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创作应注意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13: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创作应注意什么>>>文 畅

--------------------------------------------------------------------------------


  网络和日益发达的报刊业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下散文创作非常活跃,但是也显示出了过于琐碎、庸常的面目,可以说,散文写作的“门槛”在降低,长久下去,散文应有的品格或许会被日益芜杂创作所淹没。如何保持散文创作的良好势头,值得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认真思考。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文学创作上两个最基本的老话题。虽说是老话题,但它确实又是作家们经常在思考和研讨的重要课题。能够形成散文作品的题材是相当宽泛的,散文写什么有着广阔的空间。大至宇宙世界、国家要事,小至沙粒树叶、花鸟鱼虫;上至日月星辰、天空白云,下至山川河流、阡陌沃野;远至历史古迹、名人趣事,近至眼前万物、身边诸事,都可化为散文的笔墨。但散文写什么是不可以不假思索、随意而为的。文章有没有意思,这虽是一种常见的口头语式评价,是一种大白话,但它确实又是很有思想内涵的通俗表达,也是一种衡量文章优劣的最基本标准。

  生活中,有诸多人和事,有诸多物象和场景,其本身就是一篇生动的散文,可是我们有时遇到了,却木然地擦肩而过,并未将其转换为文,一旦看到别人就此写成文章,方恍然大悟。这里就有个眼力和思想的问题。如果有敏锐的眼力和深邃的思想,就会善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或文学描写对象中所蕴含的种种思想、文化、情感,就会及时地把客观事物转换为文学作品。朱自清看到父亲送别自己后的背影就形成一篇文章,是缘自他对父亲的敬重和深厚的情感,抓住这一瞬间表达了对父亲的爱;陶铸在外出的途中看到郁郁苍苍、傲然屹立的松树便挥笔成文,是因为他挖掘和概括出松树那种可贵的风格;茅盾撰文对白杨树进行礼赞也是因为他在生活中体悟到白杨那种值得赞颂的精神。以上几位,都是善于洞察事物内部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并且及时地捕捉住转换为文。这里的可贵之处,一是及时,二是深刻。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眼中有文学,眼里出文章,这是就文章表象而言。其实,眼力为思想所支配,眼力由思想所决定。有敏锐和深刻的思想才有敏锐的眼力,才能洞识和挖掘事物内部本质性的东西。对同样一种事物,有人就能挖掘出其内涵的思想或精神方面的精华,能揭示出所蕴藏的情感或文化方面的因素,有的人则视而不见,这里的关键乃是思想上的差异,当然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对事物观察的由表及里之功,就是思想的深化之功。文学反映生活,常常是在进行对生活由表及里地深化,谁这方面做得好,谁的作品就深刻。文章,常常是悟出来的。善悟,是种思维能力,是解决写什么的一把钥匙。

  时下诸多散文新气不足,不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散文就显得平淡了,所以在这里疾声呼吁散文求新。作家要用高度的热情、敏锐的视觉和深刻的思想去发现和截取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时代特点、时代风貌的人和事;就是要迅速地反映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新生活、新观念、新思想;就是要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认知。散文还应在形式上求新。散文原本就是表现自由、形式多样的一种文体,没有固定的模式。今天提倡散文形式上的创新,旨在突破一些旧的模式,打破常规模式,在章法结构、叙述方式、抒情议论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新。现在有些散文,特别是有些青年作者的散文,不落俗套,表现手法就很新,他们或创造出新的结构方式,或采用新的叙述手法,使散文的形式有新鲜感。散文求新,关键是思想观念更新。而更新思想观念,特别是推进文学观念的创新,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散文家石英在一次研讨散文创作的会上用“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来说明当前散文文学性的弱化,我认为这比喻既形象又恰当。  创作文学作品与写其它文章不同。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包括人和物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像,把生活真实形象地反映出来,以此来感染人,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现在有些散文,缺少的就是用文学语言对社会生活的生动描绘,缺少具体生动的生活图像。文学是通过形象感染读者,而不是对读者进行说教。如果想听说教,那就看报纸上的社论和那些理论文章了。看散文的文学性,主要是看对生活的描绘如何,看构成生活的图像如何。这方面,确实是当前散文创作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语言上。用文学语言来写作散文是最起码应当做到的。然而就是这个最起码的要求,从一些散文来看也没有做到。在这样的作品中,有的是机关干部,就多有机关应用文的话语即公共话语;有的是新闻记者,就多有新闻的话语;有的是搞理论的,就常用写论文的语言。共同的欠缺,是缺乏用文学语言描绘和表达,这自然就削弱了散文的文学性。把散文语言搞得很精到,这是文学功力的表现,还真得经过长期的磨练。

  时下很多散文,以为不加筛选和提炼便是文学的自然之美,以为点缀一点历史典故便是“文化大散文”,以为发点议论便是散文的骨骼,其实不然,散文是一种“绵里藏针”的文体,在看似温厚而随意的抒发中蕴含着作家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真正要使散文有味道、有嚼头,还是要再这个看似简单的文体中渗透深厚的文化见识。这看似是句废话,却正是我们当下散文的积弊。散文具有文体辐射性大、题材宽阔广泛、章法灵活自由等特点,所以在散文中极易体现也应当体现散文的文化内涵。要使散文有文化内涵,首先作者在对散文对象的选择和描写中就要注意理解和挖掘描写对象自身所存在的文化底蕴。作为散文对象的存在,大体都具有深层的文化存在,作者如果对其包含的文化底蕴没有深入了解,这个对象就不能成为作者欣赏和写作的对象,达成审美对象化的关系。这就是说,散文作者应善于挖掘和理解存在于描写对象中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找到驰骋文化情怀的广阔天地。

  这里的根本之点,是散文作者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文化观念。一个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文化观念的散文作者,他在观察、理解、选择、挖掘散文的题材时,总是有着很显明的文化观照。倘若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观念,即使描写对象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够认识或不予关注。所以说,要让散文有文化内涵,首要的也是根本的是,散文作者要在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观念上下功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00 , Processed in 0.0643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