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贴着地面飞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5 06: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贴着地面飞翔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课例透析

文章作者:陆华山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11·1C 



  触摸表达:不蔓不枝显本色
  2010年10月,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宁夏银川成功举行。本次小语盛会,凸显“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的核心价值追求,来自全国的教学精英在课堂上敢讲、真练、促思、导学,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给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铿锵有力地指出:“今年的观摩活动,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是的,倘若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老路,就难以踏上阅读教学变革的创新之路。在一节节优秀的课例中,教者牢牢扣住“文本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关注表达形式,触摸语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感悟语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浓郁的语文味在课堂诗意地弥散开来。
  【案例1】江苏的倪鸣执教《石榴》片断:
  师:同样都是笑,可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嘴,再去写笑破肚皮呢?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想让石榴笑破肚皮的话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所以它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候咧开嘴,成熟时间长才会笑破肚皮。
  师:老师觉得你一定是个特别理智的学生。你能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有没有同学是从笑上来分析的?
  生:有一个石榴咧得非常大,就把它比作笑破了肚皮,夸张句。有一个石榴露出了很小,就说咧开嘴。
  师:大家看看这图,可真是有这样的石榴,他可是一点都没夸张呀。
  生:那个小的石榴先经过了,然后再慢慢扩大……
  师:我听懂了你的话,你是用那一小一大的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笑得程度是越来越深啊。作者想的和你们想的一样,所以他用上了一个词,那就是——
  生:甚至。
  师:对,我们也在这个词上加上点,以后呀,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师:现在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石榴笑的程度有不同吗?
  【案例2】山东的苏婷执教《自然之道》片断:
  师:“探”是什么意思?
  生:“伸出”。
  师:那为什么不用“伸出”啊?
  生:“探”在这里比“伸出”更好一些!
  师:好在哪里啊?谁再来说说?
  生:“探”在这里是不让别人看见它,“伸出”是让别人看见它!
  师:哦,“探”是要小心点。从这个“探”,你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小幼龟很谨慎,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是啊,有保护自己的方法,那么小心。我们来看看吧,一只幼龟啊,把头探出来了,从这个“探”字,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啊,它是故意把头探出去的,是要看看外面是不是很安全。
  师:这可是它的生存本领啊!谁还想说说?透过“探”字,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透过“探”,先把头探出去,再看看食肉鸟,然后再让同伴们一起去。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个“探”字,在和其他词语的比较中,我们看出这小龟啊,真会保护自己,多么神奇。
  案例1中,对“为什么先写咧开嘴再写笑破肚皮”这样关于写法的精妙设问,对“甚至”一词的细致品评;案例2中,对“探”字深度辨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教师将学生的阅读视角智慧地牵引到“写”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去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指向“说”“写”的生命表达。面对文本,没有在文本内容中纠缠不休,而是直面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言语。引领学生触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悟奇特的言语秘妙,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个性,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源头,课堂的“语文味”一下子浓烈起来。
  言语实践:不知不觉露峥嵘
  语文教学最终的旨归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而其主要途径是言语实践。只有  学生个体亲自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经过长期规范的言语熏陶、感染,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行为,才能形成具有个性的言语能力。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应当之责。
  【案例3】内蒙古的张丹执教《画家和牧童》片断:
  师:孩子们,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绝妙之作”形容画作精美,如果我们也能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生动和形象了。我来给大家推荐几个词语。先跟我来读一读。
  (生跟师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师:这三个课外词语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说得生动呢!你想来试一试吗?这样吧,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座位上练一练,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说。
  【案例4】北京的张龙执教《最后一头战象》片断:
  师:一个“重”字就把20多年前的和20多年后的事联系起来了,语言多准确啊。那么“重回打洛江畔”这个情节能不能像这样概括一下?
  生:再回战场。
  师:最后一个情节谁来说,在它临终前,它最后所做的事。
  生:光荣归去。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三个情节是在临终前做的事,那它在26年前战斗结束后,它幸存下来的这个情节,你能用一个四字词来说一说吗?
  生:九死一生。
  师:战斗结束后,嘎羧幸存下来这个情节,我们能不能这样来概括了?
  生:战后幸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把它就提炼出了这四个主要的情节,值得积累下来吗?我看大部分同学都把这四个词抄写下来了,真好。如果你写完了,你可以在头脑中再想象这四个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嘎羧,26年后自知大限已至,就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曾经战斗的战场,缅怀战友,最后光荣地将自己掩埋的事。
  师:你看,这次说的就比刚才说的内容全面了,语言简练了。这篇课文是一篇长课,我们今后在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抓住主要情节或事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张丹老师契合文本内容,适时地补充“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词组群,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并借助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及时性的迁移运用;张龙老师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发现学生说得不够全面、简洁,便调整教学策略,耐心地指导学生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提炼关键词语”的方法简洁全面地概括。两位老师没有刻意雕琢,没有强拉硬拽,扎实高效的言语实践在师生积极活跃的对话中进行,学生的言语能力获得提升,言语生命自然舒展。
        适度讲解:不遮不掩透匠心
  本次观摩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遇到学生难懂的重要地方,遇到诸多教学手段无法达成的关键性环节,老师们当讲则讲,通过“讲”推助教学向纵深处潜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福建的何捷老师执教难度较大的《匆匆》一课,对于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毫不回避,巧妙地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语来引发学生体认并悠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那么,既然是与作者对话,那么就让我们来倾听吧。”
  再如,浙江的罗才军老师执教《伯牙绝弦》这篇古文,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讲解:“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像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罗老师正是通过这样一番动情的话语,一番适度的讲解,为深入体悟“知音”一词的内蕴而蓄情、蓄势,这样的讲解是有效的,必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32 , Processed in 0.0713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