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作文命题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0 07:1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作文命题刍议

湖南 吴同和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1898-1975)《弘一大师全集·序》(1947)云:“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

高考作文命题有类于此。仿丰子恺语,戏为一句:“在当初,命题者本心未始不想做得十全十美,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模式、俗见等所阻碍,加之实在也众口难调,所以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完美……”命题者的共同心态是,任务完毕,如释重负,竟如庖丁解牛般,“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遗憾的是,待这些多数也只能是差强人意的试题公示之后,产生的社会效应却往往是:始而获少数专家教授不遗余力的赞赏吹捧,继而得广大师生毁誉参半的剖析献疑,然后会在报刊上出现不少客观冷静的品评文字,命题者于是吃惊不小,终于引发其深沉的思考反省。周而复始,周而复始。

由此看来,作文难,是世纪难题,高考作文命题也同样是世纪难题。究竟什么样的命题更有利于检测中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语言表达,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目标、规律和要求,便历史的成为专家学者、命题老师苦苦探寻研究却始终未果的世纪课题。远的不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专家学者们就做了若干探索、论证,如跋如涉,艰辛非常。比如命题形式,就经历了无数次变化: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到“看图作文”,到“话题作文”,然后又是“命题作文”,交替着,重复着,其中偶有缩写、改写……内容涉及百科,题型五花八门,令人难以捉摸。2001年—2004年,“话题作文”风靡全国,2005年达到鼎盛,除上海等极个别省市坚守“命题作文”阵地外,一律为“话题作文”。2006年,“命题作文”再度登场, 2007年,“命题作文”加上给材料而指定题目的试题(如江苏卷《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四川卷《一步与一生》等),总数已超过50%。可是,2008年高考试题一揭晓,研究者却大跌眼镜:命题作文及给材料而指定题目的试题仅5道,而“话题作文”居然卷土重来……

作文体裁的规定也不断翻新。自1977年冬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基本上是“议论文一统天下”,师生们(包括业内人士、出版商)都热衷于论点论据论证的搜集汇总工作;学生们已习惯于“三段论”的写作模式,高考作文几陷入程式化,甚至多少有点“八股”的沼泽。1988年的全国卷《习惯》,有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提示,令师生耳目一新,惜乎仅昙花一现,之后便没了踪影。1994年,全国卷开始转向,要求考生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试题本身就是一次“尝试”,记叙文终于进入考卷,师生们无不叫好;但好景不长,1995年,又迅速回到“议论文”时代。直到1999年,高考作文才正式有了“文体不限”的字样,这是一个突破,一种回归,对师生来说,更是一种解放。考生可以扬长避短,佳作华章遂纷至沓来,令阅卷老师悦目赏心。考虑到诗歌体裁的特殊性,此后全国和各省市试卷均提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个要求是合理的,师生们愿意接受。但是,近年来,有专家又一次提出“高考作文不适宜采用文体不限的样式,不如就专门考查议论文”的主张,并认定:“高考作文只考议论文”,有利于“在同一层面上竞争的公平性”,能求得“评判时一致性”,“更具备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瞻性” ……言下之意,用其他文体表情达意,便没有以上效果。事实上,“高考作文只考议论文”,对于高校选拔人才,对于中学生“八仙过海”,绝对是一大障碍。至于说到“不同文体的作文主观评判时很难求得一致性”,则对于议论文的评判,难道有客观标准?曾几何时,在“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年代里,从“五类卷”改判为一类卷的文章,难道还少吗?如果“高考作文只考议论文”,借用哲人一句话:“地球是一个圆,旋转360°以后又回到原处。” 说句极端的话,这是倒退!

从2004年起,命题权限下放,部分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此,每年就有18套试题面世。这些试题质量如何呢?纵横审视、比较、鉴别之后发现,有不少出新出奇出彩的好题,如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07)、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2008)、广东卷“与你为邻”(2010)等。当然,也有少数试题明显有软肋,有硬伤。现拟就湖南卷七道题做一纵向分析,借一斑以窥全豹,意揣摩近七年来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和趋势,冀为命题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些微参考借鉴。

湖南七套试题,就题型而言,计话题作文2道(2004、2005),命题作文4道(2006、2007、2009、2010),材料作文1道(2008);就文体要求而分,“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者一道(2004), “议论文”1道(2006),“议论文或记叙文”4道(2005、2007、2009、2010)。

平心而论,湖南试题的命制,方向是正确的,基本顺应了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大趋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自身特点。如在“话题作文”风行之时(2004、2005),也曾遥相呼应,亦步亦趋;而在“命题作文”再度走红时,湖南卷不但能及时跟进,而且比较领先。而从文体角度考量,湖南卷颇有特色,命题者似乎更注重议论文的写作,尽管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试卷一直允许考生写“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文章,但“我自岿然不动”,湖南卷却始终坚持要考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仿佛在提醒师生,湖南高考作文,迟早会“议论文一统天下”的。

七道试题,“跑的体验”(2005)和 “谈意气”(2006)比较成功,已得到专家学者和中学老师首肯。这两道题的命制,兼顾到方向、力度、前景、社会效应等诸多要素,便于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存和文化积淀。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能结合青少年实际(生活、经历、思考、探索、追求等),难易适度,有利于考生张扬个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中学作文教学。题面文字简约,意蕴深刻,不追求奇词丽句,没有模糊晦涩语言,使考生易于见微知著,涉浅悟深。如“跑的体验”,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抑或由具象而抽象,由抽象而具象,都易于唤起考生的亲切回忆和丰富联想,从而使之进入理性思考的层面,升华主题。又如“谈意气”,由于“意气”的多义性可自由选择,因而考生尽可以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写出锦绣文章。一言以蔽之,这两道题,特别注重了考生宣泄情感和阐析哲理等基本元素,尽量顾及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的有机结合,使考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但是,并不是所有试题都有这个效果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感受和思考(2004),就很一般,由于类似话题多之又多,试题失之浅近,没有考虑坡度、难易度等因子,所以,虽然人人都有话可说,但多半会泛泛而言,三类卷较多,拉不开距离。至于《早》(2010),潘苇杭、潘新和老师判其为C类题,以为“这是陈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做过。这个题目的开放度较窄……限制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也是不对的。”(摘自《语文教学通讯》(A)2010年10期55-56页)这个评价客观公正。

《诗意地生活》(2007),审题难度倒不大,但其用词似雅非雅,令人困惑。其要害是,没能考虑面向全体考生,难以调动大多数考生的写作期待。试想,欲令近60%的以求温饱为目标的考生“诗意地生活”,有多困难;没有亲历,却要违心地表达“诗意地生活”,那只能憧憬,只好瞎编,真情实感是没有的。《踮起脚尖》(2009)就更加匪夷所思:踮起脚尖,虽可看人生百态,跳芭蕾红楼,尽目力所见,穷心力所思……但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为什么非要“踮起脚尖”,而不思“更上一层楼”呢?这对于高中学生(包括所有人)来说,无论是形象感知还是抽象思考,都不免有些虚悬。诚然,倘能由此及彼,“虚”而实之,借“虚”以构制全文,倚“虚”而升华主题者,可望夺取高分;但能这样写作的考生,毕竟凤毛麟角。无怪乎当年湖南作文满分卷得主仅寥寥30几人!

如用潘苇杭、潘新和老师的评判标准给这两道试题归类,《诗意地生活》充其量只能是C类题,而《踮起脚尖》则应划入D类题之列。

湖南卷如斯,全国卷及其他省市卷也同样瑕瑜互见:我们因之思绪万千。

毛主席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在前苏联会见留苏学生时曾讲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高考作文命题这世纪难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论证,相信我们会“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啊!



               (本文刊于 《语文教学通讯》2011(3A)50-5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47 , Processed in 0.0715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