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宏观层面改善母语教学生态环境 文/庞仁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0 15: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宏观层面改善母语教学生态环境


误尽苍生是母语,低效无效是母语。多年来,国人对母语教学的非议责难不绝于耳;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有年,但如今的母语教学现状依旧十分难堪。母语学科日益边缘化,母语教学低效无效的状况有增无减。放眼国内各级各类学校,最受轻忽的课是母语课,最难教的课是母语课,最难学的课是母语课,最无奈的课还是母语课。近段时间举国上下母语教育教研界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母语教学课堂低效无效现象的折射。母语教学低效问题,早已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在诸多社会领域显现出负面影响,演变成事关中华文明传承、事关民族繁荣发展,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了。

目前的母语教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决非学校、教师之力量所能解决的问题。本文拟跳出母语教学课堂和教室的小圈子,从社会宏观层面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同志方家切磋。

一、    母语教学衍生出的相关社会问题

(一)汉字书写水准急剧降低。

三百年前,随便一个读书人,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书法家,提笔挥毫那是读书人分内之事;三十年前,随便一个读书人都可以提笔写对联什么的;如今大学毕业的人很多,能写对联的人很少很少,能够传承书法艺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2日第8版《提高就业能力,笔头功夫不可缺》一文中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学校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发现,在要求现场书写一份工作计划时,九成大学生汉字写得歪歪扭扭。”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

书法与京剧、武术、针灸并称为中华“四大国粹”。汉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独有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南京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一家”孙晓云说:“对中国传统的书法不存在是否继承的问题,没有否定的回答,而是必须继承。书法的实用价值在当代社会已经被弱化甚至被淘汰,但书法作为文化,我们不能抛弃。相反,我们要继承,否定继承就是犯罪。”“书法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它修的不是狭义的艺术,而是文化,书法里面有着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能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这需要后天的修养,才能找到作为中国人的感觉。文化的继承必须通过从小的教育,书法的教育必须是写字和认字同步。”是啊,在中国,书法如同一个人的文化DNA,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DNA,这是一个灵魂的东西。眼下钢笔挤垮毛笔,鼠标挤垮笔杆。很难想像,当所有中国人都不写汉字,都不会写汉字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还是不是中华民族。

(二)母语使用水准低下。

吉林省某高校的小李,前不久他参加了一次由学校举办的就业招聘会。招聘会当天,一家效益不错的外地企业相中了专业对口的他,立刻在现场与其签订意向性协议。可是,当用人单位阅读由他现场书写的应聘履历表后,竟决定不再聘用他。小李事后得知,自己填写的个人简历,短短二百多字的介绍,竟然写错了十个汉字,且所有错别字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汉字,这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也让他与一份好工作失之交臂。这种例子多不胜举。

很多年轻人对于汉字的本意都不掌握,习惯于在键盘上敲字,写不好汉字。《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24日第4版《语言文字工作是建设强大国家的基石》一文中说:“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发表文章说,在他那里保存的全国博士论文,标点符号错误很多,语句不通顺之处也有。我看到的省一级行政机关写的五千字的工作总结,也能挑出几十个地方的错误。这就说明我们的母语水平在下降。”当今高考作文判卷标准中对错别字单列一项: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可以感到举国上下,母语使用水准低下的问题都是相当严重的。

(三)经典阅读者趋少,经典失传,大师难见。

自从五四白话文兴起,中国古典经典受到强烈冲击,后继乏人;自从互联网兴起,中国现代经典受到冲击,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青少年一代对于我们民族优秀经典文化所知甚少,兴趣淡薄,优秀经典文化怎能不渐渐失传呢?长此下去,势必出现民族文化荒漠化景象。如果足以让我们民族自豪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等优秀经典被遗忘废弃,那么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系又能扎在哪片土地上呢?诚如韩军先生所言: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大陆“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

(四)浅层阅读泛滥,民族美德、民族精神失传。

谚曰“三代不读书,赛似一窝猪”,说的是一个家庭读书重要;同样道理,读书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受网络技术的强烈影响和应试教育的高度挤压,如今的年轻人宁看荧屏,不看纸上文字;宁看演绎版本,不看原作;宁看简缩和通俗本,不看经典原著。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开展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文字媒体中,报纸以74.5%的阅读率居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0.0%,排第二位;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

报纸、杂志、网络小说等多为浅层次、片段性、一次性的阅读,缺乏体验深度,不能引人深入思考,难以取代书本阅读和经典阅读。国民图书阅读率走低,浅层次阅读盛行令人忧虑。不读书的民族,必然是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美德、精神基因失传的民族;浅层阅读感官刺激阅读盛行的一代人,必将导致世风浅薄道德滑坡社会问题丛生,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层面的诸多问题产生。三十年后我们民族是否粗俗浅薄精神萎缩,这是今天的孩子们读书状况决定的。

当今青年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认同感减弱,对中华文明的许多核心内容很陌生;对民族节日,民族伦理,民族文化传统冷漠,对西方节日,西方文化热衷;当今社会领域道德失范,是非、美丑、善恶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多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三聚氰胺”毒奶触目惊心;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人心浮躁,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谋长远:凡此种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很多,而母语教学弱化,致使民族传统美德缺失和断裂,经典失传,风范不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国家外国专家局2008年11月30日主办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太小,这是很危险的。”

诚然,上述问题许多已不是学校、教师、母语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不属于母语教学研究的范畴,但是这些问题的根子的确是扎在母语教学上。母语不是一般的知识性学科,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泰山北斗,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胆魄,母语教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激发砥砺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任何政治说教都无法代替的。失魂落魄的母语教学,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的失魂落魄。

二、母语教学低效无效的宏观生成原因

中国人的母语是汉语,汉字是汉语表达的基本载体,为何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写错字、用错词?固然有网络技术冲击的时代原因,但母语教学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母语教学低效,有其产生的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微观原因在学校、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宏观原因在教育管理部门、在教育教学设计、在考试评价导向。此前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多从微观原因方面进行,我认为仅从微观方面改进改良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要使母语教学优质高效,须从宏观方面研究认识其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母语教学低效的宏观原因有三:

(一)缺乏整体设计,各学段各自为政,随心所欲,内耗巨大。

各学段母语学科学习内容衔接不科学,存在教学内容杂乱、无规律的弊端。有些篇目初中课本选,高中课本选,甚至大学教材也选,比如《桃花源记》;有些内容小学要学习,到了初中高中大学还要学习,比如汉语拼音。想到大学时现代汉语课从拼音字母开始学起,总有一些别扭。当然不是说小学学过大学就不可以再研究开发,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母语学科学习序列才好。

各学段母语学科教材内容水分太大,含金量不高。母语学习要给我们的下一代打上民族的精神印记,要立足人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要立足文化永久传承打牢根基,要立足年龄、生理、心理、阅读兴趣特点科学安排教材内容。看看现行的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一半以上是外国作品的译文,用一个闭门生造的理念体系,拼凑一些学生不喜欢老师少研究的外国作品节选,让各种各样的思想野马到学生脑海里践踏一通,至多留下一片混乱,这样的母语教材真让人莫明其妙。可以说,现行母语教材的宏观设计无从谈起。

各学段考试检测指标重复混乱。学习内容无序,教材选编随意,考试检测更是随心所欲混乱不堪。随便拿一份小学、初中、高中母语毕业试卷放到一起,你可以看到大同小异,除份量大小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小学生的阅读分析题目难倒他们硕士博士父母的事情屡见报端。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母语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基本要求,预期产生什么效果,要科学设定,要统筹规划。比如汉字要认识多少,书写要达到什么水平,经典要背颂多少篇,哪些书一定要读完:母语学习的宏观指标完成之后,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基本可以打牢中华印记才行。时间有限,无预则无立,无预则无效率。

(二)宏观教育体系轻忽母语学习。

母语,民族文化之母,民族精神之母,我们当然要高看一眼。从民族繁衍意义上讲,无论如何尊重母语优待母语都不为过。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北京大学教授王登峰博士2007年7月24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访谈说:“我们强调首先要学好母语,用好母语,用母语思维,用母语交流。当前有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外语的重要,尤其是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有些中学生学英语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学中文的时间,到了大学还要学。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英语学得怎么样?还是不能听,不会说,同时汉语水平却在下降。”王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前母语教学的尴尬。许多有识之士,对此痛心不已。更有愤激之士在网上挂出《汉语写给英语的投降书》,读来让人椎心泣血!键盘挤跨毛笔,使我们后人不会写中国方块字;英语挤跨汉语,让我们后人无法用汉语思维的日子:我们的教育颜面何在?我们的民族如何发展?

我们可以把英语四、六级证书考试捧得那样轰轰烈烈,为什么不可以建立母语四、六级证书考试制度?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这一手段激发下一代母语学习的热情呢?母语教学低效之根难道不在我们的宏观教育体系轻忽我们的母语吗?

(三)考试导向严重干扰了母语的学习,应试教育破坏了下一代读书的环境。

考试设置歧视母语,导致母语学习积极性受挫。母语与数学、英语、地理、历史、政治诸学科学习的标高、难度、对孩子们人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差别很大的,用等值等重等质的分数测定衡量,犹如不同级别的运动员同台竞技、按出场场次给予奖励一样不公平。这样的高考科目设置,明显降低了母语的身价。

不知道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不是世界上最昏聩糊涂的高考制度,这制度居然直白告诉孩子们母语学习是低效亏本的,要学你就学吧。想想看,视分数为生命的学生用一百五十分钟的时间破解语文试题,全部正确可得一百五十分;用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破解数学、英语试卷,全部正确也可得一百五十分。谁都知道,语文试卷要得高分远比其他学科更加困难。如此看来,语文考试设置本身就对学生宣告着:孩子们,你们别学语文,你们学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相比,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无效劳动。这不是明摆着歧视母语吗?难道还有比母语对于我们中国孩子要重要的学科吗?这不是明摆着自轻自贱,毁坏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吗?

考试内容凌乱机械,导致母语学习无所适从。现行高考语文试卷的导向作用,对母语教学影响甚巨。要让孩子们学什么,怎样去学,语文高考试卷使得一切希望和说教都苍白无力。高考导向作用于学生,要不要学母语,要不要读书那是立竿见影的。不敢对高考语文试卷妄发议论,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在引导学生学母语,多读书方面肯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宏观设计的欠缺,宏观教育体系对母语的轻忽,高考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昏聩糊涂,致使母语的教和学处于空前低谷,真当是该清醒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高考到底是为谁设置的呢?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为了引导下一代轻视汉语专注外语吗?我们的高考难道就是要引导学生们淡忘以致抛弃我们的语言文字民族精神吗?

三、    确保母语教学高效有效的宏观对策

在母语教学效果不佳的今天,我们应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高度看待母语教学,从内心里珍爱母语,置身事内而不是冷眼旁观;多建设少破坏;多建议少指责;多添柴火少浇冷水,努力促进母语学习的有效高效。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母语教学状况决不是仅靠某个学段、小部分名师名校就能够改变的,一味指责教师或学生更是无济于事,我们必须从宏观上反思、设计、改进母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奏效。

母语教学有效无效,高效低效,不是任何专家学者官员教师个人意志所能左右的。当我们的后代长大成人时,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文化文学艺术作品繁荣;民族人文精神健康向上;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弘扬传承,那才是母语教学的有效高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教学是否有效,最终要看下一代对于母语学习的态度和效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计促使、帮助下一代重视母语,学好母语。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条块分割状态,统筹设计改进母语教学工作,避免孩子们的智力浪费,消除学段之间的内耗,从宏观决策层面改善母语生态环境,确保母语教学的有效高效。课程设置应该立足母语特点优先考虑母语的学习;课时分配要充分保证母语学习的需要;母语教学内容要遴选精华分量足够,依据孩子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统筹考虑科学设计,确保孩子们打好识字、书写、民族经典阅读背诵等基本功。

其次,发挥高考导向作用,加大母语在高考中的权重,强力激发下一代学习母语的热情。母语教学有效最紧要的途径在于激活学生,要从国家层面引导下一代珍视民族文化,热爱母语。在浓烈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利用高考导向作用当然最直接有效。考试导向要关爱母语突出母语强调母语,从考试时间、考试分数、考试内容诸方面向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母语教学倾斜。为什么不可以加大母语分数权重,为什么不可以把母语考试时间改为120分钟分值加重为300分呢?我们应该有办法使母语学科的社会价值合理彰显。

再次,改进高考科目设置,改善高考试卷制作,以符合母语特点的方式方法评价引导下一代学习母语,掌握母语工具。科举时代的母语考试尚且可以分科取士,从不同侧面考核甄选人才引导风尚。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千万学子同考一张试卷?(虽然目前全国高考试卷有十多套,但其考试内容、考试套路如出一辙无大差异,等同于一张试卷)为什么不可以让长于书写的学生考书法,以传承汉文书写的绘画形象之美;长于音韵的考诗词歌赋,以传承汉语音韵声律抑扬之美;长于论说的考策论,激励学子胸怀天下改造世界;长于抒情描写的,尽可以不拘一格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博览群书能言善辩者,尽可以其满腹经纶舌战群雄脱颖而出······为我中华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何必一张考卷缚众生,万马齐喑实可哀呢?

母语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国之力为之奋斗。其实,近年来一些省份已经在某些方面开始行动。《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5日《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好》一文中写道“广东省今秋将在全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并将书法课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继广东之后,2008年秋季,海南省中小学也全面开设“写字课”。还有好些省份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等。

这一切现象表明:物极必反;礼失则求诸于野;母语教学状况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行动了;母语教学的春天将要来到了。我坚信,我们的民族具有超顽强的生存能力,母语有发扬光大的广阔空间。我们一定有办法使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赖以延续的母语获得生机,焕发出活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思维、智力、智慧和人格精神支持的。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2009年第6期收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7:07 , Processed in 0.0818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