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3 08:0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 李本华

  布白,是指在艺术作品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如绘画中讲究“空白是画”,雕塑讲究残缺美,而文学创作中,往往留有适当的空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学形象和意境进行再创造。布白的意义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鉴这一艺术手法,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揭示课题时布白  课堂教学,很多时候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师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解题思路,注意留有空白,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这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她揭示课题时善于抓住题目的关键之处。比如讲《变色龙》,于老师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变,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的?因何而变?有哪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人对狗哪些称呼体现了主人公的一次次变化?学生听了这几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极浓,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如果没有这个布白,学生就不能进入“受激发状态”,不能兴趣盎然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二、导入新课时布白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把布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导入中,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给学生悬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契诃夫的《渴睡》时,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姑娘,因为家穷,就给富人家做保姆。有一天晚上,已经很晚很晚了,小姑娘渴睡的不得了,可摇篮里的婴儿却还不停地哭,小姑娘觉得就是这个婴儿使她不能好好地睡觉,于是把婴儿活活地掐死了,然后自己就沉沉地睡去了……”讲到这里,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发出“呀”、“哇”的感叹声。于老师接着说:“这到底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小的姑娘变成杀人犯呢?小姑娘以后怎么办呢?”学生们带着这一系列的悬念,如饥似渴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突出重难点时布白  教学的重难点往往要靠教师反复引导,精心而详细地讲授,学生才能把握。但有时设置一下“空白”,让学生去品味,去理解,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问,例如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是难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若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即使能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若逐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先生”相比,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这样布白,其实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不仅能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而且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时布白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中也是这样。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结尾有多种形式,设置恰当的空白,即是一种较好的结尾形式,能让学生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回味,使情感得到升华。如笔者在讲授《乡土情结》这一篇散文时,设计了用播放萨克斯曲《回家》作为结课方式,在令人感怀的音乐声中,充满深情地说:“一听到这曲音乐,就激起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就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愿望,想去享受家的温馨与可爱。但是,今天的世界上,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无法回家:在美英联军轰炸声中,多少伊拉克人流离失所;流浪了几十年的巴勒斯坦人民至今无法回到他们美丽的家园;在非洲国家,每年有无数的人因为饥荒和贫困而背井离乡……回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他们的回家之路为什么如此的艰难?”音乐在继续,教师的声音却戛然而止,真正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等美好的情愫被激荡,被升华。
  五、板书设计时布白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省略号或置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书上的“留白”,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思考、联想。板书的巧妙“留白”,可以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让课堂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教《孔乙己》时,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欧阳老师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 欧阳老师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多么巧妙的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含着无数的画外音。它让学生在思考体味中,去意会,去发现,多少感悟尽在不言中。学生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使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永生难忘。
  六、设疑提问时布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通过提问,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这其实就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之前的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这种空白会使学生精神振作、感情激奋、思维活跃。请看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愚公移山》中的经典点拨。师:“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把他们列出来。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思考,回答,有的说“90岁”,有的说“90岁不到”)师:“到底是90岁,还是90岁不到?从哪里知道?”(学生思考,看书:“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那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怎么知道?”(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看书思考回答)这个教学环节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钱老师正是通过层层设疑,层层布白,分层次、有梯度地让学生思考、探索、归纳、总结,逐步得出了正确结论。
  七、自主体验时布白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如魏书生老师教《核舟记》,讲到“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时,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档,分别扮演苏东破、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再如魏老师讲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让学生自编课本剧。学生自备道具,在台上自由的发挥,那一颦一蹙的表演大大丰富了课本的内容。触手可及的“于勒”“菲利普”“克拉丽丝”“若瑟夫”活灵活现,真实可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八、观看插图时布白  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善于布白,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生命桥》一课讲的是老羚羊用自己的死亡作桥墩架起了一座生命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羚羊的故事。文中有一幅两只羚羊悬在半空的插图,如何让这幅静止的画面活起来呢?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了两座悬崖,中间是深深的山涧,让学生上台来画出那悲壮的一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的画了一条条弧线,而山涧中不时溅起水花,因为那是牺牲的老羚羊。有的学生用两只粉笔不断地在黑板上演示羚羊们纷纷跳起又坠下的过程。在座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有的不忍地把眼遮住。李老师的这个布白,再造想象,让学生对插图作了补充,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受。
  九、学科综合时布白  在课堂上,把某些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往往会产生欲擒故纵的教学效果。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自主地去掌握知识。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他把十幅浮雕的挂图随意地挂在黑板上方,要求学生不看书,根据每幅图的背景和人物,分别说出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自己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再给每幅画加上小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把挂图排列起来。然后让他们阅读课本,蓄足的势能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又上升为乐学,学生很快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十、体态语言上布白  体态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语言, 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包括身体各部分无声的动作,如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或摇头、手势等。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这种“以手佐势,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在体态语言上用“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填补“空白”。
  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仅仅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0:49 , Processed in 0.10662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