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一叹—流坑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7 18:0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年一叹—流坑村


一千年可以过得很柔情
一千年也可以过得很残酷
一千年下来,可能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千年下来,也可能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一千年,对流坑而言,却只是繁华落尽的苍凉

   山水让人忘情,千年的古村却易让人动情。迎着春日的阳光,舍却一路无数风景,我和四个朋友周末驾车去了流坑--一个藏着千年古韵遗风的青色村庄。
流坑印象

    流坑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乐安县境内的牛田镇,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共有900多户3000多人,传说是汉儒董仲舒之后。流坑的出名源于它一千多年的历史和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人们从这些青砖灰瓦绿苔中,看见流坑曾经的辉煌和文明,感受它维系千年的古朴和纯情。

    一路从抚州下来,马路不太平坦,经历无数“坑害”后,终于在夜黑风高之时抵达流坑,惜乎伸手不见五指,流坑的一切归于黑暗,也因此留下一夜时间让我们想象。

    清晨醒来,走上布满鹅卵石的小巷,流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石板砖壁上蔓延着层层青苔,木质结构的梁柱门板刻满风霜,年久失修的古屋处处流露出破败苍凉。一千年有多久,我从流坑的身体上经过,找到了历史长河的见证。

    正是这与现代农业社会截然不同的古老,辉映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明的博大辉煌。状元楼、“理学名家”蓉山故居、尚义门民居的丹凤朝阳照壁、大宾第村中村和大宗祠遗址……200多处青砖灰瓦的古建筑,为我们一一解析千年积淀的古文化。

    俯瞰流坑,四面环山,三面环水,一条名为乌江的河流给村庄平添几分秀色;从乌江对面的山上往下望去,青山绿水映衬下,薄雾轻纱的水汽环绕在流坑层层叠叠的屋脊上,浓淡点染,恰似一幅出自名家多手的水墨画,古朴素雅,又不失盎然生气。这才明白,登高方现流坑之美。
流坑古屋

    流坑最让人难忘的是它的建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鳞次栉比。马头墙黑白分明,仰天昂起;木雕细腻精致,栩栩如生;彩绘意境深远,赏心悦目;数以百计的匾牌和对联,都来历久远,寓意深厚。当地“自产自销”的导游小姐带我们简单游历了这些艺术瑰宝。
董番昌夫妇合葬之墓

    从现在新修的村口入村,最先看到的便是董番昌夫妇合葬之墓。墓体庞大,其上有树,墓旁绿草葱郁,碑上文字仍清晰可见;不远处便是其故居双寿坊。导游小姐称,这是村里惟一一座立在村里的坟墓,董番昌是个员外,死后舍不得离家,还想看着村里的一草一木,便将坟墓立在了自家旁边。
状元楼

    导游介绍,流坑前五百年是亦耕亦读;后五百年是亦耕亦读,又亦工亦商,所以特别崇尚读书为官,村里的状元楼至今保存良好。行入村内,果然见到一幢独立的两层小楼,很像一个旧时的官帽,原来这便是是南宋时为纪念村中状元董德元而建的状元楼,“状元楼”题词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之手。
大宾第村中村

    行至一个题为“挹庚门”的地方,我们并没有感到非常特别。但导游小姐却告诉我们,这里是流坑的村中村,是不可错过的好景致。走进门来,这才发现别有洞天,房中有房,院中有院。据说这里最初是很有钱的五个董姓兄弟合建的,其中一人是“大宾”身份,所以又称大宾第。现在,村中村里则住了十几户人家。导游小姐随便指了指一面墙,让我们猜是用什么做的。这面墙与流坑其他房屋墙壁不一样的是,表面上砌了一层像水泥一样的东西,光滑白皙。原来,这是用糯米、蛋清、糖浆和桐油调和制成的特殊涂料,成本很高,但砌出来很美观,要知道古时候只有有钱人家才修得起这种墙面。
“理学名家”蓉山故居

    这是明代中期南京刑部郎中董燧的故居。董燧是一个对流坑有过杰出贡献的人,他当官后,带领族人将流坑统一规划,重新建设了村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村落布局,保留至今。说起流坑村的布局,堪称一绝,村里主要的街道布局是七条东西巷,一条南北巷,全部用鹅卵石铺成;七条东西巷中,每条巷尾都有一个门楼,以供登了望御敌;同时,每条巷尾对应着村外乌江上的一个码头。八个房派的族人则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分建祠堂。董燧故居门前有一对红沙石做的石狮子,煞是威武有神,据说也是涂了糯米、蛋清之类的东东,才得以保存至今。
大宗祠遗址

    大宗祠本是流坑村众多宗庙祠堂中最大的一个,是为了纪念董家最早的祖先而建,可惜1927年被军阀放火烧毁,只留下五根代直指苍穹的大石柱,所以又被称为流坑村的“圆明圆”。这里现在已变成流坑村的小学校,课间午后,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热闹生动的场面与苍凉凄楚的大宗祠相映成趣,添了不少生机。
流坑人家

    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由于严密的封建家族制度,流坑董氏的家族血统保持得非常完整。导游小姐称,村里的男丁全姓董,没有一户外姓家庭。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严厉的村规祖训,使流坑成了一个血统纯正的村庄。

    流坑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戏台,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都会有傩舞表演,当地人俗称为“傩舞”。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傩舞平时也会演给参观的客人看。

    "开口为戏,闭口为傩”,傩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彩袍,手舞足蹈,扮演各种神话传说里的人物,辟邪祛妖,祁福平安。傩舞表演所得费用很少,多半是村里老人前来扮演,其中竟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动作铿锵有力,夸张诙谐。
在流坑的两天,我们吃住都在农家。目前网上广为流传的是风味酒家的老板董家兴。董家兴不失流坑人的朴实热情,为了让流坑尽快“发展”,对修路及向外宣传流坑等非常热心。然而,对于流坑而言,也许正是因为闭塞和贫穷,历史才馈赠它如此众多珍贵的宝物;一旦流坑广为天下知,旅游业发达了,游客多了,村民富了;千年的遗址就可能变味,现实是一对多么矛盾的东西。
出游提醒:
1、流坑开发尚不完全,很多遗址都尚未修葺,要想看原汁原味的古文化古村落,此时驾车自游是上上选。


2、从武汉至抚州,都可走高速公路;从抚州至乐田县,路不太好走,坑比较多;进流坑的路非常平稳。

3、一辆车上至少要有两个司机,以免疲劳驾驶出险。单向行程约600多公里,如果快的话不到十个小时即可到达。

4、建议不要在五一前去,因为村口正在修路,道路有些泥泞;五一这里人也很多,小村失去了宁静。

5、时间上,周五中午出发,周日便可回汉;如果再多一天时间,还可到流坑附近的一些地方去玩,景色也非常不错,如河南村头的十里香樟、招栖镇的董尚书墓和平溪镇的百米瀑布。

流坑村简介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的西南,距县城38公里,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开始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全村大都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实际可考的开基祖为南唐时的董合,是一个拥有相当多土地的庶族地主。其第三代董文广兴教办学,培育子弟,因而在明代科举昌盛,人才辈出。至明代中叶,村子经其二十二代刑部郎中董燧的改建治理,规范整饬,井然有序,至今仍大体保持原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他说:“其处寰绕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现在,全村有820余户,4200余人,耕地3572亩,山地53400亩,村落面积3.61平方公里。)

    徐霞客说的“五桂坊”,是指董氏的第四代董洙、董汀,第五代董仪、董师德、董师道兄弟叔侄五人,在宋仁宗景佑甲戊(1034)同科进士而建的纪念牌坊。从董文广大侄子董淳中进士起,至明代进士董时望,近五百年间,全村共有进士32人。清代董光乾,考到99岁,同治帝礼念其年迈志坚,恩赐他进士出身,加上他,流坑就有33名进士。宋代还有董德元中文状元,董藻因策对抗金方略评为第一,被称为武状元。全村获举人与相当于举人功名的约100人,任知县以上官员的超过50人,最高的官员为参知政事。

    董氏还有两名御医和多名对理学、经学、文学、武学、书法、建筑、经商等有造诣的人。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代万历时有26所,清代道光时达28所。可风流坊文风之盛。自明中叶起,流坑还从事竹木经营,生意兴隆,使其有财力整治村落,修建祠堂,营造宅第,振兴文教,这又维持了流坑近五百年的繁荣。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覆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全村现有明清住宅260余栋,祠堂50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它们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雕刻、彩绘,都很精致细腻,令人赏心悦目。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联匾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多出自名家之手,宋代朱熹,明代杨士奇、金幼孜、罗洪先、曾同亨,清代董士标、刘绎等,均有联匾留传。

    在流坑村观光浏览,遍布全村的古建、雕刻、绘画、匾联,禽藻飞翰、镂金错彩,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回顾流坑村一千余年的经历,在前五百年,走的是亦耕亦读的道路;在后五百年走的是既亦耕亦读,又亦工亦商的道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坚韧性和由宗法制度所巩固、强化的血缘关系,以及儒家理学的传统思想,是它能够千年不散、长期繁荣昌盛的关键。

    在董氏家族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营下,使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吉、抚二州,以至江西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可以说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代表,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典型。

    在这样的穷乡僻壤之中,在不发达的中世纪的生产方式之下,居然能创造如此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这是历史的奇迹,人类的骄傲。

( 来源:中国农户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4:33 , Processed in 0.0642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