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进入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定位与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12: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迅”进入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定位与方式[z]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鲜艳的旗帜;鲁迅,是我们母语教育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之河。有人说,没有鲁迅的教材,是没有分量的教材,鲁迅缺席的教材,是没有灵魂的教材,此话并不为过。当下,各家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或多或少地都选了一些关于鲁迅的作品,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仅就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谈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有3篇关于鲁迅的课文。第一篇是二年级下册的《爱护书籍》,第二篇是五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篇是五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百草园》。另外,在五年级上册“语文七色光三”里还有一篇知识短文《“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这些文章构成了小学生“初识鲁迅”的一个基本框架,通过学习,孩子们会逐步认识到,走下神坛的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先说“鲁迅”在教材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鲁迅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文本选择不当,过深过长,超越孩子年龄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企图一步到位,让儿童全面读懂鲁迅。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脱离鲁迅文本大讲而特讲鲁迅的“伟大精神”,或抓住鲁迅作品的片言只语任意发挥,谈其“微言大义”。在学生心目中,鲁迅是一个嘴上留着胡须,眼里放着冷光,直竖头发,板着面孔,手里夹着香烟,“横眉冷对千夫指”脸谱化的斗士。除了伟大,还是伟大。

小学语文鲁迅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看选择的文本是否适合儿童学习,跳出原来的思维藩篱,立足鲁迅本位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认识鲁迅。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是回到儿童中间的鲁迅,他不是反封建的猛士,不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是一个天真、活泼、好玩的孩子,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老顽童”,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把真实、鲜活、丰富的鲁迅还给孩子,这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

请看“美女蛇”的故事: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再看“雪地捕鸟”的故事: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些朴实凝练、平淡风趣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小鲁迅梦幻般的童年岁月,童真童趣星星般撒落在字里行间,可掬可捧。这些故事反映了孩子心底里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如果忘掉了儿童教鲁迅,使鲁迅高不可测,令人生畏,就会使儿童终身远离鲁迅。只有儿童能够接受的鲁迅,才是有生命的鲁迅。从这一点上看,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真正把鲁迅还给了儿童。

再说“鲁迅”在教材呈现的方式。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重点不在于读懂鲁迅,而在于让孩子亲近鲁迅,喜欢鲁迅。那么,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怎样给孩子一个鲜活可爱的鲁迅呢?

一是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不同的年级编排一些适当的“鲁迅”,让孩子一步一步接触鲁迅,让鲁迅陪伴孩子一步一步成长。如在主题单元里,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鲁迅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五年级上学期学生感受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前者为第一印象,后者为第二印象,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认识鲁迅,要有个过程,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前认识”,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认识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隔阂。二是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和纪念鲁迅的文章三位一体同时进入教材,使孩子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认识鲁迅。“鲁迅”以“故事”的方式进入教材的课文是《爱护书籍》,全文225个字,分4个自然段,以“分——总”的形式记叙鲁迅小时候把书看作比什么都宝贵的故事。“鲁迅”以“纪念”的方式进入教材的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以亲人的视角,以亲身的经历,写出了一个可感、可亲、可敬的鲁迅。“鲁迅”以“作品”的方式进入教材的课文是《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的精神乐园,野草、野花、野虫、野果的新奇,“雪地捕鸟”的浪漫,让小小的鲁迅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三是进行适当的节选,即把文章中的某些段落从全文里剥离出来,既有某种独立意义,又保持原汁原味,以“简本”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百草园》。这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是要读一辈子的,学生先读他们可以接受的简本,得到第一印象,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为以后接触繁本全文获得深入理解,打下基础。四是阅读课文与选读课文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平台。《百草园》是选读课文。选读课文是单元教学的补充阅读材料,可用于文字欣赏,可用于指导学生略读,也可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将《百草园》作为选读课文来处理,与阅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配合,再合适不过了。五是在“知识窗”里用短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鲁迅,其目的有三:1.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2.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3.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探索欲望。

总之,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本着“爱其文,亲其人”的鲁迅启蒙教育宗旨,在反思鲁迅教学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鲁迅走进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能终身熏陶鲁迅文化,为弘扬民族精神奠定基础,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称道。
2#
发表于 2011-1-25 11:46:23 | 只看该作者
仿鲁迅纪念鲁迅君

      
姚文嚼字  
    
    
    一   
    
    中华人民盛世九月一日,就是教育部决定将鲁迅多篇文章踢出中学课本的那一天,我独自一人在中学校门口徘徊,遇见陈君,前来问我道,“老姚可曾为鲁迅先生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老姚你还是写一点罢,阁下取名“姚文嚼字”,莫非就是真的要钻进象牙塔里咬文嚼字了吗;鲁迅先生生前就很希望后生晚辈能继续以杂文为投枪匕首与恶势力战斗的。”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写的文章,大约是因为往往尖酸刻薄之故吧,主流媒体一向是比较刁难因而常遭封杀的。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居然能够预言我当下处境的,就是先生。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早逝的先知毫不相干,但在苟活者的我,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真能够相信他们将鲁迅当做“民族魂”之类的忽悠,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成千上万国人的呐喊声,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关于“鲁迅精神过时了”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苟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先哲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假借民意污蔑“民族魂”过时,敢于抡起板斧向文化先贤的头上砍去。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一片瓦釜雷鸣的虚假繁荣。在这片瓦釜雷鸣的虚假繁荣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1881年先生去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阿Q的子孙们早已很“不高兴”地撅起了他们的屁股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中学课本若干个被删除的作者之中,鲁迅先生是我的偶像。偶像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他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他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偶像,是为了唤醒中国民众而战斗到最后一口气的中国的真正文化与思想先驱。他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面对语文课本上眼花缭乱的众多作者,其中的一个就是他;但是我还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快到期末了,我们的语文老师才指着书本上一位精瘦老人头像告诉我们,说:这就是鲁迅。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强权所屈,反抗黑暗统治的最伟大的战士,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他却常常冷笑着,态度很随和。待到老师将鲁迅文章全部讲完之后,我才对他有了些许了解,于是课下阅读他的作品也就多起来。每看到先生解剖的民族劣根性仿佛其中就有我的影子时,我就会会心地微笑着。直到教育部决定将鲁迅多篇文章踢出中学课本,我才见国人虑及中国的前途,许多同学黯然至于泣下。此后,先生的力作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仿佛与民族魂永别了。  
    
    四
    
      我在二十五日早晨,才知道教育部踢出鲁迅作品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他们居然一下就删掉好几篇!不仅如此,据说还竟然将金庸、余秋雨之类的东东拿来补缺,这不禁使我有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深深感叹。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阴险下作到这地步。况且一向受世人推崇的先生的伟大作品,更何至于无端在青少年的课程中遭遇暗算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删改之后的新课本。还有几个,是其他的不和谐作者。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阴谋,简直是无赖,因为删除之后他们还故意放风说是应了广大中学生强烈要求才不得已这样做的。但教育部就有令,说他的作品“太恶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其实是和谐社会的大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全见;但听说,各个版本都在以各种借口删除着先生的文章。或删除《阿Q正传》,或删除《纪念刘和珍君》,或删除《药》,或删除《论“费额泼赖”应该缓行》,或删除《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辛辣地讽刺了中国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的《阿Q正传》确是被删掉了,这是真的,有“课改”之后的新教材为证;无情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战斗的《纪念刘和珍君》也被删掉了,这也是真的,也有“课改”之后的新教材为证。只有一样深刻而犀利的其他篇章,还勉强躺在课本的角落里等候继续宰割。
    
    
    
    当多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遭遇中国那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学者文人暗算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所谓改革开放的伟绩,加入WTO后与世界接轨的承诺,不幸全被这几个小动作给抹杀了。但是中外的御用和左愤们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污痕……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相比当年秦始皇文化大毁灭来说,有限的几篇文章,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左愤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人类精神食粮的一小部分。人类文明艰难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删除教材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借了关爱下一代的名义。然而既然有了开头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波及影视、纸媒、网络的前景,纵使时光流驶,红歌渐浓,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和谐的旧影。陶潜说过,“鲁迷或余悲,左愤亦已歌,阉割何所道,历史自评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果断,一是帮闲们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草民们遭遇文化阉割之后竟能如是之情绪稳定。我目睹中国官僚们的办事,是始于数十年前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草民们一片叫骂声中互相鼓励,虽殒声名狼藉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御用的勇毅,虽遭围剿唾骂,压抑至数十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文化大阉割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阴冷的暮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大刀阔斧地进行文化清剿。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鲁迅先生!
  
(来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80557.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32 , Processed in 0.0675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