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作文经验谈对儿童作文教学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5 10: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轼作文经验谈
对儿童作文教学的启示
张春福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曾有两个四年级的学生写过这样的作文:
《当今“小皇帝”》写九岁的表弟如何调皮捣蛋,姑夫姑妈如何迁就他。结尾部分这样写道:
我看不惯当今“小皇帝”,我想告诫他,将来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社会是复杂的,是严峻的,那个时候,谁来帮助你呢?你会怎样呢?请你三思啊……
(俨然是社会学专家讲的话!)
《发生在菜场的一件事》,讲的是一个小偷偷单车,“我”看见了,却不敢制止。其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我又想,连大人都管不了的事,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又有什么本领去管……看着失主着急的样子,我才像觉悟了似地拍拍脑瓜,骂自己:你连这样的小事都不敢出来当面指出,还说什么将来要做国家之栋梁呢?说什么为四化建设作贡献呢?你对得起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吗?……
(似乎是一个少年警察工作失职后的深刻反省!)
这样的文章是孩子的真情流露吗?
明代思想家李贽《童心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对照《童心说》的这段话,我们再来看看上面两篇小学生作文。这两篇文章“言虽工”——确实是够漂亮的,但“非童心自出之言也”,“于我何与”——这样的作文有什么意思呢?长期让孩子们写这样的“假文”,最终结果当然是“人假”“无所不假”。
“写假文”“抒假情”等儿童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作文里,但问题的根源在教师的教学中。
首先是儿童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端正。
调查发现,上面这两个学生长期以来作文都是“编”、“
造”、“
仿”出来的,而他们的老师欣赏这样的作文,给这样的作文判高分,这个老师甚至有一句“名言”:“管它真文假文,考试能拿高分的就是好文”。在这样“为了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这个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作”这种“假文”。可悲的是,这种“不管真文假文,能编出来的就是好文”的作文教学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市场”还真不小。
其次是儿童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不科学。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不是从儿童生活源头入手,不是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而开展作文教学,而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搞一套注重作文技巧的系列训练。技巧训练系统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写好叙事的“六要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突出中心,如何写好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基本的教学形式是老师命题,学生揣摩题目是要写些什么,怎么写,把这些揣摩透了,再凑些内容装进命题的框框里去。比如某次训练是为了突出文章的思想性,教师就让学生用他们用似懂非懂、空洞枯燥的“大话”去表现所谓的“中心”。又如某次训练是为了掌握叙事的“六要素”,老师就带着学生分析一篇篇的范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的“套路”来写,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三番五次下来,学生掌握了这个“套路”,教学也就结束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以为作文无非是一个根据命题要求来填充文字的无聊游戏。这种掌握技巧、掌握“套路”式的教学削弱了作文教学中的学生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泯灭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导致学生作文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从更深层次来讲,学生的独立个性、情感、思想没有得到尊重,儿童阶段的独立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儿童阶段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最终的结果必将影响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坚决摒弃这种“无儿童天性”的作文教学,这样的作文教学已经把儿童作文引向歧途。
儿童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是什么?儿童作文教学必须注意哪些问题?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作文经验谈,或许能得当一些启示。
《苏文中公全集》卷六十六记载: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段话是一代文豪苏轼的作文经验之谈——文章如泉源喷涌,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其他的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其他,吾亦不能知也”。
同样的,儿童作文也是儿童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儿童作文的泉源何在?关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更进一步的表述:“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是的,儿童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万物、与社会的各色人和事的接触中,他们必然有所感,有所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积集在心中,必然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与人分享,也要求得他人的经验,所以他们要表达,要交流,要说出来,要写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儿童的生活积累,就不会有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表达。
那么,儿童的生活是什么?是玩耍,是游戏;是按照他们的规则开展的劳作,是用他们的方式进行的交往;是用他们的价值观作出的评价,是用他们的视角作出的观察。他们在模仿成人世界,也在对现有生活进行改造、创新。他们在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为他们将来步入成人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同时,他们也在丰富人类的文明成果。相对于成人,儿童的生活是单纯的,是真诚的,是快乐的。这就是儿童的“真性”生活。
儿童作文的“泉源”在于儿童的真性生活。儿童作文表现的是他们生活中的人和事,表现他们生活中的积累、感悟、思想和情感。如果儿童作文教学能找到儿童真性生活的源泉,引导儿童过意义的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自然他们的文章就能“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除此之外,从别的地方寻找“泉源”,虽大文豪苏轼亦“不能知也”。
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儿童真性流露的作文片断。
我家养了两只仓鼠,一只是公的,一只是母的。买的时候,精明的妈妈说,这样买才划算,公的和母的交配后,可以生几十只小仓鼠。听妈妈这样说,我就每天都在看他们什么时候交配,盼望小仓鼠生下来。……
这篇文章的“源泉”在于小作者的对小仓鼠出生的期盼——盼望着公母仓鼠快快交配,生下小仓鼠。(孩子眼里的“交配”意味着有几十只小仓鼠和他玩。)
我们走到外婆家的后花园一看,只见外公左脚独立,右脚踢起,舒展双臂,动作柔中带刚。他满头的鹤发在朝阳中闪闪发光,多潇洒呀!我想:让我也来学一招。于是,就跟着外公做了起来……
……右手放在比头顶高的地方……左手舒展开……右脚提起……扎马步……扎马步……
我手忙脚乱,来了几下,东南西北也搞不清了。正在我头昏目眩的时候,一只黑黑的东西窜过来,发出“吱、吱”的声音。我一看,哎呀,老鼠!我的心一缩,赶紧往后一跳。没想到,“扑通”一声,掉进水池去了。好在水池不深,没有淹过头。我站在水里,大喊大叫。没想到,回头一看,那只黑乎乎的东西就在我旁边游水。我“啊”了一声,手脚乱舞,几乎吓晕了。淘气的表弟在岸上喊:“呀,表姐在打水中太极拳,表姐在打水中太极拳……”
这篇文章的“源泉”在于小作者学太极的经历——试想,没有外公的太极拳,没有黑黑的老鼠,没有淘气的表弟,能有这篇《水中太极》吗?
老师喜好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时常弄些唐诗宋词来考我。我常被“烤”得晕头转向。
  今天,我好不容易弄到一副对联,如获至宝,兴冲冲地对童老师说:“童老师,这儿有一副对联请您来对。”童老师乐呵呵地说:“小张呀,你又玩什么花样啊?”边说边接过对联,念了起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童老师“嗯”了一声,说:“不错,等我想想。”于是抓起毛笔,在纸上指指点点。我得意地说:“童老师哟,您可要注意,‘童’是您的姓,‘童子’与‘桐子’‘落’与‘乐’谐音,是说您去打桐子,桐子落得满地都是,您可乐了。请吧———”
  “小张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要急嘛。”童老师不紧不慢地说。
  我瞄了他一眼,只见他拿着笔,用笔杆轻轻地敲着脑袋,敲了老半天,还没有什么动静。我不禁哑然失笑。
  我找了几个朋友一起到操场上玩,边玩边想:童老师,你博学的美名就要被我毁了哟。哈哈哈……
  我玩够了,回到教室里。“小张。”他大声喊我过去。
  我得意洋洋地等着童老师来投降。“小张,我对出了你那个对联!”我一惊,想:不可能,这道“马其诺防线”他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攻破”?不,这绝不可能!
  童老师从袖中取出对联,读道:“骥千得几钱,几钱无,骥千呜。”
  这下联溶入了我的名字,“骥千”与“几钱”“无”与“呜”谐音,对仗工整,说我得到的几个钱丢了,在呜呜地哭着,对我上联的奚落是一个绝妙的反击。哎,本想奚落一下童老师,没想到反被他嘲讽了。
  这篇文章的“源泉”在于那个西装革履、喷了香水的现代化的诗仙童老师和一副对得不算很高明的对联。
引导儿童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泉”,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基本上可以杜绝,像前面两篇作文中的“少年社会学家”和“少年警察”的无病呻吟就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儿童作文上。
苏轼的作文“泉源说”给儿童作文教学的启示之一是:
儿童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儿童从童真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本源。
宋代作家洪迈在其《容斋随笔•四笔》中记载有苏东坡一次“作文教学”的情景: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
大文豪苏轼教授的、值得葛延之“书诸绅”的作文秘笈是:一物摄之,意是也。什么是“意”,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思想、观点、体验和感受等。任何一个人写作,都是要表达自己的“意”。儿童有他们的“意”吗?有!儿童在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观察、思考,在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发生各种关系的经历中,必定会获得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产生自己的价值评判,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体验和感受,这些情感体验、价值评判、思想感受就是“意”。有了“意”,就能统摄作文的材料。
这个“意”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是儿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儿童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思考,尊重儿童对生活进行思考得到的成果,启发儿童将他们的“意”表现出来。但是,不少教师的作文教学却不能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价值评判和思想感受,而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意”,对这些具有儿童真性之“意”尊重得不够,认为这“意”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于是千方百计要将成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对儿童的“真意”进行无谓的“拔高”。
当代诗人于坚对这种现象有形象的“说法”,其《便条集》写到:
主题还不深刻
老师说
叫他把作文再次修改

他写的本来是家门前的山坡
越改越高了
他的作文已经到达西藏

但老师说还是不够
他只好着再往高处走
去尼泊尔
什么叫主题深刻?儿童的天性是单纯的,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他们纯真的生活,这样的主题难道不“深刻”?“
小山坡”自有“小山坡”的风景,孩子把在“小山坡”上展现的天真、烂漫写下,这样一个富有儿童真性的“意”,应该不会比孩子瞎写的“青藏高原之意”更“不深刻”吧!这样的无谓“拔高”对儿童作文没有任何好处,长此以往,只能把儿童往“人假”而“无所不假”的歧途上推。
如何才能使儿童写作自然地表现他们的真实思想感情呢?
首先,应该对儿童的思想、情感和体验有足够的尊重,教师要学会欣赏童真、童心和童趣,不要对他们的真实思想感情进行无谓的“拔高”。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鼓励儿童“我手写我心”。只要是儿童真实的思想情感,哪怕与成人认为的“正确思想”标准有所偏差,我们都应该给予宽容,不要轻易否定。儿童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世上没有哪个人会愚蠢到对一个婴儿刚学步出现的问题横加指责的程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儿童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宽容、再宽容一些呢?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教心思”(教感悟、体验、思考之意)。我们的儿童作文教学当然应当引导儿童学会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感悟童真生活,形成儿童世界独有的“心思”,用他们的“心思”统摄他们习作。
综上所述,苏轼的作文“一意摄之说”给儿童作文教学的启示之二是:

儿童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儿童对儿童生活进行思考,形成儿童的真思想。
《东坡志林》中记载: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常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在这里,苏轼转述欧阳修的写作“窍门”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值得苏轼推崇的欧阳修的作文“窍门”,当然是与苏轼一生读书作文实践得到的经验相符的。确实如此,从写作心理来分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写作是“吐”,没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吸收,就不可能有准确精细的表达。阅读的过程是积累语言材料、揣摩文章思想感情、领悟写作方法的过程,写作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准确的语言和恰当的写作方法表现出来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自己的意念想法,但却没办法用适当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表现出来。这就是阅读不过关的问题了。
儿童应该阅读什么文章?儿童应该读儿童文学,读高品味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实儿童的精神生活,是儿童精神成长的营养品。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在与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提升了思想认识水平,丰富了情感,发展了语言。有了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儿童要写点儿东西,应该不会太难。
这段话中欧阳修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作文修改的窍门:多为之,自工。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在作文批改方面,我们教师应该向农民学习,把庄稼种下,多施肥,勤耘作,庄稼自然会长得好;而不应该像只会拿着大剪刀的园丁那样,总是按照自己预定的样式去裁剪花草,总把那些不按要求长出来的枝叶裁掉。我们多用期待的目光关注着儿童的写作,激励学生“多为之”,相信孩子们自能达到“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的境界,而不要一味地去指出这里写得不具体,那里写得不通顺。我们应该相信儿童自我发展的力量,应该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这里,苏轼的作文“勤读多为说”给儿童作文教学的启示之三是:
儿童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儿童“勤读书而多为之”。

上面三段话记载着苏轼的作文经验谈,今天读来,依然“尤有味”。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找到作文的“泉源”,将儿童对童真生活的感悟体验自然表达出来,且能“勤读书而多为之”,那么,这样教学出来的孩子们肯定能写出富有儿童天性的好作文,我们的儿童作文教学完全可以达到“有味”的境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34 , Processed in 0.0825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