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博雅文学论坛: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31 19:2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届博雅文学论坛: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
  


10月29日至30日,“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国际研讨会暨首届博雅文学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近百名学者与作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不同专题的发言。

在开幕式上,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首先热烈欢迎学者和作家朋友们莅临本次学术研讨会,他阐述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关注,中国如何在文化上为当今世界提供更多的精神资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文化如何构成当今世界文化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当代汉语文学的艺术价值如何评价,汉语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如何定位,汉语文学是否始终在世界文学体系当中,它的世界面向如何展开?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学家必须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必须承担和开始的事业。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致辞
  北大校党委副书记杨河代表北京大学向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杨河回顾了自京师大学堂教员林纾翻译西方小说以来一百多年的汉语写作历史。他指出,北京大学在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当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次以“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北大举办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促使我们更多地回顾和思考汉语写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另一方面,它也使我们更多地思考北大的责任。杨河认为,经过百年的努力,汉语写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汉语写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传播与其本身的成就相比,还不够。怎样应对这种情况、怎样克服相关困难,杨河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国际研讨会打开新的视野,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意见。他认为,这不仅对于汉语写作的发展非常有意义,而且对北京大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北大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这种迈进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迈进,立足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现状,将西方的经验转化为本土的经验,我们的目标是世界水准、中国特色、北大特点、人民满意,这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不懈的过程,在文学层面及文化层面对本土性和世界性的探讨,将不但对汉语写作具有价值,而且对北大发展也有促进和参考的作用,而此次国际研讨会本身,也是北大国际化学术的体现。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为大会致辞

主持人李敬泽宣布会议开始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随后的致辞中则表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中国文学也逐步向世界打开,这种情况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作家的写作,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写作时自然思考到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同时,这也是学者、评论家甚至各地读者面临的问题。“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能够相通。”铁凝这样说道,“我们应该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而富于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和学者交流中丰富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最后铁凝尤其对在座的学术界的嘉宾表示了感谢,她指出,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理论、评论有着紧密的亲缘,这个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现代文学的草创时期,理论家今后将是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这样的会议,不是第一次,希望这样的会议今后能够更多、更经常地举行,在这样持续不懈努力之下的中国文学会以更深入、更丰满的面目走向我们的民众,同时也走向世界。

  开幕式结束后,学者和作家们针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面临的现状以及如何积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等八个问题发表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首先以“百年巨变,从‘世界语’到‘汉语写作’”为题进行发言。回顾历史,陆建德认为“我们需要检讨”。一百年前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怀疑中国文字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提出汉字应该废除并以世界语取而代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呼声甚至来自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核心。“语言是一个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对语言的否定就是对文化的否定。”陆建德强调了汉语写作的重要性。另外他指出,当今汉语写作得到了认可,但我们不可仅把它作为社会记载来读,而应充分意识到其文学价值。

  “我曾经带父亲来北大,他说‘北大这块地真够肥的,即使插根拐棍也能长成小树’”。著名作家莫言这样说着的时候,全场便爆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整场发言中,莫言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语言风格,十分钟内的八次笑声,这或许是对他发言的魅力的最好阐释。针对“中国文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这一主题,莫言认为,当下性不是照相式的反应,而应带有作家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一种“个性写作”。而谈到世界性,他表示既要在知识层面使世界读者了解更多有关中国的知识,也要在人性层面“挖掘作品的普遍性”,追求对人类共性的体现。同时在艺术层面上,要保留特色的语言风格。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及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分别就“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中的意识形态危机”和“世界文学与中国”两个主题进行发言。刘康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的全球化有很大的时间错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出现过思想、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先锋思潮。而随着九十年代思想先锋的告终,中国意识形态与写作的关系形成“多重幻象”。刘康就“多重幻象”这个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解释分析。

  王宁则通过回顾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挖掘了“世界文学”术语的三重含义,并对世界文学的标准、判断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另外,他还概括了世界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以及中国发展世界文学所面临的困难,使大家对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最后王宁指出,我们应重塑中国文化和文学大国的形象,促使中国文学有效走向世界。“本人将竭尽全力。”他这样说道。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主持的“中国经验的可能性”研讨单元中,著名作家刘震云以“中国杀猪匠和外国传教士”为题进行讲演。他举重若轻的表述方式和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使现场爆发阵阵掌声与笑声。在为大家讲述了他写在《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中国杀猪匠与外国传教士故事之后,他说:“作为一个作者,意大利传教士和中国杀猪匠是我的榜样,我如果能把思想传给我的读者和我喜欢的人,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对“传统与本土经验”主题首先进行发言。他认为当代文学的经验不在于恢复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在于具有当下性的“本土”。另外,他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民族是世界视野中的民族”,当代文学应该放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进行衡量。许子东这位媒体明星的发言则十分富有学术味道,他对张爱玲的《小团圆》的细读,令人击节赞叹。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张旭东教授的发言,具有相当强的当下挑战性,他的思想向来以敏锐先锋著称,此番的主题正好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话题。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这位北大中文系五十年代最为才华横溢的才子,以其近八旬的高龄,充满激情和创见地带领大家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曲折发展史,作为老一辈学人,他对致力于革新的当代散文家们在推动文学发展方面的创新表示了肯定,并提出“开放才有新文学”的观点。孙绍振热情洋溢的发言具有深深的感染力,他开放的姿态和敏锐的洞察力,令现场的观众至为折服。《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从“中国经济强势发展背景下的中文写作现状”、“中国经济强势发展背景下中文写作的世界意义”、“中文写作对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历史意义”及“关于中文写作平台的作用与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生应该以陈季同《黄衫客的传奇》的出版为开端。这一看法比学界另一种观点——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提早了三十年。从《黄衫客传奇》作品本身可以明显觉察出陈季同法国化的写作方式,而这正是晚清时期世界文学深刻影响中国文学创作的表现。《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在题为“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从文明的角度重识中国文学”的发言。他认为:“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文明。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中国文学就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更进一步还要将其视为伟大的、具有弘扬古今轮廓的、具有连续性的审美主角。”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则认为对新海外华人作品的评价需要一点谨慎和客观。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唐山大地震》和《山楂树之恋》等二部电影分析十分精辟独到,过去中国作家是从里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则写出海外客居的中国人则是要从外看里面的世界。

  在“漫长的创新之路”主题单元中,青年作家们怀着一份诚挚的热爱与庄严的使命感畅谈了对文学的感悟,展现了中国当代作家的风采。邱华栋在对莫言的解读中突出强调了莫言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所具有的“世界性”,同时,阐述了莫言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的标志性成就。邱华栋引出了自己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困惑十分发人深省:“对于没有故乡的60后、70后甚至80后,应该怎样构建‘纸上乌托邦’?”

  本次研讨会不仅汇集了大陆的众多学者与作家,还邀请了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一些著名学者参与讨论。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刘正忠教授谈到了汉语的国际化问题,并提出“在边缘蓬勃”的概念。悉尼大学的教授杜博妮女士则以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担忧。她认为,翻译应当是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于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但中国目前的文学翻译工作无论是质量还是学者的关注度都远无法与其重要性相称,这或许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文艺报》总编阎晶明,以及来自北大中文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文学馆、香港岭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如谢冕、王一川、蒋朗朗、许金龙、龚鹏程、黄子平、贺桂梅、邵燕君、罗岗、王光明、陈晓明等人。除学者以外,《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学术月刊》、《名作欣赏》等一批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主编也都参加会议。他们或担任主持,或担任评议,或参与发言,就大会主题展开了严肃而卓有成果的探讨。

  持续两天的会议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作家》杂志社、《文艺报》社、中国现代文学馆协办,新浪读书官方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20:23 , Processed in 0.0900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