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合掌之我见 文/草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6 14:5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合掌之我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字(方块字)精妙绝伦。汉字的一大特点是:描述精准,细腻,排他。每一个字(古代以字为词)或者词语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即使是同义字或者词语都有其微妙的不同。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径须。其寓意彰显于此。对联的避忌中有一条,避免出现合掌。不才以为,主要指的是对联两比的寓意不能合掌,而不是部分字词不能合掌。
   对联本是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诗中诗,词中词,赋中赋。对联字简义丰,寓意合掌就失去了对联的功用和精华。而部分字词的合掌,却更能体现对仗的精髓。对立与统一是对联的特点和本源。部分字词的合掌并不能造成联意的合掌,而更能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描述。
   合掌的对联没有内涵,品味欠缺。如:“五洲千古秀;四海万年春。”“大棚长年绿;温室四季青。”这样的对偶就属于合掌对了。前一副合掌主要是,内容单一,词汇一致,寓意浅白,内涵缺少。五洲对四海,同指世界;千古对万年同指时间;秀对春同指赞美。后一副就更容易理解了。
   然而,有些对联,就并非如此。同用五洲加四海对仗,联意所表达的内容深刻的多。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从字面表义上看,似乎也属于合掌范围,五洲对四海,翻腾对震荡,云水对风雷。但是,从联意上看,却并非如此。关键点在于两比的最后一个字:怒和激。四海翻腾是因为云水在发怒,五洲震荡是因为风雷在激励。发怒和激励绝不是同一概念,表达的寓意明显不同。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这副对联还有其更深刻的含义,这里不作赏读。
   再如:“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买卖对财源,兴隆对茂盛,通对达,四海对三江,意思也是基本相同的。仔细分析,并非如此。买卖是指流通,物流;财源是指盈利,取利的途径,方法。四海对三江也有讲究,为什么不用五江,五湖,五洲?三江除了是人们约定成俗的用语和典故(五湖三江)外,当然也是泛指,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按照对联的特性要求,对联的下比应较上比用词重或者平衡,那这一句怎么四对三了?除了是因为字词调平仄的因素外,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泥?笔者妄猜,物资流通是要通达四海的,而利润小于流通的量是正常的,所谓:薄利多销,货不停留利自生。商品的价值要与价格成正比。当然,价格中也存在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因素。那种搜刮民脂民膏的“欺诈”和“暴利”行为是最终会得到报应的。什么“算(蒜)你狠”“将(姜)你军”“楼歪歪”“房涨涨”等最终也会受到市场无情判决的。扯远了,回归正题。
   对联讲求工,稳,贴,切。实对实,虚对虚。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小类宽松。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
   回到主题,对联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粹文学艺术。她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人们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她的存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神清气爽,虎啸龙吟,龙飞凤舞,张灯结彩,张口结舌,张牙舞爪,飞沙走石,天寒地冻,地老天荒,给力加油,神马浮云......。所以说,没有部分词语的合掌,就没有对联意义上的对仗和工稳贴切。合掌吧,笔随心转。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附录:同义词间的差别:
   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
   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摘自网络《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备注:本文参考尹贤先生的《对联写作指导》一文。谨表谢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2:33 , Processed in 0.0645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