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磨公开课,磨去的是什么
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 韦 清
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方兴未艾,虽然持不同观点的人争论不休,但这并没有使公开课走向低迷。在新课改刚刚起步的当下,公开课更成了走俏的时尚。诚然,为传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推广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弘扬教育创新,需要少数先行实验者来引领,但如果把公开课打磨包装成“时装秀”“假唱”之类的二手货,那么其行为本身无论对执教者还是学生及其他听课人,都是一种精神损伤、误导乃至精神欺骗。
时下的公开课,多数是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校集体智慧的聚焦。一旦确定了合适的人选,从教案设计讨论修改到试讲,大到所教内容、重点难点、方法、步骤,小到执教人的表情装束甚至一举一动,都要反复排练,直至每一环节都要体现策划者们的心计与招数。这期间要反复运用多媒体、反复组织学生、反复罗列本校高手或聘请上级教研员乃至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真可谓兴师动众。如此高成本打造公开课,虽然执教者获奖,也为校长脸上贴了金,但从所牺牲的成本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看,简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首先,它磨去了执教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特别是年轻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学校,他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所以,无论他是活泼开朗的外向型还是惜字如金的内向型,都必须接受听他试讲的评课人挑剔的目光,并在短时间内把他打造成较为理想的教师形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又都是集体研究决定的,他就不用再费脑筋了,他只是一个道具或一个传声筒而己。这样的课对执教者而言是一种痛苦,即使争得了荣誉又有什么自豪感可言?
其次,它磨蚀了学生心目中尚显稚嫩的“真”。因教师反复演练,使学生将已经掌握了的问题再装出不懂的样子讨论或被老师提问,了无兴趣且不说,岂不是逼着学生作假!一次听课作假,多少次正面教育能纠正过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由健康的人,人的最终追求是真善美,而课堂作假恰恰与教育背道而驰!孩子是纯真的,他们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成人为了暂时的虚荣拿孩子当牺牲品,人性与师德均被践踏了。
再次,这样打磨出来的公开课,磨去了许多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几经打磨了的公开课,一切程序都是预设好了的,执教者的任务就是背教案,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埋伏圈”,倘略有异常,便急忙纠偏或搪塞,以防打乱方案而束手无策或耽误时间完不成任务。这种顺顺当当的课看起来百无挑剔,其实正像塑料花──有颜色而无生机。上课的过程就是被动的老师领着被动的学生,沿着规定的线路磨时间,绕过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绕过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锋,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与情感根本没有被激活,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思维状态,这种标本似的没有问题的课,恰恰把大量活生生的问题和学生问题意识的火花给淹没或窒息了,热闹的表象掩饰不了僵死的实质,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如此煞费心机打磨出来的课,还有什么借鉴意义?倘若借鉴,也只能是以假造假!
公开课不是不可以打磨,而是打磨什么怎么打磨。要上好公开课,一要加大知识储备,打好丰厚的底子,二要在教材上下大气力,不仅将教材烂熟于心,而且要融入个性化理解,力求体现自己独到的见解,将教材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自然会有信心有办法把课上好;那样,教师不仅不害怕学生生出“节外之枝”,而且会积极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句话,教师要磨自己,而不是磨学生。诗人、教授朱竹先生在执教《祝福》之前,曾将课文读了四十遍!功夫到此,还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包装炒作吗?
教育不是影视,课堂更不是戏台,包装作秀从来都是教师应竭力摈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