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陶艺状态
作者:左正尧
现代陶艺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的兴起而产生的。其特征包括:以陶土和瓷土为材料,但绝不囿于传统陶艺的古老创作规范,在造型、用釉、烧成、展示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不追求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贯注自由的主体精神;彻底抛弃传统陶瓷产品必须“实用”的观念。总之,“现代陶艺”并非泛指现当代所有陶瓷艺术,而是一种在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以陶瓷材料为媒材进行实验性探索的艺术样式。
尽管中国一直有着“陶瓷之国”的美誉,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现代陶艺的影响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大量涌入,中国的现代艺术才逐渐萌芽和活跃起来。国外艺术书刊相继引进,国内各种美术刊物陆续创刊,艺术界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的现代陶艺作品也被介绍到国内,现代陶艺观念终于在时代的潜流中悄悄引入了中国。
和装置、影像、行为等西方现代艺术一样,现代陶艺观念的引入,与旧有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冲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现代陶艺在中国发展更为艰难。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悠久,传统审意识根深蒂固,早己形成了固有的观赏模式和惰性,现代陶艺观念与传统陶瓷规范的冲突也就更为激烈。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的观念决定了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受到了“制器”的局限,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匠,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而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延伸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更广阔的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自由驰骋。在制作现代陶艺作品时,陶艺家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涉足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因此,现代陶艺要发展,首先要脱离“制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才能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陶艺的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中国艺术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困惑与探索并存、守旧与创新交织的年代。1985年以后,全国共近百个青年美术群体,构成了“85美术运动”。1986年8月,《中国美术报》与珠海画院联合在珠海召开了“85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以及交流会,共收集了1000多件幻灯作品。在这次展览会上,与会者提出了举办全国性现代艺术展的动议。展览后有相当多的论文著作问世,其中50万字,近300幅图的《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一书,对世界这两年的美术界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描述。正是在’85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1985年8月,华裔美籍陶艺家李宗茂第一次访问大陆。在大陆,李宗茂举行了一系列的讲座,对美国、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作了全面的介绍,引起了陶艺界的广泛关注。当时的高校中不少听了他的讲座的老师和学生后来都成了中国现代陶艺的主干力量。
从“现代陶艺”观念在中国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有一股强大的传统势力与之对抗着。这股势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院校中一部分德高望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老前辈,他们将自己几十年创作和研究中形成的审美观念视为艺术创造的标准,强调“点、线、面、体”,把发掘民间美术、原始美术并将其符号化作为创新的全部内容,把现代陶艺视为对传统陶瓷的创新而纳入陶瓷艺术设计的范畴。这在客观上对现代陶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二是来自陶瓷生产第一线、身怀绝技的艺人,他们诙谐地把在制作过程中拉不圆的坯、拧成麻花状的坯和残坯破坯一概称为“陶艺”。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对现代陶艺的观念隔膜,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现代陶艺的先行者们在尝试现代表述语言的过程中单纯注重观念、忽视工艺技术,对形式语言认识片面贫乏,从而给众人造成了如此可笑的印象。
最遗憾的是,就当时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而言,陶土材料并没有引起先锋艺术家的注意,而这对现代陶艺的发展是尤其重要的。在二战以后的美国和意大利等国,艺术家们充分利用陶土资源,在技术革新基础上展开了陶艺运动,这不仅仅推动了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是后现代主义呈现出真正的多元性。一批先锋艺术家加盟到现代陶艺创作中,他们将许多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与当代社会学方法相结合,在揭示政治、战争、宗教、种族政策、环境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陶材都发挥了极大作用。反观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量敏锐的先锋艺术家更多关注油画、中国画、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陶土作为一种媒材的价值往往被忽视。这一遗憾直到1996年左右才得以弥补,长达十年的断层,造成了中国现代陶艺长期游离于主流艺术之外的状况。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环境造成了活跃的艺术氛围,艺术家开始了有成效的艺术实践,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迹,加上一系列的主题明确的展览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推波助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95年8月,景德镇陶瓷学院举办了“景德镇高岭国际陶艺研讨会”;1996年9月,江西陶瓷研究所和日本陶光会联合主办了“中日陶艺展”;1997年开始,广东美术馆陆续举办了“感受泥性”、“超越泥性”、“演绎泥性”、“单纯空间”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现代陶艺大展;1997年,文化部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当代陶艺展出国巡回展预展”;1998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1998年5月,宜兴市陶艺协会主办“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百年世纪陶艺收藏工程,北京乐陶苑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了“99北京迎千禧陶艺邀请展”,佛山南风古灶主办了“南风古灶千年烧”;2000年,佛山市政府主办了“佛山国际陶艺研讨会”,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办了“瓷的精神——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暨国际陶艺家作品交流会”;2001年,中国陶瓷协会主办了“八千年齐鲁古陶之旅——中国淄博21世纪国际陶艺发展论坛”,江西省陶艺专业委员会主办了“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北京乐陶苑主办了“富乐国际陶艺创作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了“全国陶瓷艺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一瑞士阿琳娜陶瓷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今日中国陶艺展”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在短短的几年里,密集的展览和活动是中外陶艺家有了交流的平台,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在90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之际期间终于形成了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实验精神和文化深度的中、青年陶艺家组成的创作力量,并且在这支创作力量的带动下出现了全国性的陶艺创作热潮。应该说,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综合场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的成熟和完善。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客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状况,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除去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展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状态,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次展览,邀请22位艺术家参展,展览章节包括:中国现代陶艺的雏形,新型陶艺的创作与实践,以陶为轴的复合陈述,具有材料试验的表达和来自陶艺产区的新语言形态。展览以作品陈列为主并配以部分文献资料,以求客观展现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整体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