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艰难时事,书生尤难——陶希圣回忆录《潮流与点滴》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0 12:0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艰难时事,书生尤难——陶希圣回忆录《潮流与点滴》读后

作者:韩振宇  
来源:http://blog.voc.com.cn/blog.php? ... g&itemid=598638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的《百科史学》丛书收录了曾在海外出版的民国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回忆录,笔者陆续读来,觉得此书尤为引人深思。

陶希圣这个人,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他毕业于北大,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是当时著名的社会史学家和“食货派”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西汉经济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作。抗战之后,追随汪精卫,开始从政,著名的“高陶事件”令其轰动海内外,后来追随蒋介石,成为《中央日报》的总主笔,还当过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终老台湾。

本书是他在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回忆文章的结集,在大陆出版,又附上了其妻万冰如的回忆文字。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个别文章未能收入。书前有其子陶恒生的序言。虽未为完璧,但其在大陆活动的事迹和心路历程大致可见。

本书的史料价值不必多说。“高陶事件”中,他是主角,在滑向汉奸深渊的紧急关头,毅然醒悟,设法来归,不脱书生本色。而其中诡谲之态,令人惊叹,虽详细叙述前后事实,有裨于了解事态进展,但其中心路历程,仍未深谈,掩卷之后,仍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

当从龙之后,欣遇所托,党派色彩甚浓,鼎覆之时,奔走各地,殚精竭虑,从事于护卫党国利益,主旨不脱党同伐异,排斥桂系,讨伐共产党,表态之意甚著,其实并无足观。

使笔者感到很有价值的倒是他在从政之前的经历。他生长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封建大家族中,父亲曾经做过几任清末的县官。这样的家境令他在描写清末动荡年代封建家族内部的龌龊与腐朽时,有入木三分之感。如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事时,身染伤寒,缠绵病榻,向家中四处求告,但无论是母亲还是亲戚均无人过问,最后只好卖稿求生,才躲过一劫;又比如他的妻子在黄冈家中,因为先生了两个女儿而备受煎熬,婆婆、小姑冷眼相对,直到生了儿子才有所转机。可是他的大女儿却因麻疹无法救治而夭折。当我们读到这些的时候,作者心中滴血的感触令人感动。

从这书中,我们还能够感到作者那种充满野心的自负。他没有留过洋,文字中不免流露出那种受到压抑的愤恨。比如他详细地描述了在商务印书馆里做事时的等级差别,在欧美留洋的一个待遇,在日本留学的又是一个待遇,连用的桌子椅子都有区别,而他虽然是国立大学高材生,英文日文俱佳,涉猎广泛,还得过法律修订馆征文的一等奖,在亲属法上别有心得,可是却屈居人下,只能拿到80元月薪,天天打卡上班,迟到早退都要被扣减,其郁闷之心可以想见。

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著作、创办的刊物之受到欢迎特别津津乐道;对于那些洋派人物,特别是苏联回来的人倡导的唯物史观,特别表示鄙视。而对于自己后来成为商务印书馆的高级职员,享受不坐班的待遇,而且拿着高薪,特别表而出之,其心中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在得到蒋介石的宠爱之后,那么卖力地为蒋张目,外讨共产党,内斥张芸生等民主派。如在抗战军兴之后,他被招到庐山牯岭献计献策,他详细地写出自己所受的待遇,对于梁漱溟等辈的言论颇为鄙视,也可看出其能够参与密勿,得到赏识的那种得意。

读罢之后,令人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际遇颇为感慨。过去笔者也读过北大教授的《毕竟是书生》,其中作者对于建国后自己的某些做法做了辩解,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毕竟是书生。后来一些愤青,尤其是深信普世价值的人们对此还深表不满。

我想,陶希圣的一生又为近世中国知识份子的心路历程做了一个精彩的注脚。我想,无论是革命也好,保守也好,反动也好,中国知识份子在心目中总是有那么一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心结。一个书生,生于乱世,何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阶级、家庭、个人的际遇给了他一种环境,但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径,有很多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在里面,有很多如他一样的人,在传统社会秩序崩坏的情势下,沉沦于底层,而选择了革命,选择了新政权,未尝不是在潮流的裹挟下另外一种被用,同时可以出人头地的考虑;而他选择了自己所谓的“革命”并全力以赴,这其中出于理性判断的成分有多少?出于被重用,可以出人头地的考虑又有多少呢?

从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大厦将倾时的中国书生本色,他的直言无隐让我们看到了大时代下,书生的无奈与野心。要做到独立的思考,自由的人格其实往往是很难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2:58 , Processed in 0.0898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