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在荣誉与尴尬边缘——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存状态
背景: 当我们喊着的艺术生活化口号的今天,当消费文化的意义促使社会生活率先进入“体验经济”的时候,中国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处理未经探索过的社会主题。大胆的新一代艺术家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对赚钱情有独钟;扩大开放的程度、技术传播、视频和表演迅速成为中国多媒体“点击代”可以接受的形式。一个新的高度促成了艺术同管理的融合洇渗。它链接起这样一个“价值链”——一个奇怪的社会行列:一个热衷于自我炒作的艺术家,精明的经纪人,神通广大的媒体,职业的策划经理人,善于冒险的投资商和拍卖行,有奶便是娘的艺术零售商,挑战权威的领地开发者,还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商、服务商……。在这条“价值链”的每一环,都有效地链接着不同性质的劳动力,使原本非常“自我”的纯艺术在合理的创意产业过渡中变成了大量销售的文化商品,进而变成了滚滚的利润,并在协作中不断增值。尽管这条生物链已经日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明显起来,但并不代表艺术管理是一定符合社会生产力对应式自然位移的。在我国,起步不短的各类艺术培训班更是如火如荼,从最火热的高考艺术培训到儿童美术培训,不一而足。在被美术教学湮浸若干年后,在多次彷徨犹豫中,我们意识到美术培训似乎已成为大部分美术老师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竟然相当大,。我们一直在靠它呼吸才得以在社会中生存,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也像作为自然中的生物的我离不开空气!
对于美术老师的辛劳和难处,我们深有体会大家的辛苦与无奈。除了杂务多,课时多,大家谈课色变,大部分中小学只有一位专职美术教师,最小的学校也有12节课,一般的学校有12个班级以上,总课时要达到20课时,美术教师还要兼学校的宣传等等工作,其中,大概有3/5的课是兼职的美术教师在上;另外,在某些学校,竟然把一些原本热爱美术教育的老师转变成其他职务;在学校尤其是小学,拿奖要靠我们艺术老师,加分也靠我们艺术老师,但评先进就没有咱们小科目的份了;此外,很多美术老师为了求生存求地位,在校内外办培训班,在赚得一点辛苦血汗钱之余,也有很多苦衷。
目前校外美术教学培训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面向文化的大众美术教育,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感知和表达学习训练,提高学员的美术素养,获得美术能力。在这个方面校外美术教学确实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成为学校美术课程的源头活水。事实上,不少的校外美术教师也是新课程美术教材的编写者。其次是面向高考的应试美术教育,基本上是素描、速写和色彩训练,以各专业院校的考试要求为标准。这种类型在校外美术教学机构中起重要的点缀作用,以体现教师专业实力,也就是个人办的高考培训班、升大班画室。第三种类型是面向社会的美术教育活动,这样的活动一般会得到媒体配合与支持,既能够强化美术学习过程的社会情境,加深学员对艺术的体验,同时也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达到扩大自身影响的宣传效果。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比较,校外美术教育具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具备个性化的自主课程安排,虽然经常被世俗的看法和经济的利益所困扰,但是艺术自律性能够不断的做出调整,实际上达到与学校美术课程目标的一致。察看诸多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其中可看到国家颁布的新课程《美术课程标准》的影响。其实校外美术教育也面临学校美术教育同样的问题,如何使这种大众化的美术教学更具文化性?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这个方面在校外美术教师比在校内更具主动性,他们愿意不断发掘新的课程内容,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美术营养。但是,作为不同地区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应该有自觉的文化定位意识,即寻找自身所处的文化所长,不必一味跟风追逐时尚。这个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反而不具备优势,外来的文化强势和多种文化的混杂增加了教师选择的难度,导致教学方向飘忽缺乏文化“根性”,因而难以形成自己的美术教学特色。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挑战,吸引着美术教师的追求。
当然,也有人说校外教育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要迎合家长、迎合市场,这也是困扰很多校外美术教师的问题。作为有事业心的教师,不但要教孩子还要教家长,这种对家长文化认同的争取,既有利于校外美术教学机构的发展,也无形中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对它产生市场化、商业化的刺激,使校外美术教育不断走向社会化的方向;另一方面艺术的自律要求它追求纯真、走向文化,自觉地排除对艺术的功利性影响,保持自身的艺术品位。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美术教师对艺术的孜孜以求,甚至其中不乏倾注身家财富的艺术理想人士。文化教育本来就是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既然少儿美术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美术教育工作者当然可以在追求财富时实现理想,也可以在实现理想时获得财富。这也许更加符合个人与事业和谐发展的健康之道。
部分摘录自华维光老师 《校外美术培训市场热点分析讨论》一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