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的文化视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9 16:4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的文化视野

路走得多了,有时候需要驻足回望,为的是调整好方向,走好接下来的路。当然,如果路上本是有同行者的,就可以一起坐下来谈谈,收获一定会更多。

初夏的午后,窗外丁香花开得正艳,我和我的徒弟们,开始了我们关于语文课的一次长谈……

张玉惠: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先秦诸子选读》选修课。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一系列听起来很熟悉的人物,当我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解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他们的了解那么少。像墨子,好像除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和“墨攻”这样的故事外,我很难再说出什么与他有关的事情来。后来看了余秋雨《黑色的闪亮》一文,才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董一菲:这是一种文化深度的缺失,先秦文学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源头,而完整地呈现“先秦诸子”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整体把握先秦文学的文化意义。

皇甫彦革:现在“文化”一词受到语文教师的追捧,教学目标的制订也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好,无不在“文化”上做文章,不过在我看来,真正富有文化意蕴的语文课并不多。

董一菲:如果文化只是语文课的华丽包装,那么包裹在里面的一定是文化的贫瘠。语文课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应该具有更为深邃而广阔的文化视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处理文本、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徐露:那么,什么是文化视野呢?

董一菲:文化视野应该涵盖文化现象、文人心态、人生的感喟、审美情趣的熏陶和培养等很多方面。

皇甫彦革: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化视野应该是他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范围以及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

陆晶:我认为语文课堂的文化视野应该包括语文教师分析文本时的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时的文化审视,处理文本时的文化性拓展。

张玉惠:《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提到学生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想这也是从文化视野角度提出的要求吧。

王可:刚才师傅提到文化深度的缺失,我想文化视野就应该还有文化广度上的不足。

张玉惠:我想起在网上看到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设计,在读过课文之后,教者先让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再让学生谈对父母给予自己的爱的感恩之情,最后师生合唱《感恩的心》,结束全课。我心里总觉得这篇教学设计有些问题,不过一直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倒觉得可以从文化视野方面去考虑。

徐露:我觉得教者在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时,没有抓住文本真正的内涵和文体的特点,而深层的原因则是教者囿于已有的认知范围,无力对文本进行切中要害的解读。

董一菲:我们的文化更习惯于从感性的、社会伦理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西方学者对于社会、历史、生命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当我们去解读一些外国作品时,应该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乃至于西方的人文历史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张玉惠: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师傅捧着一摞西方哲学方面的书说自己要用西洋参补补身体了。

董一菲:是,语文课讲究练内功,当我们自己都有气无力的时候,自然没办法教出体格强健的学生。

皇甫彦革:可以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堂能给人深刻记忆的语文课,几乎都体现了广袤的文化视野。记忆当中,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梁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我仍记得他给我们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情景,他所表现出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惊叹,他的阅读文化视野之广阔更让人敬服。记得他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水浒传》中节选的这篇文章的特色,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水浒传》的特色,他把很多他大学时候记的读书笔记印发给我们,看到老师那整洁、清晰的读书笔记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阅读期待;他不仅给我们讲鲁提辖,还讲率直忠诚、仗义疏财的李逵,讲醉打蒋门神武松,讲智取生辰纲的吴用等等。他机智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他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在我清浅的心灵池水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荡起了层层涟漪;他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在我纯净的心灵土壤中埋下了一颗颗美丽的种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茁壮长大。

张玉惠:皇甫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好的语文课给学生的不止是一点一滴的知识,更应该是一片汪洋大海,一片无际的蓝天,让学生如鲲鹏“以游于无穷”。

徐露:李镇西老师讲的《边城》一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先是选精《边城》中重要情节和经典文字,然后重点介绍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写作风格,最后对《边城》意蕴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李老师用“透明”一词来概括《边城》的文学意境,即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总有一种透明的美,一颗透明的心。

皇甫彦革:这样的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因为教者对文本的文化性解读,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陆晶:前不久看师傅的博客,我深有感触。那是一节充满文化精神的影评课,师生探讨的是大型灾难片《2012》,整节课教师完全站在文化的高度去引领学生,一点点走进影片的情节,去触摸人性,去拷问灵魂。从灾难片的构成要素到支撑影片的精神力量,从影片发生的背景到演绎的亲情,从叙事的技巧、角度到精致的细节安排,整节课自始至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面对文化沦陷的由衷的悲哀,面对自然灾难人性的蜕变,面对生死的抉择灵魂的挣扎。可以说整节课每一处细节都渗透了文化的因子,学生们在这节课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的文化含量,它超越了影片,让学生在人类精神家园被摧毁的背景下,感受到一种坚守,一种反思。看完这节课的教学实录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是源自于文化的厚重和肃然。有人说,教师是高尚的文化使者,是文化的播撒者,传递者。在董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这个职业的崇高。

徐露:以往总觉得文化是附着于语文课堂的,原来语文课堂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每一处设计,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语言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语文课的文化视野体现在语文课的每一个细胞中。

王可:在讲授《秋水》一课时,我尝试着把更多文化元素渗透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带领学生遨游庄子的文化海洋,感受庄子的文化魅力。我先从一桩误读“游刃有余”的公案导入,学生们从习见的理解,明白庄子的主张,了解了庄子提倡避开矛盾,活得自在潇洒的处世哲学。接着我引述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南怀瑾讲读《庄子》中的精彩评论,激发了学生了解庄子的兴趣。我又给学生介绍了几个故事——濮水垂钓宁做曳尾之龟,骷髅之语鄙视等级制度,鼓盆而歌,通达生死。这些介绍从不同方面展现庄子的魅力,验证李怀宁和南怀瑾的论述。

徐露:我认为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首诗,皆传达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教育如果能够抓住文章的文化血脉,因势利导,宕开一笔,注重对文本外延的拓展,那么语文课便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皇甫彦革: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展现无限广袤的文化视野,无限美丽的文学世界。

陆晶:昨天看到师父在博客上发表的柯灵的《巷》的一课三教的教学实录,每一篇都是教学精品,分别是立足于文学、美学、比较分析三个不同的角度,实录一开篇的导语“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墙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小巷文化。小巷积淀了儒家的温柔淳厚,道家的潇洒闲逸飘然,禅宗的空灵的大有大无。”将整节课建构于中国文化的起点上,所以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然从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小巷的内涵。实录二“柯灵的这篇文章堪称美文,你在文章里感受到了哪几种东方文化中的美?在这众多的美中,我们着重借读柯灵的《巷》来体会东方的文化中的生命之美,曲折之美和纤弱之美。”这是从美学的角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巷”的美学余韵。实录三巧妙地引入戴望舒的《雨巷》,由于两部作品存在诸多的相通点,因此教学切入点是求同存异,在比较中让学生充分体味江南小巷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柔美和纤细美。

皇甫彦革:董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哲人,一位诗人 ,一位文艺理论家,一位美学家,一位历史学家,更是一位作家。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具备一定的文化视野,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去真正感知我们文化的韵味与魅力。

陆晶:王崧舟老师曾说“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特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课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

董一菲:好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文化的传经布道者,好的语文课一定是超越时空,充满着人文关怀、洋溢着文化情趣,与灵魂对话,与精神共舞的独有的空间。追寻文化的踪迹,触摸生命的脉搏,应成为语文课独有的亮色。


附:(我的徒弟们)

张玉惠 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喜欢孟子提到的“人生三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 我也希望自己既能教育出英才,也能用坦荡的胸怀陶冶我的学生。我自信我是一个富足的人,因为我有那么多的书等着我去读,有那么多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着我去润泽,有那么多的信任和鼓励等着我去努力。过去的十一年,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希望当我有一天离开我深爱的讲台时,我可以这样自豪的说:“我无愧我的学生,我无悔我的选择。”

教学感言: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





徐露 教龄9年 从教以来先后获得牡丹江市优秀教师、牡丹江市语文学科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教学风格:让幽默成为一种教学智慧。





陆晶 1996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龄14年,教学风格是情景教学,追求唯美。

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上,被评为牡丹江市教学能手,优秀班任,曾获国家级“教改新星”提名奖。





王可 从教十一年来,勤学敬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撰写论文十余篇,其中《谈谈《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发表在语文世界上,《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发表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丛书》上。





皇甫彦革

爱好:读书、教书、各类体育运动

教学个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言:

当绚丽的阳光绽放在我的四周,当浩淼的水波翻涌在我的脚下,当巍峨的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世界变大了,我变小了。浅薄无知的我,将生命小心地系在这条船上,带着兴奋的颤抖。于是,工作不再是工作,它是生命的形式;工作也便是工作,它是我与世界的桥梁。

人要学会放弃。正如花儿放弃盛开,是为了结果;叶儿放弃鲜翠,是为了更新;小溪放弃奔流,是为了浇灌;人学会了放弃,便获得了坚强、淡泊、超越。

但有三件东西永不能言弃:一是修养,厚积方能薄发,方能有深思、巧思;二是钻研,在山重水复的尽头不放弃,在绞尽脑汁的深处不放弃,方可柳暗花明;三是信念,对每个教育对象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放弃每个学生,不要放弃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不要放弃每一个教而化之的机会。

在弃与不弃之间,经受风雨的冲刷、船只的颠簸,相信踏上岸时,人的尊严与光荣都会凝聚在那不倒的桅杆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1:30 , Processed in 0.06761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