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郦波:讲课俏皮不是哗众取宠
2009-11-16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风雨张居正》在央视播出后,他被网友们称为“学术小生”;在同名新书出版之际接受采访时,他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儒雅、简单、纯粹。他是郦波,37岁,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百家讲坛》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主讲人。
郦波最喜欢做的也是让他深感幸福的两件事,一是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二是宅在家里发呆。发呆时他是悠闲的,而上课时他是热情甚至痴狂的。他把《百家讲坛》当成课堂,挥洒自如、沉浸其中,甚至讲到落泪。他的动静达到极致,并相互渗透,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既是南师大学校辩论队的主教练,又是南师大太级拳冠军。
试讲一次通过
《风雨张居正》同名书已经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首印10万册。因为《百家讲坛》的影响力很大,当编导请郦波去试讲时,他还是有些犯怵。后来,编导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你就当这是你的课堂,观众就是你的学生。视讲课为最幸福事的郦波,接受了试讲邀约。
放下心理包袱的郦波,没带什么行李,只拎着一个放着书的纸袋子就从南京来北京试讲了,可谓轻装上阵。他是真把《百家讲坛》当成课堂了,可能就是因为这番镇定,郦波试讲居然一次通过了。
“危险举动”被制止
郦波喜欢笑着上课,极富亲和力。在课堂上,他会放音乐,讲至动情处时,甚至会跳上桌子,手舞足蹈。在他的课堂上,可以不考勤、可以吃东西、可以随时打断老师。“对于上课我没有硬性的要求,我只要求一点,学生要和我沟通,不要拒绝交流,否则上课就没有意义了。”郦波说。在《百家讲坛》讲课时,他甚至想走下台去和观众交流。这个“危险的举动”当然被节目组制止住了,但郦波还是意犹未尽。“没办法,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匠,一到课堂就容易激动。”郦波说。
上课和宅在家里发呆是郦波最大的爱好,他曾创下5天没出家门的记录。他经常在午后,翻开一本书,沏上一壶茶,就这么呆呆地坐着,一下子就是两个钟头。这种感觉让他觉得很幸福、很悠闲。
大俗才能大雅
郦波把张居正说成是万历皇帝的“班主任”,把李太后说成是“最好的家长”,这个路数有点像把诸葛亮说成“帅哥”的易中天。郦波认为,本身就应该这样,这是个准则,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孔子也是这么上课的,大家围坐一团,很生活,大俗才能大雅。
在郦波看来,亲和力、俏皮并不是降低自己。“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得感动自己,硬装只有令人厌恶。”他认为,对历史,不能只是平淡地表述就算成功了,重要的是解读其中的人文精神,让观众去了解人性的真实。
赞当年明月有才
近段时间,《百家讲坛》主讲人的面孔越来越年轻,年轻学者的学术权威也遭到质疑。最近袁腾飞涉嫌抄袭虚构小说一事,更是把年轻学者追求传播效果而忽视严谨推到风口浪尖。作为比袁腾飞还要年轻的学者,郦波说自己没有什么压力:“年轻学者遭到挑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博客上也有人给我挑错,并且说得很尖锐。上《百家讲坛》之前我也惴惴不安,后来真的看到被挑出的错误后心里反而很平静。错了就错了,谁也不是无所不知的,正好多一个学习机会。”
在上《百家讲坛》之前,郦波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经编导推荐阅读后,郦波对作者当年明月的评价是:他很有才,为明史通俗性作出了大贡献。但他也表示,自己的讲座和《明朝那些事儿》不同,会更注重在史料、史实的基础上,体现出辨析、分析、思考等学术的思维方式。“我的学术底限是:拿材料说话,有证据才能说话。”郦波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