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少君:民间语文是“下降”的文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6 12:3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少君:民间语文是“下降”的文学
文章作者:李少君




  李少君,《天涯》杂志主编。《天涯》的《民间语文》栏目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该栏目的开辟者之一,他对“民间语文”长期保持着关注和思索,经历了从书信、日记一直到博客、围脖的民间语文的演变过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让被遮蔽的浮现


  生活周刊:少君老师,通过十几年的观察、积累,您认为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给“民间语文”定义?


  李少君:我对民间语文的定义是:表达普通百姓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未经修饰的文字。其实在古代,只要你说话,写下来,就是文学创作。但近代以来,这种观念发生了巨大变迁,变成了一定要有文采、要讲究谋篇布局,才能算做语文或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获得了很多技巧、很多的意识、很多很精致的东西,但遮蔽了什么?遮蔽了那些广阔的、很基础的、原汁原味的东西。


  这些被我们的语文教育排斥的东西,真就和文学没有关系吗?我认为不是。为什么文学会边缘化?就是因为它不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大家不爱看了嘛。所以我们当初办《民间语文》,就是想要让那些被遮蔽的东西浮现出来,它们没有经过加工、修饰,更贴近真实生活,尤其是底层的生活。


  生活周刊: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李少君:那可太多太多了。我们刊登过失学儿童的日记《马燕日记》,那种震撼啊,是再厉害的文学高手也编不出的。我们还发表过《一个上海白领的心里话》。作者是个白领,一直住上海,工资是8000块钱,到哪里都坐飞机、出入宾馆酒吧。他看不到穷人,以为这世上没有穷人,直到有一天去陕西出差,才发现原来中国还有陕西,还有黄土高原!他很震惊,把这种最直观、新鲜的感受记录了下来。


  你看,“民间语文”并不花哨,但最真实,你能说它不是文学?你们上海的张新颖,编辑年度最佳散文时经常把我们《民间语文》里的日记或书信直接选进去。他称之为“下降”的文学,意思是“下降”到更广阔的地面上,而不是悬在半空。


  公共话题永远是焦点


  生活周刊:民间语文一般有哪些载体、形式,近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少君:这个很广泛了。有书信、日记、讲话、对话、遗嘱、公文、口头禅,甚至检讨书、申请书、检举信、判决书等等,其中很多应该说文学色彩很少,但相当实在。近些年情况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短信、QQ、微博等相继出现,民间语文的载体和形式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如在现代社会,两个人的QQ对话记录也可以成为民间语文。我们就发表过这类文字,它是即时性的,也不乏闪光的语句,又有强烈的互动性,非常有趣。


  生活周刊:也有人认为,从较长的书信体发展到短平快的围脖体,意味着民间语文本身也缺少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活感,显得功利化了。


  李少君:这要历史地看,这种演变是正常且必须的。其实书信也是现代的产物,是建立在现代邮政基础之上的。在我们中国,到了1980年代才变成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博客、围脖也是如此。其实你说书信就思考得更成熟一点、更少一点功利?也不是。普通人写信总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对方,一般都直接写下来,很少会在书信里抒情、思辨(笑)。相反倒是博客、围脖里时常会跳出漂亮且不乏犀利的语句。


  生活周刊:除了形式、载体上的变化,就您的观察和体会,民间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改变吗?


  李少君:当然,不同时代、不同年份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我们收到过各个年代的民间语文,从1930年代到21世纪都有,看起来非常有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过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民间语文总是有一些共同点的。首先是经常涉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主要是民生类的。话题会随时代变迁,但永远是关注热点。其次,优秀的民间语文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具有的情感,能引起广泛共鸣。所以我把民间语文的内容和特点归纳为:既是真实的,又具备公共性,民众有切身的感受和看法。


  未来变化难捉摸


  生活周刊:今年有哪些“热词”令你印象最深刻?


  李少君:当然是涨价嘛(笑)。物价特别是菜价上涨得很厉害,连我这个从来不买菜的人知道了——“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满天飞,民间语文马上就给表现出来了。


  生活周刊:从最早的书信、演讲稿到现在的博客、围脖,还出现了微小说,您觉得民间语文将来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李少君:这个确实很难说,我也搞不太清楚,现在技术发展得太快了,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冒出新的东西,从而改变现有的民间语文样态。我相信是会有的,同时也相信,我前面所归纳的民间语文的几个特点,是不会改变的。我也呼吁我们的老师、作家、诗人,更多地“下降”到民间语文去,和更广阔的社会重建一种关系。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不能继续再停留在天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52 , Processed in 0.0675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