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吆喝声 感悟人物情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中心小学 徐荣华 2011年4月26日至27日,我有幸观摩了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活动。在荆门群艺馆参赛的11位教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迸发着炽热的情感,铸造着精湛的教艺,我们听着如沐春风,感受着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动着课堂的流光溢彩,享受着教学的艺术!
特别是武汉小学王帧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课品如人品,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她所执教《吆喝》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整个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王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谈谈对吆喝的印象,理解“吆喝”,接着让学生在文中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写吆喝的句子,很快学生找到1.树熟的秋海棠。2.喝了蜜的大柿子。3.葫芦儿——刚蘸得 4.烤白薯哇真热乎 5.冰棍儿—— 三分嘞6. 硬面——饽饽7.馄饨——开锅!王老师让学生自由品读这些吆喝声,感受吆喝的特点:大声叫卖。特别是“硬面——饽饽馄饨——开锅!”这两个引导学生读得妙:
生读:硬面饽饽
师:你看看,这个”硬面”后面有个什么号?
生:破折号
师: 破折号在这里是表示什么呢?
生:破折号在这里表示声音的延长
师:那你放在句中再读读
生:有滋有味地吆喝着:硬面——饽饽
又一学生读:馄饨——开锅!(很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这句吆喝中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像他这样读!
生:深情并茂地吆喝起来
当学生能大声有感情地读出这些吆喝声时,王老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顺势引导学生,把吆喝声放在课文中琢磨一下,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到学生交流“烤白薯哇真热乎”,王老师巧妙运用课件渲染北风呼呼的刮,引导学生想象北京冬天冷,抓住一“冷”“热”来体会小贩们的聪明,感受吆喝的艺术。
在指导学生感悟人物时,王老师更是下了功夫,抓住关键词 “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来体会吆喝人的勤劳与辛苦。 王老师没有孤立地让学生说词语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然后透过这两个词语来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将文字的话变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学生就不仅仅是理解的词语,更重要的是这种想象,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走进吆喝人的生活,体会吆喝人的勤劳与辛苦。这既是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感受,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讲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王老师很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