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旧体诗词切莫用方言押韵
家乡的一位诗友寄来一叠诗稿给我看,其中有题为《孝感动天》的一首诗:
董永孝行感动天,引来七姐下凡尘,
农夫仙女成婚配,孝感因而得县名。
看来,他是懂得写旧体诗的平仄的。但押的韵却不对,“天”、“尘”、“名”三字的读音,根本不在一个音韵上,他用的是孝感方言的读音。本地人读起来也许顺口,以为合辙押韵了,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和懂得诗韵的人读来,就莫明其妙了。在孝感、黄陂、云梦、应城的一部分地方,对yian (烟) 、yin(因) 、ying(英) 这三个韵的读音,往往分不开,在写作韵文时,就混在一起,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说yin(因) 、ying(英)二韵可算作是“近似韵”,或者称作为“通韵”、“宽韵”。写作旧体诗词以外的韵文——曲艺、戏曲、新诗、歌词、唱词等作品——勉强可用。那么,yian (烟)这一韵是绝对不能与yin(因) 、ying(英)混在一起的。去掉“烟”、“因”、“英”三字读音的代理声母y,我们来看看它的韵母吧:
yian (烟) 的韵母是ian,yin(因) 的韵母是in,ying(英) 的韵母是ing。这一看就可以看出它们不在同一个韵母上。依照现时多数人所认可的按“十三辙”划分音韵的法则,将音韵划为十三部,“烟”韵属于“山部”(山韵、天韵),也叫“言前辙”;“因”属于“根部”(根韵),也叫“人辰辙”;“英”属于“东部”(东韵、声韵),也叫“中东辙”。
翻开古人所写的格律诗词,在用韵上是十分严格的。请看《千家诗》一书中宋人戴敏写的《初夏游张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第二句的后面二字为“晴阴”,为什么不写成“阴晴”呢?因为“晴”与“阴”,不在一个韵上。“晴”属于“声韵”,韵母为ing,“阴”则属于“根韵”,韵母为 in。这首诗整体是用的“根韵”,故不能用“晴”字押韵。若以孝感方言的读音押韵,这首诗可改为“乳鸭池塘水深浅,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本地人读起来也顺口,但却不合乎旧体诗所押的韵了,是错误的。
我常读故乡的刊物《澴川词曲》,里面的确有不少好的诗词,就因为用方言的发音押韵,弄的不和谐,令人遗憾。如:
为人朴实最知音,流水高山我纵情,
德勋年高开教化,文华墨俊展新颜。
这首诗的“音yin”、“情qing”、“颜yan”,三个韵脚,根本不在一个韵上。“音”是“根韵”, “情”是“声韵”,“颜”是“天韵”。如果说,“音”和“情”可算作是近似韵或者通韵,勉强可以押韵的话,“颜”字则绝对不能与之相押韵的。
我是孝感土生土长的人,故知道孝感方言中有好多字的读音,将ian、in、ing这三个不相同的韵母混在一起,如将“棉、民、明,”都读作“民”的音,将“先、新、星”都读作“新”的音,将“前、勤、情”都读作“勤”的音等等。这是因为我们孝感一部分地方的方言发音,只有in这一个韵母,而没有ian和ing这两个韵母。
数百年来,汉字中的一部分字的读音有了变化,如平水韵韵目“一东”中所包含的字,与韵目“二冬”中包含的字,按今天的读音应归属同一韵目。可见平水韵已不能适应而今诗歌作者的的需要了。至于词韵,清初的沈谦将词韵定为平、上、去(14部)、入(5部)较平水韵为简,但仍有许多地方与今天汉字的读音不符。按普通话的发音,入声字已消失了,一部分进入了平声,一部分为仄声。我以为,还是以“十三辙”用韵方式来押韵,才符合现代语音的实际情况。
以上浅见,仅供参考。不妥处,请《教师之友网》诸位明公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