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材“爱迪生救妈妈”实为杜撰
北京晨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近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今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他们以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被浙江媒体称为“麻辣教师”的绍兴稽山中学语文老师蔡朝阳被委以学术主持人的重任。研究报告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母亲、母爱的近百篇文章进行了点评。母亲形象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水》、《花瓣飘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的《母亲的纯净水》等,其中的母亲形象多是身体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中一直若有若无地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面的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
课题组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一些文本的事实进行考证。例如,他们对课文《爱迪生救妈妈》的真实性进行了求证,委托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查文献、向医学专家求证,得出的结论为故事是虚构的。
并不是所有的读者、包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认同该书的理念。报告发布后,有网友认为课题组所批判的一些文章并无不妥之处,有些点评更是“过于夸张”。
■挑刺实例
杜撰类
《爱迪生救妈妈》
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他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他得了急性阑尾炎的妈妈做了手术。
《陈毅探母》
语文老师郭初阳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2课《陈毅探母》一文考证后认为,该课文“探母”的事实错误,多个版本的陈毅传记均未发现“探母”记录。郭初阳还发现,在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和《陈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质的一则故事——《涤亲溺器》。
观念类
《小蝌蚪找妈妈》
这确实是一篇经典童话。但有一点遗憾,对小学生来说,看到这个母亲扔下孩子不管,而叫孩子历经艰难去找寻,是不是会有些困惑呢?母爱,是这样的吗?失实类
《乌鸦反哺》
这篇文章,以目击证人的方式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生物学已经证明了,乌鸦没有这种习性。这篇文章是要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呢?
篡改类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这是安徒生著的童话,原文每一节都被篡改。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原文并不特别谴责、嘲笑、贬低其他豌豆的一生。改写后的课文则只写了那颗“一生奉献给做好人好事的小豌豆”,在教案设计里,其他豌豆一旦离开自己的豆荚到很远的地方,不是“枯死”了,就会被“烤焦”。
■相关新闻
知名作家反对“三聚氰胺版课文”
近日,《收获》杂志社副编审、作家叶开在博客上炮轰上海小学语文课本恶意篡改和剽窃王安忆、巴金、安徒生等名家作品,而且多数“改编”后的作品并未署名,言论一出,小学语文教材选用文章的问题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叶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翻查了女儿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材,一篇一篇地去阅读,对比,分析,发现这些教材里的课文很多都极其糟糕,充满了赤裸裸的说教和假大空的情感。绝大多数课文都不署作者名字,大多数还遭到了低劣的篡改。三聚氰胺牛奶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叶开表示要以“方舟子式”的精神对教材打假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