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上网以娱乐为主
--------------------------------------------------------------------------------
来自 光明日报
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参与生活……作为网络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学子们正越来越多地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网络文化生态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放眼天下、关注社会,将网络新技术运用到成长成才过程中,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自律能力,在网络时代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积极承担起引领网络文化方向的使命和责任,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为师生提供更多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引导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选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代表性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参与等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274份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结合个别随机访谈和组织座谈,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勾勒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整体状况,并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网络使用情况
1.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日上网时间在四小时以内
调查显示,日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76.8%。其中,上网时间在1-2小时与2-4小时的大学生,比例都在30%左右。
2.大学生上网方式以电脑为主,手机上网也较为普遍
受访的大学生中,94.5%的同学表示日常主要使用电脑上网。有60.2%的同学表示有时也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加便捷、广泛地使用网络资源。
3.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类型
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站类型是:搜索引擎、网络社区、视频网站、门户网,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0.7%、64.5%、60.9%、55.6%。在众多网站中,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十个网站分别是:新浪、百度、人人网、谷歌、优酷网、土豆网、中国知网、天涯网、淘宝网、赶集网。
4.大学生上网目的以娱乐为主,兼顾交流和学习
在关于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28.1%的大学生表示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学习、网上聊天交友,所占比例分别为26.2%、22.1%。可见,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
应用行为特征
对于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本次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参与、网络媒体。
1.网络学习
对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本次调查主要从学习方式、网络对学习的影响、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1)网络学习方式以搜集信息资料为主
数据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最主要方式为: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7.0%、33.9%。选择利用网络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的比例仅为11.6%。可见,大学生偏重利用网络获取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而容易忽略通过网络进行师生间互动交流。
(2)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
调查中,5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影响较大或非常大,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仅3.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没有影响。
(3)网络学习存在问题
在海量信息中“迷航”。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但是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信息组织的无序性、随机性,使得人们在进行网络信息搜寻时,很容易陷入无从选择或迷失自我的境况,并因此而花费大量时间。此次调查中,有42.4%的同学表示“网络上有效的学习资料太少,甄别起来很花时间”。
资料深度不够,缺乏互动。46.9%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上有深度的专业性资料较少,且缺乏互动”。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尚停留在浅层次上的查找资料,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知识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57.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太分散,整合不够”。许多大学生表示,从网上获得的知识多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难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可见,一方面需要提高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改善网络学习资料少、专业性不够、过于分散的现状。
2.网络娱乐
在众多的网络休闲娱乐活动中,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游戏最有可能成瘾;20.5%大学生则认为“聊天、交友”是最有可能让人成瘾的网络娱乐;“浏览网络社区”、“浏览新闻”也占了一定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网络娱乐成瘾原因的多元化。
3.网络参与
(1)大学生网络参与率偏低
大学生网络参与情况的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只是浏览网页,不会参与讨论”,所占比例最高;“我不会与别人讨论,一般只在个人博客中表达”的比例为11.9%。
在参与网络互动的大学生中,24.7%的调查对象表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19.5%的调查对象表示“只和熟人在网上讨论”;而作为“意见领袖,组织和发起讨论”的调查对象仅占2.3%。
可见,多数大学生没有主动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2)网络信息发布类型
调查发现,在大学生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类型中,“发表博客”所占比例最高,为41.1%;其后依次是“发布自己拍摄的照片”、“论坛跟帖讨论”、“阅读网络新闻后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所占比例分别为40.2%、34.4%、30.5%。
经过调查我们感到,大学生发布信息比较随意,内容多围绕个人生活。具有独特思想和深刻见解,或技术含量、原创程度较高的信息偏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4.网络媒体
(1)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
在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时事政治类排第一位,占23.6%。其后依次是热点文化事件和娱乐事件,分别为21.5%、19.9%。对财经类事件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为7.1%。
(2)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态度
对网络爆料引发的热点事件,50.8%的大学生的态度是“冷眼旁观,先辨真伪”;16.4%的大学生选择“不相信,现在炒作太多”;选择“会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解决”的大学生比例为14.5%。
网络素养评价
网络素养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为自身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此次调查着重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了考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网络自律能力、网络道德。
1.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辨识能力 在如何看待互联网信息真实度的调查中,46.5%的大学生认为“鱼龙混杂,各占一半”;19.2%的大学生认为“要看具体刊登的媒介”;15.6%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可信”;18.1%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不可信”。可见,大学生对互联网能够保持适度的信任。
在关于互联网信息问题的调查中,有3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难辨真伪”,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低俗信息多,网络环境差”、“信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所占比例分别为25.1%、23.7%。可见,在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大学生对其中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能够保持一定的判断力。
2.网络运用能力
在网络运用能力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通过网络实现自我发展的意识。与此同时,上网目的不明确、网络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1)利用网络自我发展意识强
大学生能否利用网络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学习,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络运用能力。在对大学生“有没有想过提高自己的网络运用能力”的调查中,43%的大学生表示“会有目的地学习某个新软件”,所占比例最高;25.5%的大学生表示“一直有这个习惯”;6.5%的大学生表示“只要出来新的技术、软件、网站等,我都会主动去使用”。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运用能力,以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2)上网目的不明确
针对“上网之前,有没有想过自己上网要做什么”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思考”或“经常会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同时,也有49.2%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思考”或“偶尔才思考”。这说明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上网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特别的目的性。
(3)网络互动水平低
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仅有23.3%的大学生表示会“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有53.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参与网络讨论。这说明大学生网络互动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交流与分享意识,这样不利于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有待提高
从对自己在网上花费时间、精力的态度来看,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很有效率,对自己有帮助”。约一半的学生表示“后悔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或“偶尔会懊悔”。可见,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但在对时间的利用与管理方面还有待改善。
4.大学生较为重视网络道德
在对“您觉得对网络道德进行规范有必要吗”的调查中,66.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大学生仅6.4%。可见,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规范网络道德的必要性。
而在“如何对待网络论坛上出现的恶意、不健康信息”的调查中,6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予理睬”;16.1%的大学生选择“建议版主及时删除”;9.9%的大学生表示会“跟帖批驳”;3.2%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举报”。可见,虽然大学生有一定的网络防范意识、安全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但其自觉、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策建议
面对互联网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营造健康积极的高校网络文化。
1.要充分发挥网络对学习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关于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46.9%的大学生表示“缺乏互动”。可见,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希望与他人进行实时、有效地学习交流,而且期望能进行群体性的探讨学习。由于不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群体性协作学习,学习交流的主动性不高,缺乏有效交流、沟通,因此得到的学习反馈、评价、激励等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也使得网络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零散、片面、难成系统,不利于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增强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搭建网络教学交互平台
通过搭建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及时、便捷、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环境和支持。各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各种专题网站、主题论坛以及在线学习小组等方式,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畅所欲言,真正发挥网络互动功能,以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与网络媒介之间的互动。
(2)发挥教师的网络教学作用
尽管大部分网络学习平台都提供了交流互动工具,但由于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指导,导致网络交流工具利用率低,因而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网络互动率低的现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教师对网络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调控和管理等活动,通过增强教师对网络学习的参与度,通过教师充分在线及时交流和错时互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激发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热情。
(3)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许多大学生仅把网络当作获取信息的工具,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交流和分享意识,限制了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大学生们应转变态度,努力掌握网上沟通技巧,通过交流协作,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并维持和谐的网络互动关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互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高网络学习的参与度。
2.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力
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很容易迷失其中。所以,有必要锻炼其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动画和网页、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术层面的技能培训;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发布信息等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三是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的培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抵抗信息干扰的能力,为有效开展网上学习创造条件。
3.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学习网站
当前大学生网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网络上有效的学习资源少,需花费较多时间甄别;网络学习资源太分散,整合不够;有深度的专业性网络学习资料较少。相较之下,国外一些知名大学注重实施课程开放计划,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当下亟需整合各类网络学习资源,适应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学习网站,丰富和推广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以改善网络学习资料少、专业性不够、过于分散的现状。对于专题化学习网站既要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库,还应建设学习导航系统和反馈系统,以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条理化,便于知识搜集、筛选和互动。
4.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和应用能力
大学生普遍能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但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参差不齐。此次调查也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很有效率的。这充分说明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学习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处于一种自由、放任和散漫状态,缺乏对时间的计划,这也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建议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要具体化、明晰化。通过增强自律意识,提高网络时间的管理能力,提高网络的运用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