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缘于“观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4 00:5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现”缘于“观察” 

邓木辉


“发现”与“观察”有无关系?如果有,是何关系?对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般人(比如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还用说吗?肯定有关系——“发现”缘于“观察”!然而,管建刚老师的《“发现”重于“观察”》(《人民教育》2011年第5期),否定了“发现”缘于“观察”,甚至否定了二者关系。管老师认为“发现”重于“观察”,这个结论本身没有错,因为“观察”未必“发现”,“发现”比“观察”更有成效,更有质量。然而,管老师详细阐述“发现”不靠“眼睛”“耳朵”,而靠“灵感”,靠“内在感觉”,靠“比天空更宽阔的心灵”,一句话,“发现”无关“观察”,不靠观察客观事物而靠关注自我内心。这些支撑观点的“理由”有悖事实事理,难以令人信服。

应该看到:同“发现”一样,“观察”也是一种心理行为,“观察”与“发现”同属主观认识客观的心理活动范畴;任何时候的“观察”都不是照镜子式的、摄像式的、不带情感的“观察”。只不过“发现”是“观察”的高级阶段,是“观察”有所得时的结果。很多时候,即便用心“观察”,很想有所“发现”但限于能力、条件等而无所“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的确重于“观察”。管老师将同一心理活动范畴的两种认知情况或两个认知阶段截然对立,肯定“发现”而否定“观察”,这是有悖事实事理的。

管老师的文章主要针对写作要不要“观察”而写,他提醒大家:“别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他先具体指出大家的常用做法:“很长时间里,人们信奉‘写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认为只有学会观察,有了观察的方法,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写作内容。”然后评价说:“天知道这是个怎样的误会。”管老师证明“观察泥潭”“观察陷阱”“观察误会”的事例是:自己看了一千次烧开水,也没看出个“管瓦特”来;自己被苹果砸了一万次头,也没有成牛顿;健全人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观察也成不了作家,而盲人海伦·凯勒不用观察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管老师分析其原因是:没发现、不能写,是“因为没有灵感”,能发现、能写,是因为有灵感;“灵感不是靠眼睛、耳朵能发现的,而是靠内在的心灵发现”。

我认为,管老师的事例不能说明问题,管老师的分析不符合逻辑事理。且不说管老师是否真的“看了一千次烧开水”,是否真的“被苹果砸了一万次头”,即便真的“看了一千次烧开水”,真的“被苹果砸了一万次头”,也不见得会有所“发现”,会成为“瓦特”“牛顿”,故没能有所“发现”,没能成为“瓦特”“牛顿”也不足为奇。只要稍具常识就会知道:虽然“观察”不一定会“发现”,虽然“观察”千万次也不一定会成为“瓦特”“牛顿”,但这并不能证明“观察”一无是处,更不能证明“观察”本身就是“泥潭”“陷阱”,因为能否“发现”,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等等。因此,对一般人来说,往往并不是一“观察”就能“发现”的,这就是一般人成不了“瓦特”“牛顿”,成不了“海伦·凯勒”的缘故;这里暂且忽略人们即便“在生活中”也难免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不观察”情况。认真“观察”了而未“发现”,这不是“观察”惹的祸,不是“观察”本身的过错;相反,它仍然有“功”:至少可以为新的“观察”提供经验借鉴呀!如果因为“观察”没有“发现”就怪罪“观察”,这实在不合情理。试想:按照管老师的逻辑,既然“观察”外物不能“发现”,那我们调转方向,关注内心,寻求“心灵的发现”吧,但谁又能保证寻求“心灵的发现”就一定能“发现”,一定能成为“海伦·凯勒”,成为“瓦特“牛顿”呢?恐怕谁也不能打包票!相反,可以断言,只“关注心灵”而不观察客观事物,不具备别的能力,同样不会有所“发现”。这样的事实恐怕谁也不能否认:任何人“内心”都想有所作为,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他对“内心”怎样“关注”,怎样寻求“心灵的发现”,但由于观察、感知、分析、认识等能力有限,也只能无所“发现”,碌碌无为。这正如一般人由于欠缺别的能力,对外界事物再怎么“观察”,也不会“发现”一样。可以断言,虽然“观察”未必就会“发现”,但不“观察”一定不会“发现”。如果将“观察”狭隘地理解为“看”,盲人海伦·凯勒固然没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如果将“观察”广义地理解为“感知”(事实上,我们常常说“观察生活”未必是指“看生活”,而是指“感知生活”“贴近生活”),盲人海伦·凯勒未必没有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因为她还有别的灵敏的感知器官呀,比如听觉、触觉、嗅觉……这样看来,盲人海伦·凯勒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主要是因为她用别的感知器官对生活进行了“感知”,而不是仅仅“关注心灵”,因为没有对生活的“感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这样的“心灵”只能是一片空白,只有生理机能能没有认识能力,也就谈不上对生活的反映。

现在谈谈管老师比较看重的“灵感”。管老师说:没发现、不能写,是因为没有灵感,能发现、能写,是因为有灵感;灵感不是靠眼睛、耳朵能发现的,而是靠内在的心灵发现。我感觉管老师这些话关于“写”“发现”“灵感”“心灵”“眼睛”“耳朵”的关系比较复杂,试理顺如下:“写”“发现”靠“灵感”,“灵感”靠“心灵”去“发现”而不靠“眼睛”“耳朵”去“发现”;即是说,“写”的东西靠“灵感”去“发现”,而“灵感”又靠“心灵”去“发现”不靠“眼睛”“耳朵”去“发现”,即“发现”与“灵感”都是“靠内在的心灵发现”,“发现”与“灵感”都是“心灵”的“发现”成果。关系大概是这个关系,但意思还是不大明白,不大清楚“发现”“灵感”“心灵”之间的几重“发现”的玄妙关系。大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发现”来于“心灵”,“灵感”来于“心灵”。如果可以这样理解,这就有点违背常识。我们知道:“生活”也好,“客观世界”也罢,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因为我们“发现”了它它就存在,也不因为我们没“发现”它它就消失。而我们之所以能有所“发现”,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当然,“观察”未必“发现”),以至它们在我们意识中留下烙印。这一阶段的“发现”,充其量还只是粗浅的、表象的“发现”,要进一步“发现”,还需观察、分析、思考……但无论如何,我们能有所“发现”,是我们进行了“观察”,外物作用于我们意识的缘故,而不是“心灵”凭空“发现”,即是说,“心灵”之土不可能没有播种(观察)就开出“发现”之花,长出“发现”之果。必须指出:很多时候,外物之所以会“作用于”我们的意识,是因为我们有“观察”的意愿,对其进行了“观察”;一般情况下,外物可不会主动“侵犯”我们的大脑,“占领”我们的心灵;没有“观察”的意愿与自觉,我们即便“在外物中”也会对其视而不见甚至熟视无睹。可见,“发现”有赖“观察”,没有“观察”的“心灵”不能“发现”,更不会产生“灵感”。“灵感”是有的,“灵感”对创作发明等十分重要。一般认为,所谓“灵感”,其实就是“顿悟”。“灵感”何来?何以“顿悟”?靠的是大量的“观察”积累及分析思考,而不能靠“心灵”凭空产生。没有“观察”积累的心灵是空白的,空白的“心灵”再怎么关注也不会产生“灵感”,获得“顿悟”。物质决定意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些,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一般常识啊,虽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这些常识恐怕还是该相信的吧。

管老师看轻甚至否认“观察”还出于这样的担心:外物是相同的,人们“观察”的结果会相同(“参观世博馆,走同样的路线,看到、听到的都差不多”),写出的都是内容雷同的陈词滥调,这有悖写作的本真,因为“写作最要紧的是写出‘不同’”。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如上指出,“观察”是一种心理行为,任何时候的“观察”都不是照镜子式的、摄像式的、不带情感的“观察”,“观察”个体由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不同,所“发现”的东西往往在数量质量上会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人们通过“观察”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不会是照镜子式的、摄像式的、不带情感的认识和反映,“观察”不会导致写作内容完全雷同;即便是自然主义流派的作家作品也是如此。

出于对“观察”的看轻与否认,管老师否认“作文要‘留心观察’”,他认为“留心观察”“这四个字,重点不是‘观察’,而是‘留心’”,故主张“写作,要的不是‘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要的是‘留心生活’”。看重“留心”而看轻“观察”,这不符合逻辑事理。“留心观察”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留心”为了“观察”,“观察”需要“留心”;“观察”是“留心”的目的,取消目的,没有“观察”,“留心”何用?“心”“留”何处?“观察”是“留心”的依附体,犹如“皮”是“毛”的依附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作文就是应该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还是将“留心生活”与“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模糊等同好些;否则,将“留心生活”与其余三者对立,势必导致看重“留心”而看轻“生活”,犹如看重“留心”而看轻“观察”一样,会导致“心”无所“留”,“留心”落空。

顺便指出:“贴近心灵”是某知名教授提出的与“贴近生活”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新则新矣,然而要慎重对待。如果说,学生作文,在认真观察并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分析思考,关注内心感受,写出真情实感,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将“贴近心灵”与“贴近生活”截然对立,将“留心”与“观察”截然对立,用“贴近心灵”否认“贴近生活”,用“发现”否认“观察”,这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逻辑事理。

限于篇幅,本文只将讨论的话题限定在“作文”的范围内,不再涉及自然科学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而且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如做实验)的情况。我想,即便仅就以上讨论的话题及内容,已经足以说明:“发现”缘于“观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51 , Processed in 0.0635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