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学硬笔书写》——序
李白坚
推荐只要你是“龙的传人”,都会长着“黑的眼睛、黑的头发”;只要你是“龙的传人”,那么,即使“让海风吹过了五千年”,却必定还是一张“黄色的脸”!
黑眼睛、黑头发、黄的皮肤,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血缘所致。这种血缘是代代相传、无法变更的。在看来似乎是简单的两种色调里,延续着我们祖先的遗传因子,存留着每一个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历史和根本。
如果以上的传统由血缘关系形成的话,那么,在炎黄子孙的身上, 还有一种文化的遗传因子,一种永远无法改换的文化血缘。只要你是中国人,就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这份文化血缘的影响,以至于在你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性格脾性、对白自语中,不知不觉有所流露。
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用以交际、交流的文字——汉字,正是这种结构简单而复杂,表意深刻而趣味的方块字,把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前后粘连在一起,再也无法剥离与分析。
你从小受到的最早的中国文化的启蒙和熏陶,也许就是汉字。
当你的父母抓着你的小手,叫你伸出食指来,从茶杯里蘸上一点儿茶水,在桌子上从左至右画下歪歪扭扭的一横时,你就开始接受中国文化最原始的精华了!请不要小看这一笔一划,正是在这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中, 你开始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存积在你身上的诸多遗传因子也一一开始了它的显现,于是,你渐渐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一个有炎黄文化传统基因的中国人。
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是最美的文化信息形态,是永葆美妙青春、仍在为人类作贡献的真正的物质文化遗产。
她的美,首先体现在她有着象形和图画的性质。
对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最为精彩,他写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汉字的象形特点,使她与大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与默契,一种中国人对大自然独特的解释与理解,一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唯物历史观。
汉字以形象而写意的简洁图案,将日月星辰、草木虫鱼、山川大地、人情世故囊括无遗,经过减省、浓缩、概括、凝聚,将这些图案变成了一种包含万象而又区别于万象,融会于自然而又独立于自然的独立信息传播系统,推动、记载和延续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当你写一个书写一个象形塑造的汉字的时候,你仿佛已经包揽了它所代表的对象的全部内涵,而当你面对宏伟繁复的造物时,你又可以用最简洁的笔触重现无论多么复杂多姿的景象,这是多么高明的抽象法则,又是多么简洁的具象手段!
我们的祖先还知道,单用象形,不足以表现千差万别的自然和精神现象, 于是又发明了其他的造字法则,使得汉字变成了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排列组合,一种包罗万象的奥妙结构。
你看,一轮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就称为旦,表示早晨;太阳加上月亮,叫做明,表示光辉与明亮。啊!单就这一点,汉字就使得一切其他的文字形态相形见绌。
在人类所发明的诸多文字形态中,惟有汉字,经过了几千年日光月华的锤炼和日新月异的打造,终于挺了挺胸,峨冠博带,步履从容地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形成了“书法”这一独特的门类。而单纯表音的西方文字,却依然担负着比较纯粹的应用和交际的任务。
汉字的美,还体现在她那复杂多变的线条指向。西方文字也是线组成的,但是西方文字的曲线只是单调地向一个方向伸展。而汉字却不同,她在被书写的时候,有着千变万化的笔势和笔顺,有着丰富多彩的结构和拼排,她的每一笔都可以有干涩之姿、曲折之趣、续断之缘、浓淡之韵,正是这些,组成了汉字结构疏密的对立和统一,韵律和谐急促的对立和统一,人类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对立和统一。
正因为汉字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所以,当我们拿到一幅书写漂亮的汉字时,总是忍不住要感叹一番:“啊,好字!好字!”并由此而对汉字的书写者肃然起敬。与此相反,当我们看到一幅糟糕的汉字,而题写这字的又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人士时,往往会心存遗憾,仿佛有名望的人就一定必须写一手好字才行一样。
这其实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归因、一种对汉字审美地位的认同和一种对汉字形式美的如同马克思所说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确认。尽管这种要求有些近乎苛刻、不近人情,然而,毫无办法!民族的、或者说民俗的集体潜意识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改变不了也阻止不了,躲避不了也清除不了,除非你从新开始学习汉字的书写,以改变自己的汉字文化形象。
汉字和汉字的书写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她历来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人们所重视。
自古以来,从蒙童开始,就有写字课、有写字本,老师要教育学生正确的书写笔画、正确的书写姿势乃至正确的握笔方式。试看中国人在书写时,大都比较注意姿势,或者说书写的姿势都比较端正。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有如某些欧美人士如克林顿那样,歪着身子、侧着脑袋、斜着眼睛,用左手手指痉挛状如中风病人般胡乱抓支笔签名的中国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对汉字的热爱和重视,造就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书法家,而书法家的创作,则为汉字书法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美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贡献之一,就是他们把汉字的书法提高到艺术的程度,总结出了学写汉字的方法和手段。书店里陈列着的各种各样的字帖,既是书法的历史文献,又是历代书法家的艺术结晶,还是我们进行书法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以往的书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以字帖为本,学生习字,总是以临帖为法。人说:“字无百日功”,写上百把天,每天写上成百的字,自然会将汉字写得漂亮起来,就好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言”一样。
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代,每人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用以上所说的“双百”方针来学习写字,恐怕于人多有不便。能不能不用太多的时间,俭省更多的时间,同样达到写好汉字、或者说改善汉字书写状况的目的呢?
我们面前放着的这本《巧学硬笔书写》,在这个方面做了比较成功的探索。
首先,本书不以临帖为主,而是采取了“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以“拆字”为主要手段,告诉你的正确的书写结构和笔画的走势,你只要掌握了某一种“结构——功能”,就能对其他的汉字产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
譬如说,当你碰到“耳朵”写在右边的汉字时,只要把那个“耳朵”往下稍稍挪动一点点,字就会变得好看得多——方便吗?
其次,本书多讲独体字的结构安排和合体字的偏旁组合。汉字中独体字少而合体字多,倘若掌握了比较多的独体字和偏旁,就可以使学习者触类旁通,一个偏旁加上各种不同的独体字,将组合出无数个新的结体,以一当十,岂不快哉!
第三,本书是长期教学实践的产物,其中所提出的问题,皆来源于现实教学课堂,决非书斋里生搬硬套,因此比较符合学习者的需要。而本书收集的不规范字样,都来自于学生的日常书写,因此都比较贴切于学习者的普遍缺陷。
第四,本书言语生动、举例趣味,叙述平实,有学术气而无学究气,有实事求是意而无哗众取宠心,裨使读者在轻松而不压力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传统书法文化的熏陶,提升书写技巧。
丁迪蒙先生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先生教授书法凡二十年,举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成人乃至外国朋友,倘得到过她的教诲,书写便大有长进。近年,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又特别钻研硬笔书写的教学,本书,当是先生教学经验的结晶。
丁先生是我三十年前复旦分校的同学。母校虽非一流,却首先沐浴改革开放之春风;同学虽未轰轰烈烈,但都兢兢业业。轻虚名、戒骄躁、求真知、讲实际, 此乃母校师长之教训也,先生,无乃遵循之典范欤?!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