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差距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30年来,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是穷乡僻壤,现在已经成为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现在全社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此过程中,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管国家怎么搞城市化,由于特定的国情,今后几十年内,仍然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必须建设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二是城市化新农村关系的梳理。要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镇化和新农村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体现在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现今我们国家的城乡差距仍然是比较大的,从好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必须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能够协调发展。
三是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在今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或者说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市,当然更不能把城市倒回农村,总的趋势还是推进城市化。就是说城市要像城市,农村要像农村,城市是居住产业,特别是工业科技人才、教育社会事业等方面高度集中的一个地方,农村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一些。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结合改革开放30年,永联村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土地制度改革。人民公社破除以后,土地呈现双层经营的体制,即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经济。下一步该如何,永联村做了实践,农民转移出来的土地,一年可以获得1200元,这1200元是承包权,这个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区分的。土地转移出去以后转移的是经营权,这个经营权可以是本村人的经营,也可以外村人经营。
二、农民怎么组织起来。市场份额下,最大问题是农民的组织化。家庭经营必须组织化,这种组织化,由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过渡到协会,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命题,如果我们不在家庭经营向社会化服务的情况下有所突破的话,现在的竞争是无法提高的,我们也不可能对口。如果再不组织起来的话,那么收益和产业都不会好。
三、农民不是身份问题,他是一个职业选择,特别在现代农业氛围下,从事农业是需要专门的技艺。张家港地区的专业农民转移以后,留在内部的农民怎么培养,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只有通过对内部人进行培训,才能形成一大批有文化,善于经营的人。所以我觉得永联村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迪,我们必须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
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当前必须处理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一、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是未来10年的发展重心;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三、农民工集中区域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四、健康发展的城镇化离不开新农村建设。
正视“三农”问题
原农业部部长何康:新农村建设,首要的是粮食问题。中国人口众多,需求量达5亿吨,全世界的商品粮只有2亿吨,如果中国发生大批饥荒,即使把全世界的商品粮都要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要保证农业现代化。但是要投资,人往哪里去?钱从哪儿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永联确实走出了一条路子,它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这个乡镇企业扎根于农村,反哺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事实上中国目前越来越呈现出类似于韩国和日本那种农业后继乏人的状态,存在农民老龄化、农村空虚化、能力富裕化等诸多问题。对于那些有意从事农业事业的人,义务教育接受完毕,还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等他们就业的时候,政府再提供一笔创业贷款,免费的或者优惠的利率,时间跨度比较长的,这样让他们有资本,有知识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对职业领域的培养的话,中国农业后继乏人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能力,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农业安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永联村和张家港的实践,实际上是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永联村也好、张家港也好,都是勇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典范。我们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创造奇迹。
永联村是创业者带头人,有改革开放的头脑,有商品经济的意识,能够立足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践行科学发展的见证。永联村的实践应该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