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语文遇上音乐
——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作者:马秀芝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初中总第194期
如何为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活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最现实的问题。运用音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语文遇上音乐,可以为课堂构建“良好的开端”;当语文遇上音乐,可以激发情感,有助于把握中心;当语文遇上音乐,可以唤醒心理体验,为理解文本搭建桥梁。让我们有意识地把语文“唱”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完成诗词背诵,实现文章语言的美化和结构思想的提升。
一、让古诗文背诵融入音乐
其实,诗本来就是可以吟唱的,例如最早的《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诗词配上乐曲,往往有助于记忆背诵。或许会忘记诗词的内容,但旋律都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词也就记住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八千里路云和月”前面一句是什么,我也一时反应不过来是哪句,只记得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一句,于是我就轻轻地吟唱了起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学生很是惊讶,问“这也能唱吗”,于是就兴冲冲拿了MP3把歌下载下来,回到教室后互相传唱。
音乐具有愉悦功能,带着舒畅的心情去背诵,自然记得也快了。例如我们曾经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背下来的《木兰诗》一文,学生用歌唱出来就轻松多了。上《木兰诗》一文时,我在课间10分钟里,播放了歌曲《我的花木兰》(因其歌词基本上与课文相似)。课后,我应学生的强烈要求重放了几遍,没想到这几遍下来,近半数的学生都会唱了。隔了一天检查背诵情况,效果竟是出奇的好。事后才知道他们在课间有事没事经常在唱。在他们心目中,能把课文唱出来是件新奇而有趣的事。真乃兴趣所致,潜力无穷啊。
二、让写作教学渗透音乐
如果说歌曲运用于背诵只是范围有限的话,那么用于写作教学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们所唱的每一首歌都是一篇流动的文章,这里面有语言,有结构,更有人生的哲理。
1.优美的语言
歌曲之所以琅琅上口,很大部分缘于其生动形象的歌词。而歌词的优美,少不得要用艺术的表现技巧,而这些技巧,倘若用到我们的写作上来,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譬如修辞,要使我们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采,少不了要运用一些修辞。修辞的世界很丰富,然而学生却用得千篇一律。像“有你就有好心情,像夏天吃到冰淇淋”这样的比喻,通过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来表达心情,新颖独特,令人会心一笑。“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唱的是蜗牛,更象征着有蜗牛般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人。另外,许多歌词还充满了想象力,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就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这里运用了只有在诗歌中才会出现的语言的跳越,意象的叠加,铺设了一个场景,令人思索,仿佛回到了神秘的古巴比伦。
2.精彩的结构
没有结构的文章支撑不起华丽的语言,没有结构的歌曲也负担不起流动的音符。一般歌曲的结构也可大致分为三种:(1)起势——高潮——尾声,如沙宝亮的《暗香》。这就如同文章中的开端、高潮、结尾,或者是一种总分总的结构。(2)高潮放在最前,如刘若英的《后来》。这就类似于文章中的倒叙手法,将矛盾第一时间摆在在读者面前,摄人耳目。(3)在高潮中结束,如屠洪刚的《精忠报国》,歌声已止,而余音绕耳。文章也是如此,巅峰时的戛然而止,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深思和遐想。那么,既有诸多相似,我们不妨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3.人生的哲理
好的歌词大多闪耀着生活的真谛,流淌着人生的信念。在写作时,不妨直接引用或者化用,均有扮靓文章的效果。在歌词的高潮部分,时常会出现一些脍炙人口,如名言警句般的句子。譬如,说坚强的,“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谈挫折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分希望在你手中”;说自信的,“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等等。此类句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用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甚至作为文章的题目或题记,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性,提升语言水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确实,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不用强找,就挂在我们的嘴边。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哼唱之余,亦可以学到不少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张杰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