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翻阅2010:有多少文化教育热点难以割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 09:4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翻阅2010:有多少文化教育热点难以割舍  
2010年12月17日   来源: 人民日报  



曹操墓:何尝不是里程碑



曹操墓证伪 主力军在学术界 警惕利益炒作 图

大约1800年前,一个名叫曹操的人,空怀一统天下的雄心黯然谢世。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葬身之处会成为2010年最为曲折漫长的喜剧!

和关注各种灾难、各种事件相比,长时间关注一次文物考古真的不能算是一件坏事了。大众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一件事情能够长期吸引公众眼球,不容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似喧嚣的背后却环环相扣,仿佛一出相声,有捧哏的有逗哏的,到最后还皆大欢喜。想出名的地方出了名,想露脸的学者大大方方地推销着自己的著作,连编幽默短信的网友也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而且连受到置疑的考古学界,也喜出望外地欢迎这种置疑——要知道他们穷其一生做的大量工作几乎都没有人关注,一个小小的曹操墓却让他们成为曝光率极高的明星!对于二里头遗址属于夏的早期还是晚期,考古界争论了50年,也没有演变成一个公共事件,无数的考古专家也没少挖墓,可是没有一个比这个更轰动。

从这个角度讲,曹操墓成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是实至名归,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考古的里程碑。毕竟历史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机会,调整自己的学术风格。自我沉醉的学者如果不是遭遇所谓非专业人士的执著质疑,怎么会知道说服大众相信一个结论有多难?如果从此后重要的考古挖掘都会遭遇大众的围观,他们是否会多一些对知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不错,大众也许真的不知道考古学是根据怎样的证据链条来进行判断,也不知道一项考古如果造假有多难,成本有多高,中外考古历史上的造假有哪些。但这能怪谁呢?考古的目的之一本来是破译人类留在大地的遗存,揭开那些没有文字的天书,可是我们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写得却比天书还难懂。面对突然而至的关注,我们的考古界显然没有准备好。

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现在对各种真相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饥渴,对于各种不诚信的怀疑达到了极致的程度,曹操墓何尝不是一个里程碑?如果能够将之转化为一个帮助公众恢复对社会基本信心的机会,如果考古学家真的能证明这次考古经得起铺天盖地的质疑,能够证明还有一门学问有着严格的学术规范,那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很多时候得出一个结论会受制于诸多因素,待考、存疑,或在没有否定证据出现之前的暂时认定,都是可以接受的。学者和公众也许都要习惯于在探索未知的路上驻足等待。一位考古学家说过,给历史搭架子,不要总用钢筋水泥,根据现在的发现,做一个硬邦邦的钢筋水泥般的结论,只会成为进步的绊脚石。如果持这样的平常心,中国学术恢复自己的诚信还是有希望的。(杨雪梅)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47:07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一览

通过武术项目获得高考加分的,未必是“武林高手”;在航模竞赛中名列前茅的,未必有科技特长。在经历了许多是是非非、出现各种造假丑闻之后,高考加分项目终于被教育部门清理、减项、“瘦身”。

清理高考加分项目,的确回应了百姓关切,顺应了公众期盼。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瘦”得不到位,减得不彻底,为公平起见,应当取消高考加分政策。而有的地方,今年高考前就已高调宣布取消省内照顾性高考加分项目,似乎以一种“坚决”的态度向世人表明,唯有彻底取消加分,才能还高考以公平公正。

心平气和地想一想,高考加分政策问题真的不少,但这是否意味着,不取消不足以平民愤、不取消就不能有公平呢?众所周知,高校招生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高考还有两个方面不能忽视:一是倡导人文关怀,关爱照顾那些困难和特殊人群;二是逐步推进改革,不拘一格选拔特殊人才。设立高考加分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换句话说,高考制度本身毕竟有局限性,高考加分制度的设计,其实是为了让高考更公平。

尽管高考加分的“经”被念歪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高考加分制度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如果采取“一刀切”、“一棍子打死”的办法,无疑是因噎废食,对于推进高考改革、选拔优秀人才不利,对于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无益。

高考加分项目仅仅被清理、减项、“瘦身”,能否保证其公平公正呢?不少人担心,在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的社会,减项如果没有配套措施,即使全国各地的近200种加分规定只剩下几种,在实施中也难免会有违背政策的现象,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黑洞”。

规范和完善高考加分制度,仅仅实行“瘦身”、减少加分项目显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信息公开,增加透明度,坦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从加分项目的设立,到加分标准的制定,应当有论证、听证措施,让百姓广泛参与;对加分资格的确认,加分多少的确定,应当公开程序,让百姓心知肚明。如果仍像过去那样,让群众对高考加分“雾里看花”、“一头雾水”,即便取消了某些加分项目,也难以让百姓放心和满意。

高考加分,问题出在分上。因此,要从根本上确保高考的公平性,改革势在必行。比如,改革评价标准,实行多元评价,借鉴其它国家的做法,把单纯依靠分数评价改为“分数+等级”评价,以分数划分等级,同一等级内淡化分数,这样做,可以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以分数论英雄的弊病。

改革高考,立足应当高远,视野应当宽阔,即便是一个具体政策的出台,也应当严格论证,系统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犯不得!(袁新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48:14 | 只看该作者
自主招生:三国演义 未完待续



  考试结束,考生与亲友走出考场。记者 高科 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010年,一部“三国”大戏上演得如火如荼,主人公是中国最好的二十几所大学,主脉络是春秋战国时的谋略“合纵连横”,主战场是即将于2011年初进行的自主招生考试。

这场“三国鼎立”的大戏,从年中到岁尾,轰轰烈烈,一波三折。让自主招生这个本身名额不多、灵活度不大的高校招生政策在相对平淡地走过七年之后,突然变得炙手可热。而通过这场大戏,也不经意间显露出几家领军级高校的号召力,搅动了自主招生的基本格局,更引发了如何确保高考改革正确方向的不小争论。



其实,顺应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招生环节给予高校更大灵活度,已然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也是未来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现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大方向。而去年北京大学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及部分高校小范围组成招考联盟,已经使得一场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的变革蓄势待发。那么,为什么这次在意料之内的自主招生的“合纵连横”之举还是引发了如此多的争议呢?

关注和争议,来源于公众的担心,更来源于公众的期盼。

担心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诚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高考依然是绝大多数学生改变命运唯一途径的今天,别让自主招生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成为某些高校为一己私利的掐尖手段的担心;期盼是希望自主招生能确保阳光诚信、确保绝大多数学生的公平和利益、确实成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通道之渴望。

公众的担心和期盼在情理之中。在教育公平尚未完全达到的前提下,在冒名顶替、高考作弊、加分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下,任何一项招生制度的改革都应该立足于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确保公平、公正、阳光、诚信。而且,愈演愈烈的状元之争导致的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现状,也让一些老师、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人才选拔方向产生质疑。加之,就自主招生内涵深化而言,高校似乎一直尚未找到着力点,所谓的创新性考题,无法达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预期。这也引发了公众对高校没有将精力放在试题创新的内涵上,只在外延与形式上下功夫,本末倒置的批评。

不过,有关自主招生的改革尚在过程中,到目前为止,自主招生的改革试水,还是让人心生希望的,因为它彰显了高校努力选拔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特色人才,不再“唯状元是瞻”的决心,它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空间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公众对这项制度本身的了解、关注和讨论。而将一项关乎教育民生的政策,放到公共舆论空间去激发观点碰撞,总会促使改革少走弯路,在阳光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自主招生,三国演义,未完待续,精彩值得期待。(赵婀娜)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49:22 | 只看该作者
拍卖:亿元时代的软肋



“松石间意”古琴

12月5日,北京,记者目睹了北宋名琴“松石间意”创造世界古琴及乐器拍卖纪录的过程。这过程没有一波三拍的戏剧性,却是有些耐人寻味。

这架古琴估价2000万—3000万元,起拍价为1600万元,5000万元之前应者甚众,此后只有三家竞投。至8300万元时,拍卖师三次提醒为“最后一次”而正欲下棰之际,现场左侧后部有人“欸”了一声,然后加价200万元。岂知同侧中区的买家毫不迟疑,应声而起。双方就这样大步流星,几口就过了1亿元,再终以1.3664亿元成交,名琴易主。

事后,记者得知:倒数第二位参与报价的人士其实无意于收藏古琴,而是“不愿意古琴在不应有的低价位成交!”

无意拥有,却参与竞投,这大概在既往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史上是没有的。这种表面上的“财大气粗”,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只是这种理性不是关于拍卖物价格的斤斤计较,而在乎拍卖物价值的发现、认识与尊重。联系2010年拍卖中的许多现象,人们有理由认为,进入“亿元时代”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说到底是进入了一个以资本为主体的时代。

于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石鲁等艺术大师那些流传有序的作品大步迈上千万元台阶,把他们名下那些不置可否的作品远远地甩在下面。

于是,北方的收藏家南下广州,把岭南画派大师的作品尽力收入囊中,把那些习惯于小步舞曲的当地经纪人与收藏家弄了个目瞪口呆。

于是,一些拍卖公司的业务骨干不曾歇息,又走出门国,把那些不敢接的高价单拿下。他们有理由相信,明年的行情会更喜人。

资本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进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本正是看到了这个市场盘子尚小、来路犹长,从而大举进入,也正是这大幅度的跨入,既体现了其作为新兴力量、作为资本的强势,又让人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其软肋,这就是:力有余而气不足。这气是文气,是需要涵养的。文物与艺术品收藏是千年文脉的传承,在资本更改、确定所有权后,接下来的工作是静心读书、细心摩挲、耐心求证……而在拍卖现场,一些相反的现象值得重视:在真假问题上下注太多,在好坏问题上下注不够;在材料工艺上下注太多,在审美趣味上下注不够;在名头荣誉上下注太多,在风格创造上下注不够……把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推上新的历史平台的资本真是又可爱又可惜。(邵建武)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50:18 | 只看该作者
杜拉拉:故事刚刚开始



《杜拉拉升职记》为菜鸟们讲述职场生存法则

从“世界中转站”法兰克福飞往各地的国际航班上,美丽时尚的职场女性“杜拉拉”是旅客打发寂寞时光的“温柔杀手”。

据不完全统计,在漫长的空中飞行中,《杜拉拉升职记》是内容庞大的机上电影资料库中被浏览次数最多的中国电影。

由一篇办公室题材的2000字博客,到一本发行量达350万册的大众图书;由一部投资仅1500万元的电影,到1.2亿元的票房收入;由“突围”谍战剧、家庭伦理剧占据荧屏的收视主流,到迅速拿下全国各上星卫视电视连续剧的收视冠军;由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到中国创造的文化符号……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腾飞之年,那么图书、电影和话剧直接产值超过3亿元的“杜拉拉”则是这一年里不可忽视的热词。时髦、漂亮、坚韧、智慧、幸运、激情四射、愈挫愈奋……在杜拉拉诸多性格的背后,不难窥测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走势——愈来愈丰饶的产品富矿、愈来愈完整的产业链条、愈来愈丰润的商业价值、愈来愈值得探究的成功模式。

从起步到腾飞,在短短10年间,中国文化产业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100余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推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观念上的变化,折射着中国整个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由单一到多元的重大转折,折射着中国文化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重大转折,折射着中国文化建设由国家主导、政策推动到市场内生动力的重大转折。而这一系列转折,完美定格在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17%这样一个平稳高速的发展数字上,定格在中国文化建设面向明天的诸多机遇上,定格在打造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未来向度上。

2010,在这个不平凡的时间结点,放眼下一个10年,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而这种速度将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机遇——

从消费者服务业看,我们的文化消费上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从生产者服务业看,我们的文化附加值还存在着巨大的拓展潜质;从数字内容产业看,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将拉动数千亿的内容产值;从城市化发展前景看,大批文化设施建设将带动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全球化语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的步伐,并影响着国际文化产业的格局和体系。(李舫)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51:11 | 只看该作者
收视率:假作真时真亦假



2010年7月,人民日报一组关于收视率造假的系列报道,让“收视率”这个原本只在电视、广告行业流通的术语走进了公众的视野。然而,就在公众对部分电视台的造假行为表示震惊的同时,却有业内人士表示,人民日报的报道只是挑破了一个“脓包”,收视率造假早就是业内不折不扣的“潜规则”了。

不得不说,这个语出惊人的“脓包说”远比报道揭露的收视率造假事件更让人大跌眼镜,但是,这一言论更加突显的却是行业内外缺乏监管给某些居心叵测的收视率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跟电视一样,收视率对中国的电视和广告行业而言,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应用不过短短二十余年。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指标,因此不仅国内开展此类业务的经验还有待摸索和积累,而且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和机构也少之又少。如此一来,在当前收视率已经被看作电视、广告行业的通行货币的情况下,促进收视率调查的公开、透明和公正,就显得尤为迫切。根据美国、英国等开展该项业务较早的国家的经验,要真正实现收视率调查的公正、可信,不仅需要收视率调查机构本身的科学方法和诚信态度,更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调控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通过一组报道,让更多公众知道了收视率这个行业术语,了解了收视率调查的方法,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在获得了准确可信的收视率后,更为重要的恐怕是如何看待和使用收视率。说到底,收视率只是一个可供行业参考的数据,任何对其本身的攻击都只是一厢情愿的欲加之罪,而如何将它用得科学、用得合理,却完全关乎从业人员的态度。

实际上,与收视率一样,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点击率、电影票房、图书销售量、剧院上座率等等一系列数字,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俨然将成为衡量文化产业各门类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殊不知,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却远不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量化评估的。一味地追求与商业利益挂钩的数字效应,不仅不能反映产业发展的真实面貌,还难免使产业发展走向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视率造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要警惕“惟收视率是瞻”,更要警惕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惟数字是瞻”。(刘阳)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52:57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一“石”激起几多浪



87版《红楼梦》,宝黛读《西厢记》。



李少红版《红楼梦》,宝黛读《庄子》。


“新红楼”与原著貌合神离要怪应试教育?
谁也不会料到,《红楼梦》居然还可以成为21世纪第十个年头的热门话题。尽管小说《红楼梦》曾经一次次引起政治、社会、文化的讨论,但21世纪的今天,毕竟是网络的时代、娱乐消费大于文化吸收的时代、时尚生活正在强劲引领艺术品走向的时代。《红楼梦》不但一时间主导了网络,让文化历史的风头盖过了娱乐,还将讲究品质、尊重原著、版本选取等等严肃的命题占据了媒体一向十分珍贵的空间。



《红楼梦》再次被大众社会广泛关注,起自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得失姑且不论,但这部作品刚一露面,甚至尚未露面,就引来了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的一片激烈争执,大众、专家,老中青少几代,几乎都激情奋发地参与进来。似乎个个都是红学家,他们对《红楼梦》原著的熟悉程度、专业水准令人吃惊。从版本、表演、音乐、氛围、导演手法到人物胖瘦、年龄大小、服饰优劣,各家意见针锋相对,大有一决胜负之势。

好坏也不妨暂时搁置一边,这部电视剧确实让人们重新读起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人民文学版的小说《红楼梦》销路看好,销量一路飙升,虽说很多人、尤其是很多青少年买一部小说《红楼梦》的目的是想看看真正的原著究竟是个什么,因为家长说过,那和电视剧不一样。

电视剧《红楼梦》究竟如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播出过后那些势不两立的争执不也烟消云散了吗?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红楼梦》的讨论在今天依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些争论也让我们看清了周围的男女老少并非平时想象的那样,只关注流行和娱乐,他们内心积淀的价值评判长期被淹没,或许原因恰恰在于我们没有提供一个焦点,一个足以激发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必须是如《红楼梦》这样,公认的经典、丰富的蕴藏、难以破解的谜团、每个人心中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看看荧屏上每天播出的那么多引不起人们任何兴致的电视剧,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遭遇也可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有争议绝非坏事!

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遭遇中,我们确实发现了很多,但最重要的发现还是:原来《红楼梦》是个永无止境、争论不休的话题。这就是经典的魅力!(陈原)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54:02 | 只看该作者
学历门:修身是一辈子的功课




唐骏在微博中称自己并未学历造假。



唐骏

唐骏高调复出称学历未造假 方舟子斥其“无赖”

“唐骏学历事件”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广为热议,挺唐派与倒唐派各执一词,相持不下。令公众有眼花缭乱、纷繁复杂之感。

说唐骏学历造假一方认为,唐的博士学位不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的,且授予学位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不被政府所承认,还连带质疑唐在美国的发明专利、教授身份。唐骏一方则坚持其学位是真实的,所负责任只是“含糊、不透明”(唐骏微博语),即没说明学位来自哪所大学。

世上的人、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该事件波澜已起近半年,至今没有水落石出,公众仍然拭目以待。

如果唐骏学历没有造假,最好把自己的学历、学位证书亮出来,这样,可以立即堵上质疑方的口,还自己以清白,也给社会一个交代。

如果唐骏学历有假,最好的办法是如实道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人非神仙,犯错误是正常的,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闪烁其词,东躲西藏,“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态度是大家难以谅解的。

为啥说承认错误能被谅解呢?毕竟,唐骏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上曾经盲目崇拜学历、名校,事业有成如唐骏者,未能免俗也属正常。常人正视错误尚能被谅解,何况赫赫大名的“打工皇帝”的唐骏?

其实,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如果往简单里看,就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即先贤所说的修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修身、做人是安身立命、成就功业的基础。而且,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砥砺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不是一劳永逸的,会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吾日三省吾身”,修身是一辈子的功课。

无论官位有多高、钱财有多富、学问有多深,人人都不能忽视修身,对做人的基本准则、道德底线都不能漠然视之,更遑论挑战。比如,你不能信口雌黄,颠倒黑白,不能不讲诚信,欺骗朋友、同事与公众,不能损人利己,欺上瞒下……

一个人最受大家尊敬的是什么?有的说是权力,有的说是财富,有的说是学问。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成就,也是被人尊重的内容之一。要我说,最受人敬重的是道德情操。

立德、立言、立功,被古人称颂为“三不朽”,其中,最能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当属立德。道德情操是直通人的心灵的,德能温暖你我他,德可以让大家的心灵阳光起来,精神高尚起来,态度主动起来,情绪积极起来……

人乃万物之本,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人人追求道德,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如果大家精神堕落,其他悠悠万物又有何意义?

这也许是唐骏学历事件留给我们的财富。(董洪亮)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54:55 | 只看该作者
郭德纲:名人也要讲文明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老科学家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科学家所说的是文明社会做人的最基本的规矩,而如今许多成年人却忘记了这些。一个普通人缺少文明,也就是影响周围的一些人,但缺少文明的是一位社会名人,就有可能危害广大公众和整个社会。

今年夏天北京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郭德纲别墅侵占绿地一事时被拒绝,并遭到郭德纲徒弟殴打。北京电视台栏目组举行了发布会,挨打记者讲述了被打全过程,并宣称郭德纲经纪人已来到北京台承认打人,但栏目组方面未接受道歉会保留一切法律权利。12月15日,郭德纲通过微博正式向北京台和全社会道歉。道歉固然可贵,但却来得如此之迟。被打的是电视台记者,试想,如果被打的是民工、保安、清洁员,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郭德纲们会道歉吗?

其实,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全世界都一样,对男女老少一样,对普通人和名人也一样。不要以为自己当了官、有了钱、出了名就可为所欲为,不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遇到事情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想自己在幼儿园学过什么。郭德纲和他的弟子们,要是记得卡皮察先生在幼儿园学到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大概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袁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9:58 , Processed in 0.0742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