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伪阅读”与小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6 11: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伪阅读”与小报


于鹏远

 
  





     在知识爆炸时代,人人都患有“信息焦虑症”(information anxiety)。大家害怕没有与时俱进,听不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因为忙碌的工作,现代人没法安静下来认真思考,更无法安心阅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他们大多数人只能依靠现代媒体的报道和报刊上所谓“权威人士”对最新事件的解读,获得“真知灼见”。于是,浅层的阅读便取代了深入的精读。看看现在充斥在报刊专栏里的各类名词:史学大家陈垣、陈寅恪,喜欢谈吃的知堂老人(周作人),引经据典的默存先生(钱钟书),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得格尔、瓦尔特·本雅明,加拿大传播学大家麦克卢汉等等,仿佛大家都对这些名家的作品了然于胸。我时常想,报刊杂志的这种引经据典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以为我们每天都在经典的身边。实际上,越是这种新闻式的经典阅读,就越让我们远离经典本身。甚至连那些言必称尼采、黑格尔、亚当·斯密、弗雷泽、弗里德曼、桑塔格、阿伦特、孔子、老子、《淮南子》等等的专栏作家们都不一定认真阅读过他们引用的原书,只是相互抄抄,引用个别词句,表明自己对这些经典是熟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了。正是因为这种“浅层阅读”的需要,“关于书的书”(book about books,即中国的书话)的走俏便不难理解了。

    列位看官,法国人皮尔·巴雅(Pierre Bayard)就出版过一本名为《如何谈论你还没读过的书》,不知该书是不是某些专栏作家的床头“圣经”?另外,国外也有人大谈“书皮学”(book cover studies),云如何从一本书的书皮大致了解全书的内容。我在上大学时,就有一同学谈起文学来滔滔不绝,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废都》、卡夫卡的《审判》与《城堡》,同时兼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等等,一大串书名不断地出现,从一本书飞到另外一本书,但每本书的评论总是简单的几句话,绝对不会再多谈。第一次听此同学聊天,我很是震撼了一下,因为他谈的每种书都是厚厚的,绝对需要时间与耐心去阅读。后来再和他聊天,感觉内容和第一次差不多,就是顺序不同。心里就暗自想,他是不是读的类似于《一生中不可不读的六十本书》之类的“关于书的书”,而非原书。但一直不好意思求证,所以只好一直存疑了。

    其实阅读“关于书的书”或“书话”,是一种伪阅读经验。书话的作者们总是言简意赅地把书的意义告诉读者,于是《国富论》就是“关于看不见的手”,《失乐园》就是讲魔鬼怎么堕落的故事;《红楼梦》就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是清朝衰败的缩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更好了,看看标题就知道写什么了。难怪后现代主义大师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要写《影像与虚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只有模仿而没有真实的时代。第一回海湾战争,大家只是通过电视看到战争,仿佛大家身临其境,其实大家看到的不过是电子影像,因此对于我们“战争根本没有发生”。诚如我们阅读关于经典的书,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阅读经典。

    这个时代另外一种阅读的病症就是对作者的兴趣,超过对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兴趣。但看近日一帮学者对张爱玲《小团圆》的讨论,仿佛《小团圆》是小报似的。当然,这个娱乐时代,人们对于小报的兴趣要高于经典,于是经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关于经典和作者的绯闻。英国伦敦大学的文学教授约翰·萨瑟兰(John Sutherland)就出过一本书《文苑搜奇》(Curiosities of Literature),里面充满了文坛趣事,如美国文学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喜欢吃鸭子,但是那种拔了毛半生不熟的鸭子,故朋友赠其外号“狼”;又如007系列的作者伊恩·弗莱明(Ian Flemming)每周都要抽五百支烟,每天三包半都不止。英国的大藏书家尤登(Grant Uden)写了本《奇怪的阅读》(Strange Reading),书中记载了许多名人奇异的阅读习惯,如伏尔泰读书会把书中讨厌的部分撕掉,只留下自己喜欢的部分;达尔文读书一定要把一本很厚的书分成两半,说这样方便携带;雪莱经过池塘,就会把书撕下几页来折个船;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看书可一点也不浪漫,他经常用一把带牛油的刀子,把书中未裁剪的部分裁开。另外,我还可以添加喜欢早晨懒床,在床上阅读的笛卡儿和喜欢站着看书的马基亚维利。

    再比如看到书店内杜修贤的《红镜头》,内容是什么仿佛并不重要,但一定要知道他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任专用摄影师。他在1945年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拍完了照片才发现忘记把镜头盖打开了。当然,要是知道当年陈毅开始接手外交部长时,很没有镜头经验,与外宾握手后就直接窝到沙发里,让当时的红墙摄影师张彬叫苦不堪,只好告诉陈毅。从此,陈外交部长一握手就死盯着镜头,很不自然等等之类的逸事就更好。另外,摄影师张彬曾经还主动要求毛主席同她一起跳舞呢。当然,这些就远离读书了,不过是些谈资。

    不过书话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根本无法读到的书,因此也并非全无好处。如古登堡的《圣经》,明朝的《职方外纪》,《物种起源》的初版,由林传甲撰写的、当年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叶德辉藏的春宫图,高罗佩的《秘戏图考》等等。反正看着书话的介绍是口水直流,但同时也有望梅止渴之功用。

    总是,读书话是一种伪阅读,它常常给我们一种虚妄的假象,以为已经饱读万卷书。它的流行当然与这个浅阅读与小报充斥的时代有关,老黑不是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最后,我要说,此文中提到的大多数书我也是没有读过的,有的见都没见过,之所以能够夸夸其谈,不过是阅读了些书话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27 , Processed in 0.0959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