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磨一堂精致的语文课
上海市中华路第三小学 赵培华
一件绝世兵器的产生需要经过不断打磨,同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亦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像我达样的青年教师,在课的打磨上更需多下功夫。经过不断打磨,一堂语文课才能化粗糙为精致、化粗浅为深厚、化平淡为精彩。《歌声》这一课的不断打磨正给了我不少启迪与感触。
《歌声》是一篇二年级语文新教材课文,讲述的是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人们不幸沉船后在一个小姑娘歌声的指引下,获得力量和勇气而得救的真实事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景是陌生的,在没有深切感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困难的。如何带领学生人情人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成了这一堂课的关键。于是,在教导沙老师的带领下,融会了众多语文老师智慧的结晶,我们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打磨“工程”。
一、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打磨
上课前,对于教学设计的精心打磨,是成就一堂精致语文课的必要条件。就像杨再隋教授在撰文时指出:如果备课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就会导致对文本的把握和实施教学的偏差。同样,我们始终坚信,如果没有对教学理念进行充分地认识,即使对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千锤百炼,也是有悖于教学宗旨,亦是无效的作为。
传统教学,教师或“满堂灌”或“满堂问”或“满堂训”,学生纯为客体承受者,主体性完全消失。新课标、新教材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我们在经历了对《歌声》教学设计不下十稿的打磨中,一次次地更新,又一次次地自我否定,摒弃了一贯教师牵着学生思路走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以往以教案定教学的常规,而是试图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出发,由学生认识与理解文本的角度来展开教学。
如,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有这么一个环节:为什么这样的歌声会使大家得救呢?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会事先定好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接近答案。于是整堂课也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围绕于整个教学设计,没有波澜,更谈不上精彩。这次,经过一遍遍地打磨,我们意识到教学设计的形成,只是为教学进行制定了一个总体思路,而不能以此代替学生的理解,更不能无视课堂上学生迸发的情感与思维的火花,否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此,在之后反复的打磨中,我们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这个环节,预设了两个教学过程:过程一和过程二。两个过程分别以学生的思维去主导教学的进程,由他们的理解来引领对文本的渗透,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则是适时地“旁敲侧击”,进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文本,并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认知。
显然,从最后的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这样的课堂才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
二、对多媒体课件的打磨
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有效的助学手段。一堂精致的语文课离不开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必要的课件是一种有效的助学手段,能唤起和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是带领学生体验教学的一种途径。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随着教案的修改进行了多次的打磨。比如上课之前播放两首动听的歌曲,以音乐的方式带领学生进人课堂,一来契合课题,二来引人人胜,激发情感,是个不错的设想,但这个环节应该放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呢?经过大家不断的探讨,一位老师的智慧使我茅塞顿开:就放在两分钟预备铃时间,既发挥了效用,又不影响课时的进度。事实证明,这个音乐媒体的安排设计确实不错。为了让学生能人情入境地感受到当时海难的情景,我们还特地剪辑了著名海难片《泰坦尼克》中沉船的一段镜头。影片中人们遇难后惊恐、绝望、慌乱、无助的镜头把从没这种体验的学生带人了当时的气氛中,激起了学生紧张高亢的情绪,为教学的进展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课件不可反客为主。课件的善于运用,确实能为一堂语文课增色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课件在语文课堂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果过多依赖于课件而忽视了书本这一载体,那无疑就是本末倒置。我和沙老师在不断的试教中发现,除了一些重点词句需要媒体出示外,媒体不应过多,而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课本上,回归文本,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多次试教的结果也证明,繁复的课件有时会分散学生对课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禁锢思维,使课堂按部就班地围绕课件展开,这就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立足于文本”的理念。在对语文多媒体课件的不断打磨中,深刻体会到课件的制作不单单追求形象生动,而是要契合时机、恰到好处,使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有效之作,而不是一场展览。
三、对教师教态的打磨
虽说教态在一定角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体,存在于个体性格七的导向性,但是作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线,教师的教态也需要不断打磨,才能趋于成熟。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由于临场经验的不足,举手投足之间总不免流露出生硬、稚嫩的感觉,为此,沙老师特地帮我把上课的过程拍了下来,并与我一起分析教态上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遍遍地教,甚至一遍遍地示范。
从对教态的不断打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教态并不是个人的事。亲切、和谐、自然、大方的教态会深深感染到学生,会影响整堂课的气氛。只有教师的深深投人,才会带动学生的投入,才能调动师生情感的交流,一堂精致的语文课首先就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
像在两分钟时聆听歌曲,我所选播的是比较欢快的《铃儿响叮当》和悠扬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两首儿童歌曲。在学生欣赏的同时,我一边微笑着轻轻哼唱,一边手和身子和着节拍打节奏,渐渐的,学生一开始上课的紧张情绪消除了,情感也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学生也慢慢地放开,轻轻跟着歌声吟唱起来。还未正式进人课文,但课堂氛围已经油然而生,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开了个好头,后面的教学过程也相应地顺利了不少。在课本、媒体与板书之间,我和学生自然地进行着语言上的交流,文本上的交流,甚至于情感上的交流,谈不上水乳交融,但相信我的一个微笑、一个弯腰、一个点头,甚至一个刻意的小动作都使学生感受到了我的亲切。
四、对教学语言的打磨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从事母语教学的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楷模,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语言上的要求则更高。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规范、正确、得体,甚至优美、精练,给听课的人一种美的享受,要进人这样的境界,就要不断进行语言的打磨。沙老师一次次地帮我纠正教学中不规范的语言,甚至叫我事先准备一些诸如导人语、过渡语、小结语之类的,熟记于心中,到时就可信手拈来。从来以为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是水到渠成、即兴而为的,未曾想到还要事先准备。但一次次的试教证明,这些“准备语”的确起到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诸如课前的导入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声,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婉转动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歌声有关。”亲切简练的话语把两分钟的歌曲与课题串起来,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新课中。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船沉了,黑夜笼罩着整个海面,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寒冷、孤独、无助、恐惧甚至死亡的威胁啊,她们哭喊着,嘶叫着,期待着有人来救一救他们。”在观看沉船片断时教师的激情补白,渲染了课堂中的气氛,调动了学生高涨的情绪。
“黑暗的夜,冰冷的水,身处绝境,求助已经毫无希望!有感情地读第一节。”精练的话语不仅对第一小节的内容作出了小结,还带动了学生朗读的激情。
甚至于总结语:“歌声支持着遇难的人们,歌声激励着人们坚持。再读读最后一句。歌声有时就是这样一种充满力量的语言啊!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位不满10岁的小姑娘!”精彩的语言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为这次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就像一曲交响乐,到达高潮时忽又戛然而止,画上休止符一样,留下的只是回味。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很多。对教学语言的打磨除了着重于字眼外,还应关注于语气上。教师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高亢激昂,同样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不仅引人入胜,如同享受般,还能激发情感。以前一直以为在朗读时,对于关键词,声音响亮、语气沉重才能达到强调的效果,殊不知,有时语气的轻缓反而更能彰显效果。比如《歌声》一课中:“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反复打磨,发现这里的关键词“筋疲力尽”、“绝望”,朗读时语气突然放轻、放慢,反而更能表现当时情景,贴合当时的心情。
要打磨一堂精致甚至于精彩的语文课,其中所要打磨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而且更需要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