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该拥有什么样的小学生活
编者按:小学,伴着浪漫的童真童趣,往往成为一个人生命中最美的时光。而且,在成年后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常态下,小学生活愈发容易让人留恋和难忘。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度过小学生活吗?那些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名人名家有着怎样的小学生活?父母和学校应留给孩子一段怎样的小学时光?本版通过作者的多角度分析,阐明小学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小学到底应该学什么。
【冷眼观察】
在纠结中完成小升初
——“羊妈”是如何变成“虎妈”的
只有一个如果若能真的实现,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有均等的入学机会。我相信只有这样,孩子的小学时光才会真的还原成它本来的样子,而我们,也才能放下心来,还原父母的本色,不做一个折磨孩子也折磨自己的人。
离开小升初的“战场”已经半年多了,还不断有人问起当初的感觉。对所有的询问,我的回答都只有两个字:纠结。从最初的快乐教育到不得不带着孩子在“坑班”、培训班中游走的纠结;是明知道自己正在违背孩子成长的自然天性,却不得不再往孩子身上加点压力的纠结;是那种在一条狭小的通道上尽量为孩子多撑出点空间,好让他喘口气,却让他不知不觉中习惯于依赖的纠结……如果没有经历过小升初,你无论怎样也无法理解这种自己折磨自己的感觉。
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带着孩子去小学面试的情景。我拉着他的小手走到教室门前,才发现,原来小学面试是真刀真枪的。数学还好,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曾经参加过幼儿园数学教育研究,几道数学题应该难不倒儿子;语文有点麻烦,要考20个字,只有当场教学了。考试证明,儿子的短时记忆还不错,居然在老师面前认出了十几个;至于英语,每当幼儿园门口有教学机构的老师向我建议的时候,我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汉语还没说利索呢,学什么英语。”结果儿子跟着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混了两年多,只记住了一个词:banana。什么,有英语实验班?还要求家长必须有陪读的决心?陪读?我可没有那勇气,坚决不去!孩子能把课本里的知识学得不错就够了。
看,这就是我把孩子送进学校里的心态。那时候的我,照现在的时髦说法就是:要做一个“羊妈”,要让孩子快乐成长!看到现在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不得不让孩子进入各种补习班的同事,我有时候还会骄傲地回忆一下:想当年,我当年可比他们放松多了!
小学一、二年级,由于没有太多的负担,儿子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课业成绩也十分优秀,数、语、英门门一百分。我也颇有些自豪。可这种自豪感却在他三年级时被一位老师的话打碎了。
那一年,儿子换了一位从六年级刚下来的老教师做班主任,据说教毕业班很有经验。第一次家长会,便真的让我见识到了她的不一般。她很严肃地告诉在座的每一位家长:别人总是问我,为什么你带的班上有那么多上重点中学的孩子。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让孩子学奥数,将来参加重点中学的“坑班”考试。否则你就是把课内这点东西学得再好也没用!话说得掷地有声,让人心里发颤。
那是我第一次在“官方场合”听到奥数这个名词。比现在很多的家长要整整晚了3年。再环顾一下左右,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多多少少在奥数世界里浸润了一些时候了。
“重点中学”这4个字的诱惑力太大了,就算抛开学习成绩不说,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重点中学无论校风还是教师素质都要相对好一些。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想让孩子上一所重点中学。可就像这位老师说的,想上重点中学,仅仅学好课内知识是没用的。没有办法,课业之外还得求学。儿子的周末时间就这一样一点一点地消失了。
最初开始的是英语,因为进入得较晚,儿子的课外英语学习一直在跳级追赶状态。由于班里的很多孩子都有学习新概念的基础,所以当老师讲到相关语法时,在后面旁听的我能清楚地感觉到,孩子根本听不懂。好在我至少能听懂老师讲课,全当回炉培训了。回到家,我再把记下来的内容拆分,让儿子一点点儿消化。
英语总算过关了,可是孩子的奥数却落下了。我实在无法让孩子太早进入备战状态,选择了先抓一头。
一天“坑班”放学,儿子一见我眼泪就下来了:妈妈,老师讲的我全听不懂。大多数同学都在别处学过,我们班好多考100分的。一看儿子的测试卷:20分!我眼前直冒金星。先生倒是不怎么在乎:没关系,晚上让你妈妈给你讲讲就行了。说得倒轻松,我看了看,分解质因数,天啊,谁能先告诉我质因数是什么?不过为了让儿子宽心,我没敢把自己的心虚表现出来。在更多报班和自己攻关的两难中,看着儿子一听再报班就皱成苦瓜样的小脸,我只能再一次选择和孩子一起上。
这样的强化训练让孩子的小学生活多多少少变了味道,一是我失去了对孩子课业成绩本身应用的重视。以前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我总是要督促孩子复习,现在看着孩子的时间表,什么话也不说了。如今儿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和很多“坑班”里的小战友一样,数学和英语强,语文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经历都要弱很多。谁让小升初不考语文呢?
二是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让本来就体质一般的儿子一直很苦恼。期末了,儿子不太开心:“妈妈,我的体育没达到良好,没评上三好生。”“没关系,儿子。”这真的不只是为了安慰儿子,自己小时候心目神圣无比的“三好”今天在我眼里似乎失去了光环。评上“三好”也未必能推优,定下了目标的我,现在变得现实无比。至于体育,唉,也只能等到六年级暑假再说了。其实我明知道这是本末倒置,但精力有限,别无选择。
三是养成了陪读的习惯。也许会有人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但要看那是什么样的学习。要求一个小学生学习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对于大多数的非超常儿童,确实有点难。所以,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让孩子不断地在各种培训班中游走,二是只报基础的班,家长和孩子一起攻关。看着我家路口那个培训机构所在的大厦,每到下课时人山人海的景象和孩子疲惫的面容,我觉得家长陪读,至少还能让我们理解孩子的苦,还能让孩子在家里有一个同盟者,不至于那么孤单。可4年的陪读生活延续下来,孩子似乎养成了依赖的毛病。现在,我正在致力于“陪读后遗症”的脱敏事业中。
应该说,比起那些辛苦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孩子来说,儿子是幸运的。现在,他已经坐在了目标校的课堂上。更令人庆幸的是,虽然他上的是实验班,但老师管理得相对宽松,让儿子可以重温他久违了的快乐、轻松的学习时光。但是,面对“一次大考一排名”的压力,以及3年后连实验班都要达到50%左右的淘汰率的中考,他还能轻松多久?我不知道,也很怕去想,只希望这时间尽量长一些、再长一些……
【深度思考】
特长培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能攀比,而应从努力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开始,科学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尊重小学阶段的学习规律
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困在学校、教室、围墙、书本、概念或各种学习班、特长班之中,应还给孩子自由、自在、自主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回归纯粹、纯真、纯朴的真实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发展。
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不仅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文社科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发展,包括建立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许多名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时都感慨万千,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和不可替代的印记。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太多的家长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以为学得越多、学得越早,孩子的发展就越好。其实不然。好的发展一定是循规律而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
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也就是说,小学三年级及之前的孩子,思考问题主要依靠具体、直观的事物,对于抽象概念或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实物或实例,解决问题,分析各种变量关系时通常需辅助以图表、线段。否则,孩子很容易陷入“在听天方夜谭”式的糊涂中。而进入四年级之后,随着孩子经验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概念在孩子的脑子里可以直接完成抽象化理解,然后进一步逻辑加工,如分类、排序、推理等。所以,小学高年级适当地接触奥数是可行的。如果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话,可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但如果过早地接触,或因其他缘由盲目地跟风学奥数,很容易增加孩子数学学习的挫败感,进而诱发孩子的厌学情绪和厌学心理。所以,遵循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
其实,真正的有效学习并不是以知识的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学到的知识越多、知道的东西越多,这样的学习就越好。有效的学习是基于“知识手段论”而非“知识目的论”,即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有限的知识,学生能获得可以被最大化迁移或应用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即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孩子的思维是否获得了最大化的训练与提升。否则,表面看孩子似乎学到很多,其实也仅仅就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搬到了脑子里而已。一旦孩子面对真正的实际问题,仍然会束手无措,成为书呆子。所以,学习一定要懂得按规律办事,不要盲从冒进。如果只求学的量而忽略学的质,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
此外,小学阶段还是孩子综合素质打基础的阶段,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有很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黄金阶段,是很多特殊才能飞速发展的关键期,于是在小学阶段重在为孩子终身素质的发展加码,休息时间不是学跳舞就是学钢琴,要不就是英语班、游泳班、机器人班。孩子的生活除了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外,被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填得满满当当,失去了基本的自由和自主。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将天赋培养到极致”的教育。这句话看似简单,细品起来却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孩子的天赋,二是了解天赋的价值,能找到所对应的、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三是根据年龄特点,有针对性、有阶段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有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之正途。所以,特长培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能攀比,而要从努力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开始,科学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另外“全人”的发展不等于知识学习加特长培养。“全人”的发展还包括孩子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离不开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的发展则离不开游戏、玩耍和体育活动,更离不开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与亲身体验。所以,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困在学校、教室、围墙、书本、概念或各种学习之中,应还给孩子自由、自在、自主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回归纯粹、纯真、纯朴的真实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发展。
只有真正遵循这些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家长最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愿景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愿景不等于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来培养孩子,最终的教育结果难免以失望收场。
【深度思考】
特长培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能攀比,而应从努力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开始,科学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尊重小学阶段的学习规律
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困在学校、教室、围墙、书本、概念或各种学习班、特长班之中,应还给孩子自由、自在、自主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回归纯粹、纯真、纯朴的真实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发展。
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不仅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文社科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发展,包括建立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许多名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时都感慨万千,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和不可替代的印记。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太多的家长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以为学得越多、学得越早,孩子的发展就越好。其实不然。好的发展一定是循规律而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
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也就是说,小学三年级及之前的孩子,思考问题主要依靠具体、直观的事物,对于抽象概念或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实物或实例,解决问题,分析各种变量关系时通常需辅助以图表、线段。否则,孩子很容易陷入“在听天方夜谭”式的糊涂中。而进入四年级之后,随着孩子经验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概念在孩子的脑子里可以直接完成抽象化理解,然后进一步逻辑加工,如分类、排序、推理等。所以,小学高年级适当地接触奥数是可行的。如果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话,可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但如果过早地接触,或因其他缘由盲目地跟风学奥数,很容易增加孩子数学学习的挫败感,进而诱发孩子的厌学情绪和厌学心理。所以,遵循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
其实,真正的有效学习并不是以知识的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学到的知识越多、知道的东西越多,这样的学习就越好。有效的学习是基于“知识手段论”而非“知识目的论”,即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有限的知识,学生能获得可以被最大化迁移或应用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即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孩子的思维是否获得了最大化的训练与提升。否则,表面看孩子似乎学到很多,其实也仅仅就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搬到了脑子里而已。一旦孩子面对真正的实际问题,仍然会束手无措,成为书呆子。所以,学习一定要懂得按规律办事,不要盲从冒进。如果只求学的量而忽略学的质,这样的学习不学也罢。
此外,小学阶段还是孩子综合素质打基础的阶段,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有很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黄金阶段,是很多特殊才能飞速发展的关键期,于是在小学阶段重在为孩子终身素质的发展加码,休息时间不是学跳舞就是学钢琴,要不就是英语班、游泳班、机器人班。孩子的生活除了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外,被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填得满满当当,失去了基本的自由和自主。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将天赋培养到极致”的教育。这句话看似简单,细品起来却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孩子的天赋,二是了解天赋的价值,能找到所对应的、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三是根据年龄特点,有针对性、有阶段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有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之正途。所以,特长培养不能盲目、不能跟风、不能攀比,而要从努力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开始,科学地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
另外“全人”的发展不等于知识学习加特长培养。“全人”的发展还包括孩子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社会、离不开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的发展则离不开游戏、玩耍和体育活动,更离不开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与亲身体验。所以,不要将孩子牢牢地困在学校、教室、围墙、书本、概念或各种学习之中,应还给孩子自由、自在、自主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回归纯粹、纯真、纯朴的真实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发展。
只有真正遵循这些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家长最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愿景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愿景不等于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成人的思维和视角来培养孩子,最终的教育结果难免以失望收场。
【专家观点】
小学难以承受学业之重
小学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天堂,孩子的天性是自尊自信、活泼好动、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好实践、求知欲望强。孩子想“翻跟头”,总盼有人给他“搭台子”。如果他能翻多大跟头,就有人给他搭多大台子,他就会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
企业里的一切人员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产品,学校里的一切人员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学生。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开发,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是教育的根本。小学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是孩子“学做真人”的养成教育,是激活求知欲、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育。
小学学什么?顾名思义:学小不学大,学近不学远,学实不学虚,让孩子接受启蒙教育、养成教育和基础性教育。
但现实的小学教育是这样吗?既要孩子接受“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又要孩子“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既要让孩子接受严肃严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让孩子参加奥数竞赛、作文考级、英语培训等各种“拔苗助长”的提高班;既要让孩子接受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又要卷面测试小孩子死记硬背道德知识和超越孩子实际的荣辱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鉴别能力。
俗话说“过错、过错,再好的事做过了头,也就错了”。现在的小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太过了。孩子们不仅没有幸福的童年,而且身心受到摧残。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孩子们眼睛近视,身体畸形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常见病增多,厌学、弃学、逆反现象日趋严重。资料显示,上海小学生书包平均重4.46公斤,相当于超市一大桶油的重量,是孩子们平均体重的14.99%。近年来,全国小学生近视率达到了40%。中国城市小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及国际组织的推荐值,40%的孩子感觉学习负担是一块心病,每年有15.33%-16.48%的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老师不是用欣赏的眼光、宽容的态度、理解的心态、善待的方法来对待未成年的学生,而是两只眼睛常盯着学生的缺点毛病,把批评、训斥、惩罚、限制、防堵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因此,不少孩子盼望像爷爷奶奶那样早日“退休”。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道出了当前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现状。这种不科学的教育使孩子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自主权利得不到保障,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常常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爱好自主地选择;常常表现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常常表现为盲目随从,循规蹈矩,缺乏理解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缺少创新能力。
那么,小学究竟应该学什么呢?
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信息化、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如今进行的是一场智慧革命,既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又要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要求教育必须从传统走向现代,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应具有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的自主性,应具备较高的成就感,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主动性,并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创造性。因此,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智慧潜能的多元性,创造一种“智慧教育”势在必行。这种教育既要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又要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无论什么时候,小学教育都要从“小”、“近”、“实”出发。“以生为本”就是要从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出发,把孩子真正当成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精彩书摘】
名家眼中的小学生活
《小学学什么——英才是这样炼成的》汇集了近50位名家回忆各自小学生活经历的文章。名家们用生动的笔墨,传神地描述了他们在独特年代里的小学生活。这些经历在帮助我们理解名家是如何成长的同时,更触发了我们反思现今的小学教育——我们究竟该让孩子在小学学什么?
玩乐童年
我的小学,其实就没怎么好好上学,这倒不是我常旷课、逃学,而是因为我从4岁开始就得了哮喘和支气管炎,以致身体极差,动不动就生病住院,课自然也就时上时不上了。
我在家排行老三,哥哥大我9岁,姐姐大我5岁,他们的成绩在全校乃至全县都是出类拔萃的,可我偏偏学不进任何东西,因怕诱发哮喘,父亲认定我的任务只有一个字——玩!考试量力而行,分数不重要。如此这般,我的童年想不快乐都难。每天玩得从早到晚,乐不思归,当时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吃饭、睡觉,认为那是在浪费玩的时间。有一次,我偷偷回家把闹钟调慢了一个小时,不料姐姐在旁笑得前仰后合,我迷惑一问,才知之前爸爸刚把闹钟调快了一小时,现在正好,时间准确了!
我的绘画能力,我们老师从来不及,学校黑板报的画我全包,包括班上的黑板报,还天天有其他班来请的。每次我站在凳子上画板报时,后面总是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粉丝”,那份自豪感从此再不能超越。靠着这一雕虫小技,我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有的还比我大不少,那时到我们家来要画的人络绎不绝,我送出一两张画是完全可以让那人给我办很多事的,这在学校里偶尔应付“暴力冲突”时大为有利。一次,一位家长带着他的孩子来家里告状,说我打得他孩子不敢去上学,母亲好生奇怪,他的孩子高我一头,我怎么可能是对手?半天才弄明白,原来是我找了数十人去打他孩子。我当场也争辩了是他先打的我……这小孩打架谁先打谁是从来也说不清楚的,关键是看结果。母亲在赔礼道歉送走人家之后,对我的“作为”有肯定的一面,她说:“孔子说,人要有聚众的本领”。孔子说没说过这句话我没考证过,但“人要有聚众的本领”却成了我常用的座右铭之一。
我上小学时,对分数一向漠不关心,但有一次我留心了刚发回来的考卷,发现我的名词解释没错,于是跑去找老师理论,原来她之所以判我错,是因为我没有照书上的“标准答案”死记硬背来回答,当时我巧舌如簧,说得老师自己也感觉理亏站不住脚,末了她丢下一句“学习不是为了分数”扬长而去。这个观点我倒真的赞成,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人在他的孩提时代,能背几首唐诗、能认多少数字、能写多少单词、能弹多少乐谱会比童年的快乐重要。相反,快乐的心态更容易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的感悟,是所谓的想象力超过学识,真正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性格,而不是其他。
难写的作文
我的小学生活很简单,那时读书亦无人辅导,完全靠自己摸索,又加之不肯在学习上服输,只有死记硬背了。到了三年级,才多少懂得一点什么。老师讲课简单极了,无非分析课文啊总结段意啊什么的,数学也很简易,即便是自然之类的科目也多是乏善可陈的,老师讲得也不起劲,因为没有人将它放在心上,大概只有语文数学才是主科之故。课外书几乎是没有的,更不要说去订阅什么报刊了。课外活动也没什么可说的,记不得曾经有过专门的体育、音乐老师,所谓体育有的不过是跑步而已。
说起作文,那时流行着一册作文选,我看的还是叔叔买来的,时常翻阅,什么都觉得很新奇。所谓作文选,基本上是讴歌现代化、学习雷锋的内容,即便是写一丛植物,也是阳光明媚的。不少文章看上去都很雷同,不管用拟人还是比喻来写,都必须留一个光明的尾巴,那时还不知道这是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文章的升华。老师布置的作文也都与此类似,常常令我烦恼不已,毕竟我们的生活跟作文选上的相距太远,没有直观或间接的经验,看上去都是那么回事,即便是触类旁通,也难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不管如何,作文都没有大师的天赋,好在每次还能勉强及格。也曾记点周记、日记什么的,可每回记不了几次,就放弃了,毕竟一个小学生的生活极其简单,周而复始的就那些事,记起来也就少了乐趣,恰如诗人王国平的诗句:“一切都是往事,一切都是在雪亮的刀刃上行走。”
在小学,最大的乐趣还是阅读,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繁体字,竖排本,读来十分艰难,许多字认不全,不过没关系,毕竟有一些话,顺着读下去也就能明白个大概,如此阅读下来,倒也别有味道,至今想来也是神往的。那时像一般的集镇上,连个书店也没有,即便是书摊也难得遇到一个,需等过年时偶尔才会有的。一般要买书的话需步行十多里路,到区上的新华书店才能买到。其实新华书店的书也不多,加上不是开架卖书,只能遥望一眼,再让售货员拿过来,不要的话,还要吃售货员的一顿白眼。记得我买到的第一本书是《民间故事选》之类的书,但整个小学阶段我买的书很少,顶多十几册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