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书,你思考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1 06: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书,你思考了吗?
                        宿州市十二小  沙美侠

    曾几何时,书声飞扬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些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堂,而学生只能是“呆若木鸡”般地听凭老师展示自己的学识。故此,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在返璞归真的探索中,让我于久违的期待中赏识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更显得弥足珍贵。前几日,有幸聆听了于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后,心绪久久难以平静。由于水平有限,不能在评课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能采撷精彩课堂里留给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瞬间吧。

    于细节中见真情

    于老师上课伊始“检查预习”环节,并没有我们平时公开课上惯用的那招——利用课件出示词语,而是以一句“我写一个字看你可认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盯着老师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书写“颊”、“戚”等生字。在这样认真的书写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看清楚了生字的笔顺,这不就等于教会孩子写字了吗?而且学生一边看一边会思考:这个字我认识吗?老师看似无意地留给了孩子们一个缓冲的过程,留给他们自查自问的时间,而不像很多老师惯用的幻灯片出示几行几列一大堆生字词,学生抬头一看便要流利地读出来,不具真实性实效性,流于检查的形式了。所以,我认为这一细节足见于老师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指导读书到位、精彩。

    “读书、思考,思考、读书,多有味道啊。”“读书,你思考了吗?”于老师轻柔的话语犹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学生个性演绎读文的心门。两节课里,粗读、精读、通读、跳读、诵读、默读、范读、跟读......不一而足,精彩纷呈。于老师牢牢抓住“以读为本”这条主线,向我们阐明了讲解是死的,朗读意义太重要、是活的这样一个道理。

    例如,初读第一段时学生读得较快,缺乏感情色彩。老师适时补充了一段作者的写作背景资料,随后的一句“读书一定要思考”巧妙的点拨,学生心领神会。再指名读时,那个学生读得很低沉压抑,非常具有感情色彩,读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灰暗”。又如,读至第三自然段时,于老师的指导更是巧妙。一生读得较为平淡无奇,老师并没有给予范读,而是抛出一个问题:“明明的眼睛看不见,那她爸爸带她去市场认识蔬菜时,爸爸说的话该怎样读?好好琢磨琢磨。”学生一片沉默。老师还是不急,“好好想一想,语气是快?是慢?是高?是低?读书,一定要思考啊!”学生们恍然大悟“要读得慢点——”师追问“为什么?”生说:“因为他爸爸很耐心地对女儿说话,还要一边说一边教女儿摸摸蔬菜的形状,所以说话就很慢了啊。”台下听课老师给予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为这些孩子到位的领悟。这就是思考的结果啊!这样”润物细无声“的点拨和引领,让学生体会到了读书并思考带来的成功感,所以,第二遍读时就读得特别入境。一位温和慈祥又极具耐心的父亲形象就跃然纸上。另外,本段中两个“笑”字的处理虽然看似平常,实则于细微处见真情呀!学生通过读中思、思中悟、仿佛听到了一个盲童天真可爱的笑,一位妈妈的无奈惋惜疼惜的笑。

    总之,于老师依靠“读书,你思考了吗”这一抓手展开读书的指导,每一段文字老师都不轻易放过。在宽松的氛围中,在温情流淌的课堂上,于老师俨然就是那位慈爱、耐心地给女儿介绍黄瓜、蘑菇的父亲,温和亲切,循循善诱,他让孩子们读到的是文字的流淌,感悟的是真情的激荡。

    渗透学法悄然无痕

    关于朗读方面的指导就不赘述了。教学中,于老师教会孩子们各种学习方法。如;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习力写作方法(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例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衬托”;第六自然段中知道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读至第七自然段时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前后照应”;第十三自然段的学习掌握了既比喻又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对三个“番茄太阳”的品析中,学生还学会了做批注。最精彩的是,老师并没有灌输学法,而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主动探究总结出来,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课堂上需要我们老师做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听于老师的课时我是无比震撼无比虔诚的。虔诚于于老师七十岁的高龄、嘶哑的声音;虔诚于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虔诚于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温暖的互动。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对于名师大师,绝不能盲目地追捧和模仿。所以在课后,我又对照着崔峦在讲座中“对中年级教学目标的界定”的论述中,细细地比照了一下,窃以为,于老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是否能再充足些?(如引导质疑、解疑、交流讨论)另外,如果能把“写”的训练再落实扎实些就更好了。

    当然,这些认识都我自己不成熟的思考而已。于老师在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说:“读书,你思考了没有?”我想对自己说的是:教书,你思考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39 , Processed in 0.0667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