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基广:办一所“我们”的学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19: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基广:办一所“我们”的学校
本报记者 徐启建

一副细黑边眼镜,说话低声细语,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看上去儒雅而又沉静,完全是传统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知识分子形象。

但与张基广的外表显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低调”的人,却频频和他所在的学校成为了各级各类媒体关注和议论的对象:

比如,他们有的班级试行取消孩子的固定座位,让孩子每天到校“抢”座位,媒体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又比如他们制定制度请家长站讲台给学生们上课,媒体又是连连惊呼……

当然,动静“闹”得最大的是他们的“终身发展实验班”,学校给实验班学生取消了书面家庭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六项素质作业,比如必须学会洗碗、扫地等家务劳动,还要经常看《百家讲坛》等节目……此一“事件”被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几百家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为什么武昌实验小学总有那么多好的教育金点子?有专家评论说,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始终在追寻和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他们是在办自己的学校。

办自己的学校,用张基广和武昌实验小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办“我们”的学校,“我们”既包括学校自身,包括教师,包括学生,也包括社区、家长……因为要办“我们”的学校,“我们”中的每一部分都得到了尽可能充分的尊重,也因为“我们”的每一部分都被充分尊重,“我们”的每一部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正是因为这种最大限度的发挥,武昌实验小学的教育才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创新景象。

学科重整:建设“我们”自己的课程

课程在一个学校中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一般学校的视野中,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地方课程之外学校独立开发的课程。但武昌实验小学基于自身的课程开发经验,对校本课程做出了新的理解:即在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指导下,基于学校实际和师生实际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张基广说,他们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学校的统合,包括对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以及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和研究。从而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校本化理解、整合,统合为学校独特的课程整体。

绝大多数学校一味囿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权威,而不能主动地去创造更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实施思路,武昌实验小学的这种新思路无疑是一种突破。而正是在这种全新的课程观下,武昌实验小学逐步形成了三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学科重建、学科联动式课程和综合设计课程。

学科重建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学科范围内,对课程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对课程内容和组合方式进行重建。其具体策略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对学校实际(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等)的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重组、补充。同时,吸取多种文本和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对比、整合,从而达到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重组。

学科联动式课程是相对分学科课程设立的。它是主题单元的综合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之间知识与方法的关联迁移而进行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段与年级段之间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完整学习世界,促使儿童获得更为完整、真实、持久的学习体验。它力求突破学科壁垒,跨越传统分科、分课时、分年级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各学科和各年段的学习能实现关联和互动。在此过程中,各科教师走到一起,突破了自身固守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势,逐步走向了课程价值观的多元融合,协调促进学生发展。

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则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多主体参与,以学生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立足于对国家、地方课程资源的补充,以认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开发。分为“生活指导”、“交往礼仪”、“国家公民”、“身体生长”、“自我设计”、“社会寻访”等序列,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属于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主体上,综合课程设计更强调课程设计者的多元和自主,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都可以课程主持人的身份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设计内容上,综合课程设计关注课程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又回归学生生活。

武昌实验小学打破传统课程的壁垒,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点对课程全新理解和开发,真正让课程回归到了学校教育这个个体自身。这样,学校最核心的课程就具有了“我们的”身份,而在这种新的身份之下,课程无疑将发挥它最大的效益。

教师发展:“我们”做自己选择的事

“一个职业可以把人折磨得筋疲力尽,一种职业也可以把人打造得诗意无限,教书就是如此。”张基广说。这其中“筋疲力尽”和“诗意无限”的区别就在于“你喜不喜欢这个职业,喜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那么怎么让教师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自己的工作方式?张基广的主要招数就是:尽最大可能让老师自己选择。

比如已经进行了四年三轮的教师项目研究工作。张基广说:“我们就是要通过教师人人做研究,鼓励每一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并通过搭建展示平台——每年的教育教学创新奖评比,激励教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师自己选择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张基广还坚持施行系列“自主申报制”。如教研组自主申报研究专题;第一梯队的教师自主选择备课方式;青年教师自主申报校内研究课;自主申报教师贡献奖;学科教师自主申报期末考核方式;教师个人申报项目研究;教师自主选择专题研究;自主申报优秀论文、读书笔记;自主申报班级升旗;自主申报德育导师等等。而且,这些申报的成果认定与评比均交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评议、反馈,完全与行政管理的脉络分开,真正激发了每位教职员工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也因此让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以前都是学校指派做这做那,总是被要求,心里感到特别累,应接不暇,反感。现在从承担任务到评先晋级都是自主申报,当我觉得错过机会是因为自己放弃,反而更加主动去关注各种发展机会,积极参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感觉,心态完全不一样了。”从被动到主动,一位班主任如此评价这其中感觉的不同。

“以前我决定怎么教,领导决定考试方式和内容,整齐划一的考试没法考虑不同学生、不同老师和不同学科的特点,现在由我们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方案,申报后分管教学的领导陪同我们一起考核,我获得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也得到尊重。” 学科老师自主申报期末考核方式的举措在学科教师中也受到了普遍好评。

教育大计在于教师,怎么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共同难题。如果教师整天被要求干这干那,他们到底会有多大的工作热情?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把学校的很多工作方式变成让教师去自由选择,那么就有了彻底不同:教师的这些工作方式由“你们的”变成了“我们的”,而又有什么能比主人翁精神更能发挥出无限的潜力呢!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富有自主创新意识,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积极探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经历的接受、认同、批判、修正、调整、创造当作职业的欢乐与尊严所在,让每一个教职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就是要把学校办学自主权真正交给他们。

学生成长:“我们”每一个都有舞台

武昌实验小学新世纪以来确定的一个办学理念是:“为学生营造幸福成长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成功发展的平台”。教师在自由选择的发展道路上幸福狂奔,学生则在广泛参与中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在武昌实验小学班级建设中,张基广倡导各班学生和老师、家长一起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商定班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其具化为本学期班级行为目标,使班级发展目标成为三方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追求。学生和老师、家长一道,建设班级博客、群组,将班级活动、学生优秀作品、教育小记、家长育人心得予以展示,展现班级文化。走进学校任何一个班级,我们都可以看到班级自己的班徽、班训、班规。此外,在每周一的校会上,上周获得流动红旗的优秀班级,还会派代表亲手升起自己班的班旗,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这些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五颜六色、图案各异的班旗迎风招展;各班长期坚持班干部轮换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管理,都能在班级管理中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干,培养和增强自信心与主体精神,让班级事务真正成为全体孩子的事情。”

对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张基广也有自己的理解:“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社团活起来了,学生就活起来了,学校也就活起来了。”在武昌实验小学,学校完全放手让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组队,自主管理各类社团组织。学校除了提供场地,帮助外请或鼓励青年教师志愿者担任辅导工作,其他基本任由孩子们“自主自治”。

为了鼓励每个孩子发展自身优势,展现自己的特长,学校还坚持在双休日开展“校园之星”风采大赛。全校2000多名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展示。有趣的系列活动把许多孩子从双休日的培优班中吸引回来,每个孩子都有了至少一次展示特长的机会。学校先后评出学校“十佳歌星”、“十佳小画家”、“十佳英语风采之星”、“十佳主持人”、“十佳书法家”等“风采之星”,让不同的孩子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特长。同时,学校组织“校园吉尼斯挑战赛”,让孩子挑战极限,创造某方面的校园记录。每周五下午家长和孩子自主参与的英语角,校园一隅的数学智慧小屋,每年“六一”人人登台表演的歌咏节……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参与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帮助自己,真正感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者精神,张基广还提议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向学生志愿者提供岗位。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公开征集校园小义工,向学生们提供一些校园义务服务的工作岗位,如图书管理员、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等。

社会参与:教育是“我们”大家的事

近年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越来越成为了学校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怎么利用社区资源却一直是许多校长眼中的“糊涂事”。武昌实验小学的经验就是,把教育变成“我们大家的事”,不是要社区来帮助教育,而是让他们意识到 “我们是在一起为我们的教育做事”。

在张基广看来,学校必须以“大家一起做教育”的诚意赢得家长、社区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在众多的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中,武昌实验小学“最有名”的是坚持每周邀请一位在本行业做出突出成就的家长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除了给孩子们做一次国旗下讲话,还和孩子们对话,给孩子们讲课。而通过给孩子们做老师,家长们也体会到了做教师的不易,更加关注班级和学校的工作与发展。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学校还有一个“大手笔”是先后在校外建立了五大系列实践基地。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在武汉音乐学院,每年组织学生观看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生汇报演出,定期开展联谊活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兴趣;外语教育实践基地在武汉大学外语系,每年的“英语节”活动,学生都要到武大外语系体验一天大学生生活,参与大学生英语角活动;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训练大队、武警船艇大队,每个学生在读期间都会参观一次武警船艇大队荣誉室和7·16快艇,感受武警官兵为保护江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做出的贡献,培养社会责任感,毕业年级学生则要参加一次为期一周的全封闭军事训练,到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训练大队体验军营生活,磨练军人气质,培养集体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安全教育实践基地设在武昌消防中队、武昌交警大队,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观看消防中队的消防学习,举办小交警培训活动,聘请消防交警中队的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作安全讲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生态教育实践基地设在中科院植物园、水生所,学校每年利用春游活动组织学生到中科院开展动、植物开展调查活动,在全校广泛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爱鸟知识讲座和护绿区认养活动,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

从武昌实验小学的办学实践来说,“我们”无疑是一种姿态,但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姿态下,学校有了属于自己的有生命力的“因校制宜”课程,教师有了融入其中和学校一起主动发展的状态,学生有了乐在其中幸福成长的过程,在一般意义上处在教育外围的社会也有了“大家一起做教育”的情怀,而这种种不正是我们的学校健康快速前行的根基吗?!



张基广,男,1968年10月生,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理事,现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兼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32 , Processed in 0.0748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