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从经验走向科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19: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从经验走向科学

江苏省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丁  强



中国有句俗话“生姜还是老的辣”,人们一般都认为老教师、老医生好,经验丰富,值得信赖,而相对年轻的教师和医生则往往不被看好。究其原因,自然是年轻的教师和医生从业时间短、缺乏经验、缺少积累。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及检查手段的日益更新,现代医学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于是,有人说,现在的医生越来越没有“本事”了,完全依靠“机器”看病。但是,慢慢地,大家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首先,“机器”是人制造的,是根据人的经验(老医生的经验)制造的;第二,老医生的经验可以由“机器”规范化地复制,减少因人而异的随意性;第三,普遍运用“机器看病”之后,医生仍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人的病情做出具体、强准确的判断,经验依然在起作用。于是,靠“机器看病”慢慢被人们接受。

        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呢,有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一番思考后,不难得出“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撑”、“促进有效教学需要特别关注教师行为”、“现代课堂教学应该从经验走向科学”等基本观点。而对这些观点的求证有利于“绿化”我们的教育思想,修正我们的教育行为,提高我们的教育效率。

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

        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认识如同要回答“教育是什么”一样,见仁见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时空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而且,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课堂教学”可以认为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因此,它首先应该遵循的是“学习”的规律。

        “规律”就是科学。人们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正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本质。过去,人们仅仅从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理解与操作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现在,人们开始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从学习力的研究,更深层地发现和挖掘学习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规律来定位“课堂教学”。

        然而,现实中,教师对此认识往往不够清晰,不能到位。

        教师对“课堂教学是科学”认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师为本”、“以本为本”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操作,考虑比较多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教师教学活动的个体性、创造性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性、规律性、差异性和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规律性、技术性等往往认识不足,考虑不多。客观上,出现了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以个人教学经验为依据“随遇而安”、“因人而异”;导致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盛行而科学性和有效性严重缺失的现象。同时,教师对课堂教学科学性的认识也是“随意性”大于“规定性”。

        只要是科学的东西,就得有一定的规定性。不要规定性,那就是只讲任意性;而只讲任意性,是反科学的。在教学上要有一些有规定性的、有一定要求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教学规范。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规范”的认识只是从教师个人品行的层面去理解,诸如,“课堂教学五认真”、“身教重于言教”等。很少从科学意义和技术层面去理解与操作,诸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分类、描述、确定”、“课堂教学时间应如何科学地分配给教师讲课、提问,学生思考、提问、实际操作”或“哪些作业对检测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等等。久而久之,渐渐淡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究,对课堂教学本身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追求。

        当然,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能起到科学性与艺术性都无法起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了艺术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一面,忽视了最根本的科学性、规定性的一面,那就会使很多教师感到无所依凭、难以捉摸,也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真正高超的教学艺术,应当是建立在科学性、规定性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通过“学生的学”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完成的,而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科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课堂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认识,不仅在“科学性”上有误区,强化了所教学科的科学性而弱化了教学工作本身的科学性;而且在“技术性”上也有“误区”,强化了在教学工作中起辅助教学作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而弱化了教学工作本身的“技术性”。例如,课堂提问是几乎每一位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涉及的教学环节,大家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研究较多,但对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较少,往往把“艺术性”和“有效性”混为一谈。其实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技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因为这不仅与提问时教师的教态表情、语言魅力、语音语调等有关,更与提问的时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适宜性、实用性及编排的合理性等一系列“技术性”指标有关。它关系到能否有效激发同学们的科学思维、探究欲望、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态度、学习品质、良好习惯。同样,形成性测试题的命制及试卷的编排等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一位老教师,用近一年的时间,做了“练习效率”的试验,找到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相关因素:涉及学生的态度、情感、心理问题,学习习惯问题,治学方法问题,知识、能力、结构问题,对练习的认知水平问题,遗忘规律问题及兴趣、个性差异,等等。如果我们不能科学、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或者根本就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那么,“题海战术”对于学生而言只能是以消耗“成长中的生命”为代价的学习。

        所以,如果我们片面地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项个体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所谓“教无定法”,而忽略了“教学有法”,其中的“法”就是“规律”,就是“科学”,而这个“法”若无“技术”的支撑,“有效教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经验走向科学需要特别关注教师行为

        课堂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根本性的特征是课堂的有效性。对于有效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关系问题,美国教育博士加里·鲍里奇认为,完全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憧憬。因为教师不可能都像所罗门王那样高明,像弗洛伊德那样深刻,像爱因斯坦那样渊博,像南丁格尔那样富有奉献精神。而且,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特征与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之间没有多少关联,所以,人们期待的“好教师”就变成了现实中可能也应该存在的“有效教师”,即能够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

    何成为“有效教师”?或者说教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加里·鲍里奇博士认为依靠已有的研究成果融合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通过60年的研究,西方教育界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五种关键行为+五种辅助行为”是可以也是应该借鉴的经验。其中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五种辅助行为”是: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组织;提问;探询;教师影响。

        结合我国的实情,我认为在眼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四种教学行为:(1)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与达成;(2)学生的自主学习;(3)检测反馈的及时与适当;(4)无效教学行为的剔除与克服。“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与达成”和“检测反馈的及时与适当”是其中最短的两块“木板”应当引起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基础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学生承受了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究其原因,有教育外部的,也有教育内部的,有政策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时。就教育内部的技术层面来说,教师上课时的“目标意识”缺失和“效率意识”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备课时,没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只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或模仿其他老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依葫芦画瓢”,几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那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何谈起?教师备课时,根本就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清晰,那如何编制适当和有效的形成性检测练习?于是,十分随意地授课和完全盲目地布置课后作业,“题海战术”、“以多取胜”的现象便随处可见。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第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就大学本科毕业生对本学科的知识占有和能力水平而言,要完成中学教学任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无需花多少力气,更谈不上要进行科学研究。第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教”是教师的责任、“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的理解层面,将“课堂教学”的有机整体人为地拆开,从而有意无意地躲避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当然,更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学生的“学”。第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学科知识是“科学”,教学方法是“艺术”的层面,强调“教无定法”,忽视“教学有法”。于是,对“教法”的研究多停留在“经验型”的层面,不太能够进入真SE"科学研究”的境界。

        对此,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同样是有责任的。2009年,我校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年”活动,通过反思和交流,确定了制约有效课堂教学最短的“木板”,即“教学目标”和“课后作业”,并制定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行“教师基本教学能力调研测试”,制定“学科作业规范”并组织学生参与管理,成立“学科试题命制中心”,进行“校内教学专项视导”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0:31 , Processed in 0.0720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