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源流(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3 13:3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源流(转载)
  
  
   作者:光重皇
  
     对于哪是中国最早的楹联,诸多辞书在解释楹联条目时,都认定是后蜀孟昶(919—965)的桃符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这一论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怀疑:其一,前面已经说过,楹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定哪是首联缺少必要的依据;其二,翻翻我国丰富的典籍,联语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联语都比孟昶的题桃符要早得多。下面列举数条,不必论述,大家也能看出孟昶之联是不是首联。
    
    后唐范质有一题扇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新唐书·李泌传》载李泌答对宰相张说的联语是: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667-730]出句)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李泌[722-789]对句)
    
    清人编的《黄鹤楼楹联》中吕洞宾的题联是:
    
    入是门由是路,翠柏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登斯楼览斯景,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草堂苦读经书。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福建《霞浦县志》载,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之四·温庭筠》载,温庭筠对李商隐言: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太宗题书藏晋词的联语是: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七十四》载,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481-539)罢官不出,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令娴续联云: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元会稽翰林林坤辑《诚斋杂记》卷下也有同样的记述,只不过续联首句为“落花扫更合”。
    
     对于刘孝绰兄妹的题联,曾伯藩先生在《对联起源考辩》一文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楹联起源问题作了深入考证,认定是可信的。他写道:“刘孝绰兄妹题联事是完全可能,确实可靠的。”“无论从理论或从实际来说,都足以证明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而所谓‘对联起源于孟昶所题十字春联’,或者说‘对联只能产生于律诗成熟以后,只能产生于五代’等等说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上述联语,有的题于扇面,有的题于书间,有的口头答对,有的题于名楼胜迹,有的题于中堂,有的题于门旁……;它们或表悠闲自得之情,或抒大丈夫之气,或应对显才,或赋一介寒儒清苦自甘之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楹联已普遍运用于世。
    
     石中元、石中才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 由此可见,首联的出现,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哪是真正的首联,则是难以确论的。
    
     人们在探讨楹联起源时,往往先从其句式、句法去追本溯源,征引最古老著作中对偶佳句为其佐证。如引《诗经》的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周易》的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所有这些诗句,就其句式、句法而言,都可看作是楹联的雏形。因此许多人以上述著作成书年代来断定楹联句式、句法缘起于先秦或殷周。
    
     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利勰《文心雕龙·丽辞》开篇所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
    
     《尚书·夏书》是记载殷周以前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口语的。刘勰在论说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后,紧接着便援引《书·大禹谟》中所追记的皋陶及益之言中的对句予以说明:“唐虞之时,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由此可知,对偶句式、句法是在殷周之前就客观存在着。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可以说,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早在殷周之前,就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地存在着。
    
     中国的汉语,声调匀称,音节分明,这就容易形成字音字义两两相对,这是汉语所独具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则是构成对偶句式、句法的天然条件。现在许多没有从未进过学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综上所述,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是随着汉语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当远在殷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现存的殷周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殷周之前的对偶佳句。楹联,作为对偶骈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当我们判定其起源时,如若从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出现的角度去考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现存的书面资料或是其成书之年代,而应上溯到殷周之前的口头语言时期。
 

  对偶句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楹联,有三个极为独特的客观条件。
    
     第一,汉字的独特性,为楹联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是独具特色和情趣的方块字,这种字体,方正大方,整齐美观;它不论笔划多少,均能容纳到一个方格之中,不会失去端庄稳重的平衡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即使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也必须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方块字,将汉字书写成文,便往往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对称句子。这样特殊的文字,当赋予其一定的创作意图,组成对偶句子,书于楹柱、门旁……即成楹联。中国的楹联,仅从字形上来说,就使世界各国其它形式的文字难以与之同列。
    
     第二,对偶句之成其为楹联,是与我国人民爱贴桃符的民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据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孟华录注》载:“古书《山海经》曰: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版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户间也。”其书又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十写道:“马鉴《续事始》载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术,以郁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上述若干记载,谈到了桃版、桃符的大小,实际上也就是告诉了人们当时写作楹联的用具和材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题写桃符的目的是用以驱邪镇鬼,或者用作祈祷吉祥,这尽管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当时的桃版、桃符样式及其上的题词,就是楹联的滥觞,故崔俊夫纂编的《大中华楹联菁华·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 从对偶句成为楹联的上述两个客观条件来看,“神荼、郁垒”或“元亨、利贞”之类的二字联语,都可以视作是对联的起始,显然对联的出现是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的。
    
     第三,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楹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骈文和诗词歌赋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只是没有题写于寝门、楹柱之上罢了。而过去人们在论述楹联之起源时,往往只注重由贴桃符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现象,而把对联的出现定在后蜀孟昶之时,是失之偏颇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4:30 , Processed in 0.1120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