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话被“重要”,领导很享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话被“重要”,领导很享受
  
文/星洪
  
  本文提要:领导讲话,无不“重要”,这要算是中国的一个怪现象。
  
  
  打开电视,从中央到各地,晚间新闻的开篇,几乎全被领导活动、各种会议所占据。毫无疑问,观众们看惯了领导的身影和他们的音容笑貌,听惯了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说:“……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这要算是中国的一个怪现象。冠以“重要”的,其实可有可无。不少“红头文件”的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指导思想”,多为了标榜“政治的高度”,与实际工作往往无关的;很多会议最后一项日程,领导作“重要讲话”,那“重要”,其实也不过“形式”的居多。
  
  如果人们要有记忆的话,回想一下自己所参加、列席和所知道的各种会议,无论规模大小、主题如何,最后领导所进行的讲话——才能够恍然大悟:领导讲话,无不“重要”!
  
  这“重要”的字眼里,意味着什么呢?联系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似乎不仅是对领导表示“尊重”。大家默许是一个很深厚的问题,领导默许也是一个很深厚的问题。正如现在后辈们已经看惯了“请安”、“君臣”和“奴才”成堆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一样。
  
  会议是重要的领导形式;领导讲话,自然也是每次会议中最重要的议程。然而,过于频繁地强调和突出领导讲话的“重要”性,其实是对领导的“不公”。把领导者抬高到与众不同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本身就是脱离群众的行为,使得领导与在座的同志们离得远了,与广大的群众离得远了,就像几十年前把党的领袖贡上“神坛”一样。另外,这与所强调的“重要”也是背道而驰的——因为都冠以“重要”,就等于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是,“部下”已经习惯了称呼“重要”,领导们也已经受惯了被重视、被“重要”……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未能够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由它引来的后续问题,自然就接踵而至——
  
  首先明显的是上行下效,一级仿一级,在全党、全国刮起经久不息的习气;
  其次,被冠以“重要”的领导长此以往,很容易被善于“忽悠”的同志所利用,逐渐丧失警惕性,最终让封建残余观念死灰复燃;
  其三,无形中起到了给部下某种暗示的作用,容易养成下属报喜不报忧、好大喜功的不良习惯;
  其四,更可怕的是,现实类似的现象已经很多,且呈蔓延之势,它们一脉相承,集中表现在:过分强调的等级观念,过分注重的形式表现,空洞教条的说教,华而不实的作风等等;
  其五,不仅这些,还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存在于新闻媒体上的问题:避重就轻的、华而不实、缺乏深度的报道,主持人充满煽情的语言和表情等等。
  
  追究很深很远的历史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所蕴含的,另有深意,是与封建社会臣民对皇上的叩头、三呼“万岁”(或者是“万寿无疆”)是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共产党人不是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利益、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了主人吗(对不起,我不得不老生常谈)?从这个历史角度来说,把那两个字眼如此应用起来,却很有特殊的意味。“***”期间,“个人崇拜”盛行,那时候领袖的讲话无不被冠以“最高指示”;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的唯一标准,首先纠正了思想和观念上的偏离……可是,对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思想进行彻底改造,总得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一步一步地迈出步伐。
  
  理性和明智的领导,应该带头搬掉压在国人心上那座“虚荣”。我知道,共产党人应该是敢于直面人生,敢于直面鲜血,敢于直面现实;如果真的实行为人民服务,那就彻底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第一步。
  
  如果连这一步也不想迈,也迈不出去,还能指望民众有什么期待呢?
  
  星洪2010-12-15于青馨家园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4:32:04 | 只看该作者
表演是官场生存的基本功
文/张亦斌

古代官场是个尔虞我诈、鱼龙混杂的所在,要想在这样一个官场中生存下去,需要各种各样的基本功。而学会表演,是官场生存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三国时期的刘备之所以能成为鼎足三分之主,自有他过人之处。其过人之处就是善于演戏。正因为他演技一流,才能将其韬晦之计施展出来;也正因为他演技一流,才能攒得人心,赢得“人和”。
刘备靠表演装愚扮傻躲过了曹操的谋害。《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将刘备如何演戏作了充分的描写。刘备表面谦恭,骨子里却以英雄自诩,只是将其雄心壮志包裹在“韬晦”的包袱之中而已。自从他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后,为掩人耳目,防曹操谋害,就到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而曹操时刻惦记着这位枭雄。一日,曹操在青梅结子之时,邀请刘备到府中饮酒。当曹操要刘备指言当世英雄时,刘备故意装愚扮傻、指东言西,历数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均被曹操轻蔑地否定。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闻言,惊得手中的筷子吓落在地。幸亏当时天上突然响了声炸雷,刘备临场应变,借机说受雷声惊吓来掩饰失态之举,暂时瞒过曹操;由此可见演技派刘备的实力非同小可。
刘备还靠着寻死觅活的表演赢得了老百姓的眼泪。《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写道:刘备在火烧新野后,被曹操五路大军围追堵截,许多老百姓受刘备蒙蔽,盲从跟随他到了樊城。曹操追兵尾随而至,诸葛亮劝刘备“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当刘备看到老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的场景时,刘备在船上发现了这个赢得民心的表演良机,马上即兴表演起来。他涕泗横流:“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便装模作样地要投江而死。左右手下急忙拦住了他才罢休。刘备这一番表演十分成功,赢得了老百姓众多的眼泪。
即便是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还不忘假惺惺地进行矫情表演。他先是发挥哭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把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等文武大臣。在下达遗诏后,又故作亲密状,一手掩泪,一手接着拉着诸葛亮的手哭泣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刘备许诺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并非真心话,此为刘备临终前使的欲擒故纵之计。他担心无能的阿斗被以诸葛亮为首的能臣所取代,故意正话反说,逼诸葛亮当众立下“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的誓言。刘备知道,论才智,诸葛亮是君臣之首,只要控制住诸葛亮,别人就别想造反。赵云曾经置个人生死而不顾,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是刘备忠贞不二的勇将。刘备在托付诸葛亮之后,又单独对对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的用意是让勇冠三军的赵云继续为阿斗保驾护航。
与刘备同时代的曹丕在其父亲曹操选定接班人时,由于善于表演而被立为太子。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曹操乘时而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打败袁绍,扫平乌桓,镇压燕地,虽不能统一中国,但已无人敢与他争锋。到了晚年,曹操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新朝廷”,他自己不好意思当皇帝,把改朝换代的“重任”交给子孙后代。所以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拥有天下三分之二仍臣服商朝,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建立周朝,曹操想当周文王,那么由谁来当周武王呢?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曹操犹豫了很长时间,曹丕和曹植两人进入“决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115年),曹操晋爵为魏王,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进入了决定性阶段。
有一次曹操出征,出发前曹丕、曹植两兄弟在路旁相送。曹植当场为父亲歌功颂德,出口成章,文辞华丽,在场所有人听了无不佩服曹植的才华,曹操也很高兴,觉得曹植很有出息。曹丕看到这个场面,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表现才能赢得父亲的欢心。这时,他的谋士吴质在他耳边悄悄说:“王当行,流涕可也。” 曹丕马上醒悟,在曹操出发的时候,他泪流满面而拜,装出一副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样子。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所有人,“操及左右咸欷歔”,大家都觉得曹植虽文辞华丽,但诚心不及曹丕。
曹丕深知古今文人有“不护细行”的通病,所以在日常生活小心谨慎,矫情自饰,做足表演功夫,让对方抓不到自己的把柄。对曹操周围的人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曹操身边的“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太子”,最终在曹氏继承人之争中获得胜利。
一个人想在仕途上走得比别人更远,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自我保护意识更重要。而学会“韬晦”、学会表演,则是保护自我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些居功自傲、飞扬跋扈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场上也必定是失败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46 , Processed in 0.0980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