》中曾给词定义:“凡依已成曲谱作出歌词,便曰‘填词’,填词行,而词之名始立”。并对词的形式加以概括:“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词依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90字以内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小令字数较少,要写好很不容易,詹先生以渔歌子的表达形式,把蓝色童年、水上生活、苍桑岁月、人生感悟,一一集于笔端,吟咏成卷,奉献给读者。本来我学诗较晚,对词更是外行,何敢班门弄斧?但被詹先生的为人和对诗词的执着爱好而感动,我把渔歌子卷研读了好几遍,认为值得大家共赏,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色: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诗词源于生活,来自灵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总是公允地呈现在人们的感观之中,人们感观到的万事万物就会产生万情万理。事物触动灵(思想),情理凝成感(认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灵感则是诗词创作的启动器。
  詹伯安先生的渔子歌卷是作者儿童时代 随父母泛舟水上,行刁汊、过洞庭、走云梦古泽所见的水上风光、天时气候、民俗风情、渔家猎事、鱼类习性等内容,用小令形式予以吟咏和描述的,共八十阕。作者写自己蓝色童年、苍桑岁月、水上各种事情,并不是照相式的摄取,而是通过灵感的思绪,有感而发,把为什么、该怎样等有关知识和感悟寓于其中,升华到高于生活的境界。如:鱼鹰为什么能叼鱼?“细绳系项”;棘囊怎样吃?“苞煮饭,梗熬羹”。写各种钓鱼者有褒有贬。《电钓》说的是三十年前,表弟请他设计一台电动捕鱼器,他没有做,近年听说表弟生意大发,就喻比“一代江湖新钓徒”。“长官钓”揭露了官场污浊之风,“先电话,后车临,篓满塘空苦何人?”“书生钓”更是借题发挥,“穷钓富,贵钓名,药钓病人书钓生”。把现实生活中沽名钓誉的人生百态刻划得淋漓尽致。诗词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学中崇高而独成一格,达到了文字运用的最高境界?正是因为一些名句不仅字面美,亦能含真理与智慧,通达人情,洞穿世事。从詹伯安先生渔歌子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深谙创作是诗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道理的。

二、体察细微,鲜活灵动
  写诗词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细心体味和观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天造万物各有特性,作者写鳖、鳝、虾、龟各种鱼十多种,观察细致入微,写得活灵活现。如写“针鱼”:“尖针护卫透身明,但见游来黑眼睛”。“屎夹鳞”:“鳞中夹屎屎藏鳞,无嫩肉,剌全身”。“黄删”:“胡须一对两头戈”。“捉鳖”:“稍闻响动出来瞧,巴掌响,水翻泡,飞钩挂肚脚空摇”。“捉虾”:“夜放青蒿浅水边,虾藏叶下觉安全,天快亮,正憨眠,渔人拿起蹦声连”。如“黑眼睛、两头戈、巴掌响、水翻泡、蹦声连”,多么细微真切。他把各种鱼的生活习性、细微特点,都观察得十分仔细,描写得维妙维肖,鲜活灵动如现眼前,个个活蹦乱跳,具有鲜活生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诗,需要诗人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说:“作家务必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也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里说的是一般写作,其实诗词也是如此,只要我们贴近生活,留意各样的事情,多看看,多想想,就一定能够从生活细微处发现诗情,找到画意,写出好的诗词。
三、形象思维,无穷遐想
  《吟草辑录》中的渔歌子小令,有不少形象思维的词句,如把“旋网”比作“芭蕾舞”:“稳定飞舟一扭身,施张大网捉群鳞,芭蕾舞,转锣裙。”《暗忖》:“横陈甲板敞衣衿,无地籁,窃天音,银河暗忖水多深?”《渔火》:“稀密渔光百十灯,秋湖猎事夜操营”,“天高远,水清深,神仙天上数凡星。”《罗月》:“月映湖中两月明,嫦娥月里影莹莹,提旋网,猎天晶,网空月碎水漪清”。这里把湖水掩月,嫦娥掠影,网下影乱月碎,只有水面留下圈圈漪涟的秋湖夜景和无遐想象展现得如醉如迷。天上神仙数地上凡星,嫦娥也会同我对话,作者从猴子捞月故事想到这秋湖映月的美景。二阕小令,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实在难得。形象思维是诗歌的基本技巧之一,词也毫不例外,要反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不可不张开想象的翅膀,有了想象的翅膀,就可飞到很远的地方。眼界更开阔,思绪更深邃,聚大千于胸怀,览苍穹于眼底。
四、托物言志,寓理启人
  请看《昼雨》和《花蓝》这两首小令,《昼雨》写道:“湖边水草碧菁菁,昼雨微风滴有声。芦席顶,泛斜横,舟中可有听雨人?”在这种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在舟中听雨水滴打芦棚的声音,那些具有浮燥心情的人,自然会很快平静下来,再也不会去想追名逐利的事了。自古就有“凭楠听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佳句,均是启迪人要顺其自然,自得其乐。《花蓝》:“好看花蓝更好玩,花花太岁浪游玩,容易进,出来难,轻浮总会入机关”。是以捕鱼篓为例,进口有倒刺,好进不好出,浮头鱼为得食而落入陷阱。 希望人们要自警,不可为名利沉入到设置的机关。这阕小令把事物的表面和实质、鱼和人,用比兴的手法将哲理说得生动有趣,足见其托物言志之妙,堪称好词。
五、语言流畅,朗朗上口
  词与诗在语言上有些区别。从用词遣字来看,过去评论家认为诗的语言典雅含蓄,词的语言浅浮随便。其实词也用典雅语句,只是口语化在词中见的多一些。许多看来浅显的口语,反而能够直抒作者心意,使读者易懂易咏,朗朗上口。渔歌子卷就是这样。如《春荒》:“地惠天予气候帮,生灵应发顺时昌。正月短,夏时长,清明蚌蛤度春荒。”又如《恶浪》:“低云闷日鬼头风,天性起,影无踪,一震惊雷划破空。”诗中“闷日”用得非常贴切,读到此处,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还有“三角杆,四方栏,撮箕扫帚扫鱼来。”“拖一阵,汗涔衣,重活还须靠众人。”“江汉水,楚天风,人帆鱼浪共蓝空”等等,都写得形象真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人名作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辛弃疾的《西江月》“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之曰:‘去’。”这两阕词,不仅没有典故,也不加雕琢,信笔写来,自然流畅。詹先生继承这种贴近生活,清新自然的写法。诗和词都要用韵,只不过词中间可以换韵,而且可用宽韵,不像律诗那样严格。南宋前词是按曲调吟唱的,后来才脱离音乐,成为一种独立形式的文学体栽。词用上工稳韵脚,读起来顺口动听,可以增加音乐美感。詹先生在这方面颇有钻研。他的律绝平仄概括表和循环图,对初学者很有帮助,因而他写的诗词用韵很工整,吟咏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明快。

  詹伯安先生聪明好学,热爱诗词,虽然只有中专文化,当过学徒,但在工作之余也写些小诗,后来成为工程师,且是制图高手。家事不幸,女儿生病需人照料,不得不中断事业,挑起家务重担。在坎坷的环境中,仍不放弃初衷,选择一些唐宋名作译成白话诗,先后整理了七卷298首,本本精装,一丝不苟。近一年又有自己的词作《吟草辑录》渔歌子卷付梓。詹先生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虽然没有雍容富贵,没有飞黄腾达,没有养尊处优,但有一个蓝色的童年,吮着母亲的乳汁,大自然的甘露,成长着,长大了”。年过花甲,大器晚成。扎根沃土,自成大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到此,我即兴一首小令作结:“研读词章夜夜灯,心潮涌动意难平,分句赏,逐篇吟,行行字字觅真经”。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22:48 , Processed in 0.2034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