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豪华落尽见真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12:4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豪华落尽见真淳[zt]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磨课心得

做学问有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与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听王崧舟老师讲,禅宗修行亦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反观自己的磨课经历,与这三重境界何不相似?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如大浪淘沙,最终落尽豪华,凸见真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以树喻人,借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和永葆拒虫香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几次听到青年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总是觉得少了些语文该有的味道,不尽人意。于是便有了自己尝试的念头。

自认为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磨砺,上课有了些底气。深知丰厚的底蕴是上好课的基础。便买来《宋庆龄传》,细细品读;搜寻别人评鉴宋庆龄的各种文字,细细咀嚼;观看纪录片《宋庆龄》,细细品味。通过这种“骆驼式”的接纳后,再转眼看课文,呵,还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宋庆龄的影子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有关描写和评述她的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的摇曳,一波一波地激荡起我的设计灵感。经过几个夜晚的奋斗,第一稿新鲜出炉: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宋庆龄照片以及外国友人评价宋庆龄的两段话]

①她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士。

②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罗曼·罗兰

2.引出人物宋庆龄并简单介绍。

3.引出课题。

二、走近樟树。

1.樟树是宋庆龄生前最喜欢的树木。作者笔下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想一想:这是两棵          的樟树。(用课文里的词语概括)

2.正音

3.交流问题:这是两棵          的樟树呢?(蓬蓬勃勃   永葆拒虫香气)

4.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樟树的蓬蓬勃勃

⑴着眼文本,细读体会: 哪些语句让你感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呢?(抓住“枝干粗壮”、“ 伸向四面八方”、“ 伸得远远的”、“ 稠密”、“绿得发亮”、“ 四季常青”等词语及“无论……总是……”这样的句式体会。)

   ⑵想象说话,提升感悟:烈日炎炎,樟树                  

                         暴雨袭来,樟树                  

                         北风卷地,樟树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⑶引导背诵,强化体验。

▲樟树的永葆香气(拒虫)

⑴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可贵之处: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樟树又有什么可贵之处?

⑵句式训练,拓展深化

即使             ,          ,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无论是            还是       ,它总是永葆香气。

只要                    ,虫类就               。

⑶感受写法,对比鲜明:课文还写到了其它的树,为什么要写别的树?

三、感受宋庆龄

1.拓展资料: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与她所喜爱的樟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通之处?默读三则资料

★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她一生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工作70多年。始终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英勇战斗,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担当重任,并显示出罕见的坚定性和勇气。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人。为了拉拢她,蒋竭力动用一切力量(弟弟子文、妹妹宋美龄、甚至是年迈的母亲、)进行劝说,甚至用金钱诱惑,希望她改变立场。但她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遗教,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并联署通电全国,尖锐谴责蒋介石。

★宋庆龄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了,坚定地说:“我是不怕他们的!”即使是面对戴季陶的以死相挟,她仍大义凛然地说:“要想让我不说话,只能是砍掉我的头。”

……

2.深化理解:读着这些故事,你又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些句子?(随机出示,再次品读文中有关句子。)

3.揭示写法:课文落笔于樟树,用意却在写人。樟树的蓬勃生机、高贵品质,无一不是宋庆龄伟大人格的体现,这就是借物喻人。

4.小结引读:在人们心中,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因此——(引读第六自然段)

  5. 激情升华:宋庆龄的高尚的品格与美德香飘四海,许多人高度地评价她,由衷地赞美她(课件展示文森特的专访片段以及纪录片《宋庆龄》片尾以何香凝的诗为歌词而创作的歌曲、)

  6. 延伸写话:当你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前,你又会想到些什么?请写下来。

四、作业:推荐阅读《宋庆龄传》

          背诵课文。

看着教案,颇为得意。可试上下来,问题就凸显出来。整一堂课,几乎是教师的表演课,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刻意雕琢的美丽语言,层层递进;精心制作的课件,动人心魄;课外拓展的资料充斥着课堂……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哪里去了?文本哪里去了呢?经过深刻的反思和“痛苦的抉择”(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当觉得自己有一定能量时,就会变成狮子,唯我独尊,很难改变)后,决定回归,回归到教学的原点,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需,站在“学”的基点上,再一次细读文本,几番修缮调整,定稿如下:

一、分层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树。板书:樟树。见过樟树吗?看到樟树,你会想起哪些词语?交流

2.还要一起来认识一个人。板书:宋庆龄。“龄”是个生字,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个牙齿的“齿”,表意;右边是个命令的“令”,表音。写的时候,注意笔画的穿插,结构紧凑。后鼻音。一起读一读。

说说你所知道的宋庆龄,她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3.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什么是“故居” ?——立马解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宋庆龄与樟树有着怎样的关系?——置后)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释义: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者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梳理脉络: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樟树?还写到了什么?

三、感悟樟树(略,教法基本同前)

四、品读人物

  1. 读课文,找出表现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关系的句子。

  2.交流,品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⑴这两棵树指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作者在第一、二小节中并没写出,到第三小节着重指出,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摄像镜头,带着我们由远及近,由模糊而清晰、由疑惑而恍然大悟,一步一步走近樟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对于这两棵樟树,宋庆龄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舍不得”三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宋庆龄的无限深情,你觉得表达了宋庆龄怎样的情感?(喜爱、敬仰、眷恋、鞭策等)

   ⑶因为“舍不得”,宋庆龄拒绝了——

     因为“舍不得”,宋庆龄以樟树自勉,自励——(根据你所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宋庆龄坚持革命、品质高洁的小故事)

  3.听着听着,你联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呢?感情朗读。

  4.树如人,人如树,樟树便是宋庆龄的化身。因此——(引读第六自然段)

五、小结写法

1.揭示写法:借物喻人

  2.拓展深化:吟诵何香凝赞美宋庆龄的诗《唯菊与石》以及《青松》、《红梅》、《秋菊》、《竹石》、《石灰吟》、《卜算子·咏梅》等诗感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特点和作用。

3.作业延伸

  ⑴造句:无论……总是……;只要……就……

  ⑵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

    实际显现的教学效果是可嘉的。反观之,这一次的教学设计因学设教、化教为学。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材,装着“语文” 。从导入开始,樟树和宋庆龄这个人就像一条线索,从分到合,从暗到明,贯穿始终。设计符合了教材的特点,贴近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本,以生为本,教学中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或许没有了美丽如画的课件,没有了教师才情的挥洒,朴实、淡定了些,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既得意又得言,这何尝不是一条语文教学走向“回家”的路呢?

张庆先生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所言极是,让我们谨记在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21 , Processed in 0.0905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