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文分段中的宇宙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3 11:3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分段中的宇宙观
作者: 唐晓敏

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的一个过程,或者说学生的一个学习任务,是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为什么要给一篇文章分段?显然,我们认为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其背后的观念是,文章是一个“整体”,整体是复杂的,也是难于理解的。但“整体”虽然复杂,却是由部分组织而成的,这一个一个的部分,比起整体,是相对简单的。因此,为了理解整体,就需要将它“拆解”开来,而这拆解的第一部,就是“分段”。
这种观念,实际上是中国语文教育西化的结果。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做为一个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对自然及社会的基本理念。手工业产品是制作的,而产品的制作往往是先制出零件,再把各种零件组装起来。由此,要了解、认识一种产品,也就需要把这一产品拆解开来,分成一个一个零件。有人研究说,西方人有一个对宇宙的基本理解,这就是“宇宙是一部机器”,这是有道理的,西方不仅把宇看成机器,把文章也看作“机器”(拉美特利甚至讲“人是机器”)因此,文章、文学作品都是可以、也应该拆解即“分析”的东西。唯有对之拆解、分析,才能“掌握”。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的是感悟,是通过反复的吟诵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将文章记忆在心中,乃至化为自己的血肉、灵魂,同时这些熟记在心中的文章也成为自己感受生活的一是“视点”,成为自己语言表达的真正的工具,即是说,心中有了几十篇,几百篇文章,写作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这些文章中的语言、结构、手法等拿过来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说,学习的内容是整体的诗歌,而不是诗歌的某个部分,这对诗歌写作才有意义。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是不是不讲“分段”呢,不是,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分段,有人甚至提出:学习文章,“一曰分段落。盖不先将段落分清,何由寻古人线索而得其精神?……凡读古人之文,每篇必求其主意而标志之,寻其伦次而分画之。”表面上看,这与西化的,也是我们当前的重视“分段”没有什么不同。
但实际上是很不同的。清人方东树讲:“文法以断为贵。”“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从这里就能感到有差异了:古人认为,文章之“断”是文章之“接”的技巧。从文章的表层看是“断”,但好的文章于的“断”处,其内在的“意”是接。
刘熙载《艺概》言:文章“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注坡蓦涧,全杖缰辔在手,明断正取暗续。”明断正取暗续,意思是,了解文章之“断”,是为了把握文章之“暗续”。
吕思勉说得更明白,他讲:“凡读古文,须分清段落,看其起结转接之处,文之力量,皆在此中。” 这是说,文章的“断处”是最有讲究的,“分清段落”,要在从中体会出“此中”的“文之力量”。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分”与“寻”的文章阅读方式,与现在的“分段”是不同的。打个比方,可以这样看,研究人体结构,都需要对“关节”有认识,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将关节所连接的两部分分开,如研究膝关节,是将膝关节上下的大腿、小腿分开(分段),然后指出大腿和小腿各自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段意)。另一种是重在研究关节本身的功能,指出它在连接大腿与小腿乃至维持全身整体性的意义、作用。第一种是西化的,也是我们目前语文教育中的分段。第二种是中国传统的。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也有自己的哲学。这就是“有机主义”的宇宙观。西方无意识中将宇宙感受为一个“机器”,我们的古人却是将自然感受为生命体。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文章当然也是有生命的。古人讲文章时,常常用“血肉”、“骨”、以至“文脉”,这即是有机主义哲学观的无意识的表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0:43 , Processed in 0.0698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