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 作 教 学 需 要 新 思 维
——读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黄 行 福
目前的中学写作教学,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不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其他关心和支持语文教学的人士,他们都在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理论上的一大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作文教学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另一方面,那么多的教学成果,却没能彻底解决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实验,在推广过程中,并没像创立者所宣传的那样,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笔者长期工作在偏僻的农村,在作文教学上,虽然殚精竭虑,千方百计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可实际的效果,却常常并不那么让人满意。思索再三,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观念落后。可以说,我所接受的写作教学的观念,基本上还是当年大学求学时代的东西。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写作课上所学的,还是文章学的那一套知识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叙述和抒情、描写和对话、修改。我们知道,那个知识体系,基本上是文章学的,是从已经成篇的文章中所概括出来的知识。用这个知识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写作教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观念的落后,导致了作文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再从今天整个写作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效果也不那么令人满意,所受到的指责也是比较多的。其实,人们对语文效果不理想的指责,更多的就是来自写作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往往把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底,定位于写作能力的强弱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强,则被认为语文水平就高;相反,则被看作语文水平不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作文是一个人综合水平的直接体现。综合素质不高,要写好作文,一般是不太可能的。
看来,写作教学需要有新的突破,需要有新的思维来关照。
马正平先生主编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给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洪清泉。
这是一本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教材,是马先生主编的大学写作教材中的一本。
在序言中,他告诉我们:能力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金字塔顶,而能力又总是和创新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很自然地,他就把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于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能力,在马先生看来,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能力教育,其根本原理就是“动力学”,广义的能力教育论就是“动力学”教育观和教学论。并且,更进一步,他认为这种广义的教育观和教学论,还可以叫做生成性、生长性、自然性、主动性、自由性、人性化的教育观和教学论。换句话说,“在‘动力学’ 教育观和教学论里,学生的行为能力、知识智能是生成的、生长的,是自动地、主动地生成和生长的,是自由的、自然地生成、生长的,是非构思的生成、生长的。”所以,在他的写作思想中,写作动力的形成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写作动力的培养,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写”的表面的、看得见的行为的培养上,放在写作技能、技巧上,放在文章的成品上。我们总是把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的方式、方法上。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们做任何事情,包括写作在内,只要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总是有一个动力预先存在,没有那个动力,其行为就是被动的,就是受支配的,也就是没有完全自主的。写文章就是这样。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人只有产生了非写不可的欲望之后,才会有写作这样的行为发生,才会有与写作有关的一系列的操作过程。
可是,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不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写作动力基础上的行为,更多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压力下的行为。这外力,这压力,就是考试,就是分数。学生在为考试,为分数的外力、压力之下的写作行为,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动力,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所以,学生的作文,三言两语者有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者亦有之,龙飞凤舞者也有之。因为他们根本就是被逼无奈的。如果是经常动动笔,写写文章的人,这样的体验是肯定有过的:有时,坐在电脑或者写字台前,可能一两个小时也写不出一两百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动力不足,没有写作的非写不可的直接推动力,仅仅是强迫自己写东西。
另一个方面,人在有了实施某种行为的足够的动力之后,往往就会非常自觉地去克服所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而且还会不知疲倦。
写作负担重,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写作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写作者付出巨大的劳动。而在目前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写作,尤其是在缺乏足够写作动力情况下的写作,学生就会产生写作负担重的感觉。这就导致他们在时间不够用的感觉下,匆匆忙忙,草草成篇。相反,如果学生是在有足够写作动力的,自己感到非写不可的情况下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但不是负担,反而还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在马先生的眼里,写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写作的兴趣,成功感、意志力、事业心。这是写作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的。
马先生的写作教学新思维,还有一个教学的重点,那就是写作思维的操作性。
在我们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其实,我们也并没有完全忽视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而且有的写作教学流派,还把思维的培养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如“三级训练体系”和“语言—思维”训练体系,都是典型的将思维作为写作训练的流派。他们也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作文教学的主要着力点。但是,以往的那些探索,那些思考,有一个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们更多的是注重表面的思维操作,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思维模型的训练。而马先生的新思维,给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特别注重内在思维模型的训练,即告诉写作者“所以然”,训练其“所以然”的能力。
马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正是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所最缺乏的,也是最重要的。数、理、化的教学,都可以给学生一步一步的具体步骤。学生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训练,就基本可以达到目的;而写作,在以往就基本上是在暗中摸索,只能教给学生一些表面的,作用不大的东西。我们也常常把写作的过程,看成是一个“暗箱操作”的过程,看成是写作者自己慢慢探索的过程。一些写作天赋较高的,在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之后,就能够摸索到一点门径;而对于那些写作天赋不那么高的人而言,则可能是徒费心血,劳而无功。语文教师,也常常急在心里,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帮不上学生多少忙。以至有人认为,写作教学,真正管用的东西无法教;能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不那么管用的东西。而在有了操作性强的思维模型之后,写作教学就基本上可以摆脱那种盲人摸象式的摸索,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山路十八弯”,在“天堑变通途”之后,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让学生少走多少冤枉路!
此外,马先生还在书中,向我们一一分析、点评了中国当代在中学写作教学上比较有影响的近20种写作流派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点。这些分析与点评,也基本上贯穿了马先生的“动力——操作”写作理论,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一本面向一线教师或即将走向教学一线的大学生写的写作教学论著,仅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那可能不会被一线教师所认可。更为重要的,还必须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自己的见解、做法。
马先生的这本著作,就直接为我们介绍了他自己创立的“DCC”作文教学的新体系和“非构思”作文教学体系两种给一线教师深刻启发的教学体系。所谓“DCC”指的就是动力性、操作性和成功感;所谓的“非构思”,指的是一种没有构思过程的写作训练。在作者看来,以往的写作都把写作的过程,看成一个包括构思在内的过程。而在马先生的眼里,写作是不包括构思这一环节的,是一个生成的,生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并不是在行文之前,就已经把整个文章的所有方面都一一构思好了,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和理念的过程。书中,马先生对这两种体系的操作过程,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这些,都把他的“动力—操作”的写作理论,以更具操作性的方式介绍得更加具体,让读者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把中学写作教学置于当代信息社会这个广阔的背景之下,使写作这种人类古老的行为,地位更加突出,让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有人说,一本好书,总是给人心明眼亮之感。马先生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就是让人心明眼亮的著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