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8 11:5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初中作文教材的实验与建构”简介

2006年5月10日,“初中作文教材实验与建构”课题被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立项为“十一五”规划课题。这个课题在时间上几乎涵盖了整个“十一五”,计划通过两轮实验,汲取各地实验教师和作文研究者的经验和智慧,至少用4年时间,建构比较系统科学的作文教材体系,推出正式的作文教材,并逐步促成作文教师的专业化和学者化,为作文教学收到实效做出示范。

1、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写作是一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研究由来已久。遗憾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至今还没有一种独立的作文教材。这样,在作文教学上,前人积累的宝贵的财富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更谈不上发展,一批批学生不得不在写作知识(包括理念)缺失的情况下进行作文探索:没有知识储备可用,没有前人的经验去借鉴,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向作文冲刺,其效果自不会乐观。

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讲授的少得可怜的作文知识,存在严重的重形式轻内容、重实践轻理论、重工具(考试工具)轻人文的偏向,对一些极其重要的写作理念,如为什么作文、作文写什么、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只能为作文而作文,最终发展成为抄袭模仿、假大空泛滥,使作文本应承载的人文内涵丧失净尽,最终连起码的“工具性”也被抛弃了,而只成为一块升学的“敲门砖”……

从教学实践看,作文教学看似安排在课堂上,但仅仅是老师在写作前提示一下,批阅后讲评一下,或者结合阅读中涉及的写作知识作一些解释,学生写作仍属“自学”,其实质是有组织的盲目教学,有目的的无计划训练。

学生对写作知识知之甚少,加上人们对一些传统说法(如“多读多写文自工”、“作文无秘诀”之类)的片面理解,使老师学生过分看重“多写”,这样,“讲”与“练”严重失衡。在此,不是说“多写”不重要,而是说“多写”必须有一定的前提:它是“学”后的“习”,而不是头脑空空无任何知识储备的盲干。

一方面守着几千年的写作经验积累不闻不问,一方面又无内容可学,这本身就在告诉我们:构建作文教材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2、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

课题总目标:总结前人作文规律和研究成果,构建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作文教材体系。

具体来说,通过作文教材的实验与研究,引导作文教学研究回归到写作的根源上,去研究作文理念的更新,研究作文产生的规律,研究所以运用作文这一工具的目的,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生活根基、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冲动……

通过写作理念的学习,让学生“入门”,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苦事”,而是行使自己权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是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改造社会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引导学生确立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主人翁意识,改变学生作文无内容可写、千人一面、假大空泛滥的现状,增强学生写作的自觉性,使学生作文真正能反映出“真我”、“真生活”。

通过写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入格”。我们讲解写作知识的目的,除了要告诉学生一些结构、技巧之类的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摈弃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让学生把学习作文的重点转移到使文章内容充实、生动、富有活力这些主要任务上来。

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养成通过作文参与生活的习惯,使作文这一工具伴随他终生。

3、课题实施步骤设计

该课题实施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以《初中作文教程》(初稿)进行实验,各实验学校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和实验教师本人占有的资料对《教程》内容作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反馈。

这一过程用一年半时间。

第二步:从第一阶段实验中遴选优秀教师或教研人员进入教材编写队伍,结合教学实际和前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充实内容,完善体系,对教材作进一步的编写修订,推出试用教材。

这一过程不超过半年。

第三步:利用试用教材扩大实验学校范围进入下一轮实验,在研讨、反馈、交流的基础上推出更加完善的作文教材。

这一过程实验期一年半,完善教材时间半年。

至此,建构作文教材的实验结题,该实验进入另一个崭新阶段:推广运用阶段。

4、课题主要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论文成果

第二阶段:论著成果,推出试用教材

第三阶段:论文、论著成果,推出新试用教材

最终研究成果:《初中作文教程》



联系方法:E-mail:hwz3512405@126.com

联系电话:131912116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15 , Processed in 0.0659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