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不能编成学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1 10:5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不能编成学材  作者:陈月茹  
  教科书中有了儿童,儿童心中才会有教科书,它才能在儿童的心灵中运转起来、活动起来,构成儿童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陈月茹
  近些年,“教材=学材”的提法颇为盛行。这里所说的“教材”,一般取其狭义,即课本。在其他常用的教学素材中,教师用书不是给学生看的,不可能变成“学材”,学生用的练习册等本来就是“学材”。可见,这种提法的本意是“教科书=学材”。从思路上看,这种观点配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并无不妥。不过,这主要应理解成一种教育观念,提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唯课标、唯课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差异,如果把它理解成教材编制改革的一种取向或实践,则有诸多不当之处。
  首先,把教科书按照“学材”开发,编制者难以操作,出版商无法应对。面对千差万别的个体学习者,“学材”有大量可供自由选择的内容,当前的纸质教科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数字化技术固然可以大大拓展学习资源的空间,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皮尔逊出版社(Pearson Scott Foresman )2006年出版的小学社会科电子教材,依据加州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在线书籍、影片、互动学习活动与评价工具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学习资源。但是,这已经超越了当代对教科书约定俗成的内涵规定。作为当前教学和学习资源限制下的、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的“工具书”,教科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
  可供作“学材”的素材很多,而学生的精力有限。作为阅读用的文本,教科书永远不够丰富,但是它可以作为课程架构的基础,所有的材料与信息都可以是师生延伸概念、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起点。来自延伸阅读、讨论、探究、体验、实验等不同途径的经验,才能促成丰富的学习。因此,教科书不应被定位为阅读用的文本,而应该是学习中的支架。
  所谓“学习中的支架”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借由这种工具,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支架,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自己,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靠学习内容数量的增减,而要靠求索意识的培养和方法的训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20:15 , Processed in 0.0922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