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女作家镜头中的一刀作家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0 23:3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女作家镜头中的一刀作家坊
(标题《一位女作家镜头中的一刀作家坊》为编者所加,图文均转自《作品》编辑、青年作家张鸿的博客。)
                 五一·小洲·一刀坊(2010-05-04 08:13:54)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色·影


这当然是一个孩子的语言。

坊前


坊文

一楼的阅览室,游人可以随意进来坐一坐,看看书。
三楼的音乐室,有一个可爱的女主人,她的名字是:梁祖尔。也许门前的这尊笑佛就代表了她的生活态度吧。

三楼上四楼


四楼,露天吧门前,主人迎接

来露天吧,坐一坐,喝喝茶。

看到了我的朋友(没见过面)释雪尘的书,随手翻翻也有收获。

这是小景片,但内有乾坤。

主人说:你来了,那绿果子就绽出来了。

文学的旗帜。(本来是很大的一张片子,怎么就自动缩小了呢?是新浪干的,不是我。呵呵)



这帅哥当然是主人。

中国白酒第一刀,那苏一刀是什么的第一刀呢?


在女版主的房间,挂着一幅图。



      露天吧,茶水花生随便吃,可酒就要有特许了。
这是我的小随从,端着枪很有型,但犯了一个原则的、关键性的错误。看来,我这个当过兵的妈妈没教会他怎么瞄准。


           夕阳之下,一刀的家


这篇图文的结尾展示一位老外写的信吧,他写出了来一刀文学坊的人们的心情。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23:34:19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4月7日      南方都市报)

                                一刀网作家坊             墨客寄情    诗人觅韵

        摘要: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洲村,有个“共产主义”的文化沙龙。可随来可随走,可饮酒可品茗,可读书可抚琴,可吟诗可作对。钱包,不需要,带着心来就足够。


    葫芦、竹子、斗笠、蓑衣随意地靠在墙壁上。四楼,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田园




    作家书屋,放着一刀网驻站优秀作家的作品。



    露天吧不仅仅是一处好景致,它最主要的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文化沙龙。




    找一块地方,让大家可以见面聚聚,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互相切磋。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洲村,有个“共产主义”的文化沙龙。可随来可随走,可饮酒可品茗,可读书可抚琴,可吟诗可作对。钱包,不需要,带着心来就足够。
    ■城市探秘
    从元朝开始就静静地立在珠江南岸的小洲村,曾有着“仙岛小瀛洲”的美誉。这块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缄默了数百年之后突然声名鹊起。人们纷至沓来,除了欣赏这个古村落的好景致,还有一个目的是探访客居在这里的画家———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来到这块秀美之地,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至今小洲村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画家了,它也自然而然地被冠以“画家村”的名字。
        然而,一年前画家村里面进驻了一个作家坊。据说,那里还提前实现了“共产主义”。
    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我踏上了小洲村。沿着登瀛大街走下去,在临近古码头的小巷子右转,再走十米,就能看到一个青灰色瓷砖外墙的小四层楼。门楣上面烧烙成排的竹筒上飞着七个遒劲的毛笔字:“一刀网作家坊”。两侧的木匾上有“墨客寄情古村落,诗人觅韵露天吧”的对联,黑底绿字,古朴雅致。大门敞开着,像是早就知道我要来。
    ■揭开面纱
                                          读书写字       品茶聊天
    走进作家坊,一楼左手边就见一个作家书屋,屋子四面都是书架,上面放着一刀网驻站优秀作家的作品,书屋中间有一排桌椅,伴着外面清脆的鸟叫,坐下来读读书写写字,何等惬意。
    看书看累了,上去二楼,那是个人创作室和技术工作室,工作室有乐器和乐谱。放松身体,坐下来敲敲扬琴,哪怕手艺再差,那也是自己的小桥流水。
    再上一层就到了网友接待中心。里面是两房一厅的格局,外面的房门上写着“男作家、版主空间”,里面的自然是“女作家、版主空间”,每个房间里都有沙发、床、电视、饮水机,床单被罩干净整洁。除了独立的卫生间,还有个小厨房,俨然一个小家。
                                               免费住宿 去留随意
    到了四楼,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田园。黄茅草绿蔓藤搭起的棚子下面,挂着一个木制扇面,上面写着“露天吧”。小茅屋正中是一个原木的桌子,桌子一侧立着二十几本书籍和画册,正中摆着整套的茶具。葫芦、竹子、斗笠、蓑衣随意地靠在墙壁上。再往里面走几步,右手边有一个方形小鱼塘,用篱笆围着,几尾金鱼优哉游哉地在小荷叶周围嬉戏,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里那首顽皮的《江南可采莲》。小鱼塘的对面是饮酒区,一个小酒柜把饮酒区和饮茶区分隔开。围坐在蒲扇上面边饮着美酒,边望着不远处的小河,一时兴起,没准就吟出一首好诗来。
    而露天吧并不仅仅是一处好景致,它最主要的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文化沙龙,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他喜欢的时候上来坐坐,大门从不上锁。书屋可以自由出入,露天吧的花生茶水也是免费提供的。如果有作家或者诗友要来住,提前打个招呼,住宿也是免费的,住的时间可长可短。前些时候有个作家来到这写长篇小说,一住就是一个月,费用全免。所有来的人只管消费,无需考虑买单。

   ■店家出场
                                   苏一刀,一刀网作家坊的创办者
                           “社会主义的一刀网,共产主义的露天吧”

       不见苏一刀,完全想不到这样一个书香四溢、浪漫幽静的处所是出自一个穿着笔挺军装的军人之手。一刀很早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了《水淹死了鱼》、《苏一刀诗选》、《在荒漠的深处绿着》等5部作品。
    2004年,苏一刀在广州创办了一刀中文网,网站自由包容的氛围吸引了许多热爱文学的人,至今已经拥有十余万注册会员。露天吧起初就是一刀中文网的最热的论坛板块的名字。
    网站的成功让苏一刀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作家、诗人以及所有热爱文学的网友,他开始筹划找一块地方,让大家可以见面聚聚,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互相切磋。2009年春,苏一刀和几位一刀网的版主来小洲村拜访画家谭天,小洲村的空气让一刀感觉无比惬意。第二天他就走遍小洲村寻找合适的地方来实现他长久以来的愿望,第三天就租下来开始布置他的伊甸园了。苏一刀在露天吧的留言簿上写着“社会主义的一刀网,共产主义的露天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这样的一个“共产主义”沙龙的运行费用并不少,房租和招待费用加起来一个月要支出大约七千块。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要吃掉一大罐子的花生,喝掉几箱红酒。一刀网的几个版主承担了一部分费用,大部分还是苏一刀掏腰包。除了苏一刀和几位版主外,很多热心的网友和各处的朋友也都默默地为这块净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好吃的花生是一个网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寄过来的。有时候桌子上还会冒出来不知道谁拿来的新鲜水果。露天吧墙外挂着的水墨漫画也是一个画家送的,如果在市场上买价钱也是颇高的,画上用轻逸的笔体写着“晴天也是好日子,雨天也是好日子”。

  ■记者手记
                                                夜不闭户,只消费不买单
    一刀作家坊提前实现了共产主义,这里夜不闭户,所有来的人都是只消费不买单,只要临走把卫生做好就行。我一直以为苏老师在部队中担任的是高级将领,咱们军人有力量有能力在这里提前实现共产主义,在采访过程中我一直想问问苏老师一个月到底有多少薪水,但他总是不愿意正面回答,“大学城的学生经常来做义工,搞搞卫生浇浇花,还有一位爱写诗的香港阿姨经常送来鲜花,悄悄地摆在房间里,我有个哥哥在做酒水生意,能给我很低的折扣,网友作家们在这里喝了很多酒又拿来更多的酒,最大的开支是吃饭接待的费用。”苏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正一起在小洲村的农家菜馆大口大口地吃烧鹅。我们消费,苏老师买单。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许琨 实习生 郑馨欣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集昊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2:48:20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记事

2010年12月中旬,季超赴粤公干,过羊城,访顺华兄,到越华书画院。
经顺华兄引荐,与[一刀]/张鸿等。。。有一面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40 , Processed in 0.0628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